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陳亞男 通訊員 李晶
人物名片:陳美,女,1982年出生,大學學曆,主管護師,2007年畢業後從事臨床工作至今,護齡14年,2013年取得國際造口傷口治療師,2017年被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辦公廳評為優質護理服務工作表現突出個人,一直在普外科工作。

陳美正在對患者進行護理。
“造口”“造口師”兩個對普通群眾來說很陌生的名詞。所謂造口,就是患者在無法正常排便的情況下,腹部外加造口袋,幫助排洩。患者要常年挂着造口袋生活。由于缺乏專業護理,這類患者進行造口術後常出現造口出血、皮膚潰爛等并發症,不僅影響生活品質,還容易産生心理問題。而造口治療師就是專門從事造口、傷口護理,以及失禁患者的護理。
看到排洩、出血、潰爛這樣的字眼,就能想象每天的工作内容是忍受着常人難以想象的髒和累,但是來自長沙市中心醫院普外科主管護師陳美對這份工作14年如一日,一絲不苟地對待每一位病患。
忍人所不忍 在患者傷口裡找出20多條蛆蟲
去年7月,“火爐”長沙的天氣炎熱異常。陳美接到科室會診電話,收治一位中風癱瘓在家卧床1年多的智障老人,骶尾部有嚴重的壓瘡,需要請她過去幫忙。
陳美随即提着小醫療箱趕過去,剛進入診室,就聞到一陣惡臭,按照陳美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心道不好,可能是有大問題了。果然,她小心翼翼打開骶尾部的結痂時,傷口裡可以看到白色的骨頭,而且傷口裡面密密麻麻爬滿了蛆蟲。
診室的人都震驚了,捂着鼻子走遠了,陳美自己也頭皮發麻,但是定了定神後,馬上伏在老人腰側,忍住刺激的惡臭仔細清理傷口。一條、兩條……半小時過去了,陳美從傷口清理出二十多條蛆蟲,給老人換好藥。
對于造口師而言,這樣的場景并不少見。作為長沙市市級醫院中首位國際造口、傷口治療師,陳美每年都要接受院内傷口護理會診近三百次,工作結束後不管有多累,都會堅持到會診科室為病人進行傷口換藥。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陳美的手機時時待機,有時淩晨兩三點接到患者或家屬求助電話,她也會不厭其煩,為患者指導護理,還專門建立了一個“造口、傷口治療”微信群,線上回答和指導患者及家屬傷口、造口的護理方法,同時給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援和心理上的安慰。
敬業愛崗 因給患者看診錯過與父親最後一面
陳美是科室裡出了名的“拼命三娘”。被人津津樂道的一件事,是她在休産假的時候還要趕回來看病人。
那年,陳美兒子尚未滿月,她在鄉下家裡坐月子。忽然看到手機裡的消息,有位糖尿病足的病人從基層醫院轉入長沙市中心醫院,骨科醫生因其病情嚴重建議截肢,但病人正值中年,是家裡的頂梁柱,病人及家屬強烈要求保肢。
在得知病人情況後,陳美覺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觀,把兒子交代給家人,自己打車從鄉下趕回醫院,來去四個多小時,兒子在家餓得嗷嗷大哭。但是她說值得,因為她保住的不隻是病人的一條腿,更是保住了一個家的希望。
然而敬業的陳美雖一次次保住了無數患者的家,卻未能趕上送父親最後一程。去年,陳美的父親因肺癌病情危重入住到醫院綜合ICU,正公休陪在父親身邊的陳美在得知傷口造口門診來了位下肢嚴重潰爛的糖尿病患者時,毅然趕到門診為這位患者做治療,卻未曾想給自己人生留下了永遠的遺憾……
陳美至今都忘不了那一刻,下午3點40分,父親突發心搏驟停,當時情況危急,主管醫生電話聯系她,她正在幫病人處理20*15厘米大型潰爛傷口,為了不影響治療工作她沒有接電話,卻是以錯失了見父親最後一面的機會,而造口門診離父親所在的ICU隻隔了兩層樓……
雖然父親的離去成為陳美的畢生遺憾,但是她說:“在我帶上護士帽,念出南丁格爾誓言的那一刻,我身上就肩負患者健康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