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紫式部與《源氏物語》之二

作者:使用者蕭林
紫式部與《源氏物語》之二
紫式部與《源氏物語》之二
紫式部與《源氏物語》之二
紫式部與《源氏物語》之二
紫式部與《源氏物語》之二
紫式部與《源氏物語》之二
紫式部與《源氏物語》之二
紫式部與《源氏物語》之二
紫式部與《源氏物語》之二

柔美和風與紫色因緣

日本民族的風格特性之一是柔美、細緻。是以日本文學也善于通過細膩的情感、微觀的物象和瞬間的感悟表達淡淡的哀傷、哀婉的愁緒和含蓄的喜悅,呈現出一種柔美婉約淡雅的美感,而不是象歐美文學那樣側重渲染誇張事件或人物間尖銳的沖突沖突,平安時代的《源氏物語》就是這種文學風韻的最佳典範。紫式部在漢語言文學方面造詣頗深,不僅學問上的基礎素養深厚,而且親身體驗過最高層級的文化生活。

由于持續接受中國隋唐文化的滋潤達200年之久,到平安初期達到了日本文化史上漢風文化最輝煌燦爛的鼎盛時期。寬平二年(890),号稱“學問之神”的右大臣菅原道真奏請朝廷停止派遣遣唐使,獲天皇準許。此後,日本文化和漢文化關系發生了此消彼長的變化,日本文化在逐漸消化吸收融彙漢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平安文化,完成了在日本文化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由漢風文化向和風文化的過渡。紫式部認為:"凡人總須以學問為本,具備和魂而見于世,便是強者。"她所說的"學問"就是"漢才"。說明她既重視基于中國古籍的才具學識,也強調作為民族精神的和魂,是以對于中國文化文學,注意學習和汲取精華,同時根據本國需要揚棄糟粕。

《源氏物語》以寫實為基礎,和流行小說、民間故事不同。紫式部主張文學應寫真實、反映人情世故,她借書中人物之口表明自己主張"真實"的文學論,批評當時的物語隻重神話傳說,缺少真人實事和心理描寫。她寫道:"原來故事小說,雖然并非如實記載某一人的事迹,但不論善惡,都是世間真人真事。觀之不足,聽之不足,但覺此種情節不能籠閉在一人心中,必須傳告後世之人,于是執筆寫作。是以欲寫一善人時,則專選其人之善事,而突出善的一方;在寫惡的一方時,則又專選稀世少見的惡事,使兩者互相對比。都是真情實事,并非世外之談。" 當然,文學的真實并非日常所見之真人真事的照搬和記錄,而是強調文學的虛構、想象中應基于真實,即一種藝術的真實。

紫式部與《源氏物語》之二

作者原名"藤式部",在《源氏物語》中塑造了衆多高雅美麗的女性形象,她賦予三位女主人公——桐壺、藤壺(紫色的花)、紫姬(紫草)的名字都有"紫色",通過相同的"紫色"象征人物的美貌溫婉和性格情趣的同一性,其中對紫姬的描述最為突出。由于出色的塑造了女主角"紫姬",是以被稱作"紫式部"。《源氏物語》描繪了源氏教紫姬寫書法的場景,表達了源氏對藤壺的無比思戀。紫姬一直專心緻志地看着源氏在紫色紙上寫出的俊逸書法。而源氏面對眼前這個與藤壺容貌相似的紫姬,對藤壺的思慕情不自禁湧上心間,想到藤壺與紫姬的血緣關系,繼而聯想到紫色因緣,即"紫のゆかり"這個詞彙的和歌來源,腦中浮現出《古今和歌六帖》中的和歌:"知らぬども武蔵野といへばかこたれぬよしやさこそ紫のゆゑ"(意為:雖然我不知道你的心情如何,但是一提到武藏野,不由得抱怨那無情的紫君。)于是不由自主地寫下:"武蔵野といへばかこたれぬ"。在源氏心裡,"武藏野"指的是紫姬, "紫"指的是藤壺。源氏将自己對藤壺的無限思念和愛戀轉移到了藤壺的侄女——紫姬的身上。

從漢字的構成看,"紫"字可以分解為"此"和"系"兩個字,可了解其字義為"此+糸"或"此(こ)の糸",直譯為"這條線"(見《大辭林》三省堂)。

《源氏物語》以源氏心愛的藤壺為主線展開他與兩位正妻的關系,沿着這條主線出現的第一位外界公認的正妻是紫姬。《源氏物語》卷十"心誠容海闊 真意漫須磨"中明确寫道:"外人都稱呼你什麼?不是叫你'二條院的夫人'嗎?這說明他們都承認你是我源氏的正房夫人。" 被流放須磨的源氏臨行前,将家中大小事務都交予紫姬管理,說明紫姬才是源氏心中最值得信任的正妻。紫姬與藤壺有血緣關系、有相似的容貌,源氏就是沿着藤壺這條主線,領養并精心培養了紫姬。

沿着藤壺這條主線出現的源氏第二位正妻是女三宮。《源氏物語》卷三十一"山菜為君采 誰知愛情悲"中叙述道:源氏對于被托付女三宮一事,心中原本猶豫不定,但後來左中弁表述道:"說起來,三公主的母親女禦就是藤壺太後的妹妹,聽說也非常漂亮。不管三公主像誰,她身上一定有藤壺太後的影子吧。"聽了這話的源氏的眼神開始飄忽不定,似乎對三公主産生了莫名其妙的好感,這種好感一直萦繞心底揮之不去,最後決意迎娶三公主。

紫式部與《源氏物語》之二

日文"紫色"一詞源于植物"紫草"的名字,紫草屬群生植物,是以組合群生一詞"群(むら)"與開花一詞"咲き(さき)"構成"むらさき(紫色)"一詞。還有一種說法:紫草的栽培與染色技術是從中國大陸經北韓引進的,是以得名源于朝語的紫色"Pora-Sak"一詞。日本古代和歌常用紫色或紫草(日文均為"むらさき")的意象來表達愛戀或思慕。如:《萬葉集》"紫の帯の結も解きも見ずもとなや妹に戀ひ渡りなむ",《後撰和歌集》中"武蔵野は袖ひづばかり分けしかどわか紫は尋ねわびにき"等。平安時代把紫色叫做"因緣之色",大概因為其易與所接觸事物發生顔色轉移的緣故。紫色由紫草根染成,用薄薄的日本紙包上紫草根後,兩者接觸之處即發生顔色轉移,渲染上淡淡的紫色。《古今和歌集》中的一首和歌:"紫の一本ゆゑに武蔵野の草はみながらあはれとぞ見る"。意為:因為喜歡其中的一棵草,是以這片田野上所有的紫草都令人喜愛。武藏野即原武藏國的原野,紫草為當地名草,平安時期這裡的紫草栽培園遠近聞名。日本平安時代的紫色象征着優雅、典雅、高雅,宮廷中人極度欣賞崇拜尊為色彩之王。《源氏物語》中與紫色相關的幾位女性人物——"桐壺""藤壺""紫姬",均為貴族血統(桐壺:父親是按察大納言,母親擁有皇族血統;藤壺:先帝第四皇女;紫姬:其父兵部卿親王為藤壺之兄)。"藤壺"位居中宮,高貴無比;"紫姬"才德兼備、傾國傾城,相當于源氏的正妻;均以紫色彰顯尊貴。

日本色彩系統始祖聖德太子于推古十一年(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階",以冠冕的紫、青、赤、黃、白、黑六色表示官吏的位階順序,紫為六色之首,顯示身份等級之差,六色對應德、仁、禮、信、義、智,禁止下級階層身份者使用上級顔色。大化四十三年(647年),紫色被分為深紫色和淺紫色。無論東洋西洋,紫色都被視為是高貴和神秘的色彩,并作為禁色、不許平民使用。中文的"紫"亦表示尊貴之義,如:帝王宮廷或神仙所住宮阙稱為“紫宸”“紫微”"紫庭",也有"紫氣東來"等成語。日文也用"紫の庭"來指代宮城、禁苑、皇家庭院等。在日本,紫色的高貴也與紫色染料價格昂貴相關。因為當時栽培紫草不易,官位一位的"深紫色"冠冕需要用很多紫草根、花費很多時間才能染成,是以被視為奢侈之色。

紫式部與《源氏物語》之二

4、意境與意象

《源氏物語》能夠在日本文學史上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不僅因為創造了很多個性鮮明的人物,也是由于其意境高遠、韻味悠長,筆觸細緻極具畫面感。《源氏物語》采了散文和韻文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并穿插詩詞歌賦,将散文和韻文與詩詞融會貫通、渾然天成,極大的增添了文章的意味和情趣。書中的歌詞大多淺顯易懂,主要出現于人物之間的答贈。書中總共有近800首和歌,除一小部分引自于日本古代和歌的《萬葉集》和《古今和歌集》之外,大多為作者自己創作。作為一部以愛情為主線的小說,戀歌在書中關鍵作用引人矚目。此外還引用了數量相當可觀的中國詩詞,在152個重要情節中融入了131處選自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詩句。其中白居易對作者的影響最大,書中引用的白詩多達90多處,白居易的代表作《長恨歌》幾乎貫穿于全書中,成為源氏三代人愛情發展的基調。書中既有"萬葉歌"那樣豪放質樸、直抒胸臆的詩句,也有"古今調"這般纏綿悱恻、含蓄哀婉的和歌。800多首和歌次第點綴于《源氏物語》書中,就如同鑲嵌在光彩奪目的項鍊上那琳琅滿目的鑽石,賦予恢弘大氣、細膩雅緻的《源氏物語》更多的意境之美。

日本文學之審美意識和基本詞語中,一些最重要的概念大都來自植物,如:清麗、豔麗、嬌豔、嬌美、繁盛、繁華、蒼勁、蒼涼、枯瘦、枯萎等,大多是描述植物在四季各個時期的形狀姿态而抽象化的概念。長達54卷的《源氏物語》中,有25卷的卷名都是植物,有以"帚木""楊桐""松風""柏木"為代表的樹木科植物,也有以"末摘花""夕顔""藤花""紫草""蘭草"之類的野生花草,其他如:靜寂、餘情、冷寂、清泠等,也與植物在秋冬的狀态有關。今道友信也認為:在和歌評論中,"高大"一詞所揭渚的美學範疇,相當于西方美學的"崇高",本來是指夏天茂盛生長的荒草,高聳屹立的大樹。這些植物名在《源氏物語》中反複出現于紫式部的筆下,這些植物就不再僅僅是大自然的産物,更是融入了作者感情的意象。用植物代替人名,夕顔是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夕顔》卷:他坐在車中望去,見那人家的門也是薄闆編成的,正敞開着,室内很淺,是極簡陋的住房。他覺得很可憐,但想起古人"人生到處即為家"之句,又想:玉樓金屋還不是一樣的麼?院子的闆垣籬牆旁長着青蔥可愛的蔓草,草中開着許多白花,孤芳自賞地露出笑顔。源氏公子獨自吟道:"花不知名分外嬌!"随從禀告:"這裡開着的白花名叫夕顔,花名亦象人名,都開在這樣肮髒的牆根。"這一帶的确都是些簡陋小屋,破破爛爛,東歪西倒,不堪入目,這種花就開在屋旁。源氏公子說:"可憐啊!這薄命花。給我摘一朵來吧!"夕顔花,純潔聖白,黃昏盛開,翌朝凋謝,是美麗、嬌小、脆弱、短暫的象征。在源氏公子的眼中,首先是對自然美的審視,看到了美麗的夕顔花,以及這種植物作為審美對象而觸發的審美情緒,随後才是生在"夕顔花之家"的薄命女子。這是一個由物及人、由景象而心境的情感過程,出于對夕顔花的憐憫疼惜,源氏對夕顔的愛情也是由衷的。源氏第一眼見到夕顔花時所說的:"可憐啊!這薄命花。給我摘一朵來吧!"實際上揭示了夕顔未來的悲劇人生,也許正如夕顔花一樣不适合生存于這個勾心鬥角的世界。夕顔這樣單純幹淨如同白紙的女子,性情淳樸、毫無機心,本就不适合與六條院衆女子共事一夫、暗地裡争風吃醋的生活,也不适合作為"六條院源氏"的夫人,夕顔的死正是因為源氏的另一個情人六條妃子的嫉妒詛咒。是以作者隻能讓她的死成為一道永恒的、純潔的風景。從對"夕顔花"的植物特征抽象出來的"美學"觀念,運用于對女性形象的描繪,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種關于"秀美""純美"的審美範疇。

紫式部與《源氏物語》之二

5、景物描寫

在《源氏物語》中,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作者對于世态人情的感受,如:"槿姬"卷,光源氏在大雪天拜訪五公主,五公主指令開門,但是仆人因為凍得瑟瑟發抖,加上門鎖生鏽打不開,随即暗罵生鏽的鎖。此處本是光源氏的姑母所住,親王死去緻使門庭零落。光源氏感歎,雖然親王剛剛去世,卻好似經曆了千百年之變,歲月或富貴不過是過眼煙雲,但人們卻舍不得這風月芳華,真是人生的悲哀啊。描寫光源氏被流放後,二條院日益荒涼蕭瑟,人人唯恐避之不及,與原來的繁榮昌盛成為鮮明對照,以及描寫朱雀院下台的經曆,都描寫了人情冷暖世态炎涼。在紫式部的筆下,觀察力、感受力、描述力,都可以說是非常細膩準确的,景物、人物、環境、氣氛、心境的描寫互為表裡,完全融為一體,如采用秋風秋雨等詞語描述光源氏的失意。

紫式部指出,天下萬物本無美醜之分,但由于人的心情不同,而産生了對于景觀、景色、景緻的不同感想,有的美麗鮮豔,有的愁苦凄涼。這種美學觀念強調自然美是因為人的存在而産生,認為美和醜并非自然的現象或屬性,而是人類生活中對自然的感受所産生,自然美是人類移情的表現,是人們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客觀存在的對象中,強調自然美是因為人的存在而産生。《源氏物語》所描寫的人物,時常因景生情而不能自制,所描寫的自然景物往往被人文化了,展現了作者對社會環境的心境感情。如:第四卷,夕顔因為光源氏的輕率和好色而死,用"夜班風急,不時傳來幾聲慘叫……燈光時閃時滅,在山屋邊的各處都好似傳來腳步聲",這樣的環境和氣氛的描寫,勾勒出一個神秘恐怖陰森的場景,從側面反映出人物的心态,與光源氏的愧疚、慌亂、恐懼的感受情景交融。書中也充分借用自然景像來描述人物的性格與命運,如:在紫姬的宮殿,用鴛鴦等水鳥成雙成對戲水在春波上,表現紫姬深受寵愛;而在末摘花的寒舍中,則是用雜草叢生、秋風蕭瑟來描繪末摘花的凄苦生活,暗示其悲慘命運;都是借助景物來描寫人生的物哀觀。

紫式部與《源氏物語》之二

6、作品的評價和影響

《源氏物語》開啟了日本文學的"物哀"時代,影響了包括夏目漱石、川端康成、宮崎駿在内的大批日本作家以及各個領域的藝術家,以"真實"為基礎的"物哀"精神更是被一代又一代文人繼承和發揚,并對日本文化形成了深厚而廣泛的影響,被譽為“日本的紅樓夢”。川端康成贊曰:《源氏物語》是日本小說創作的最巅峰。中國的日本文學專家葉渭渠謂之:《源氏物語》是以日本傳統為根基的中日文化和文學交流的結晶,是中日文化、文學融合的典範。

三、結語

被稱為日本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的紫式部,其實并不姓紫。“式部”是其父兄官銜,因為入宮侍奉皇後藤原彰子,便遵從時尚以“式部”替代本名。《源氏物語》誕生後,人們将書中女主角紫姬的“紫”字冠于“式部”之前,“紫式部”這個名字是以成為日本文學史上一個不可替代也難以超越的符号。原本出生于中層貴族階級的紫式部,自幼跟父親藤原為時學習中國詩文與和歌,熟讀中國古典書籍,漢學素養深厚,同時擅長樂器和繪畫,對服飾和佛學也有一定研究。如此的才華出衆、聲名遠播,使年長她26歲并早已妻妾成群的築前太守藤原宣孝不顧一切前來求婚。紫式部為逃避議論而随調職的父親遠走他鄉,但這位藤原依舊緊追不舍,甚至在給她的情詩中塗上紅色,以示“此乃吾思汝之淚色”。如此執着而柔情終将紫式部感召,倆人于長德四年(公元998年)成婚并于長保元年(999年)時生下女兒藤原賢子。

紫式部與《源氏物語》之二

可惜良辰美景,終究奈何天意,1001年夏天,藤原宣孝在一場來勢洶洶的流行疫病中去世,紫式部芳年守寡,絕望和悲哀從此與她形影不離。才華超群也不足以彌補現實生活的殘缺,通過對佛學的研習,她學會了将悲哀潛伏進内心,幻滅從靈魂深處滋生。男歡女愛對她而言隻是一場轉瞬即逝的幻覺,“我身我心難相應,奈何未達徹悟性”,她的這首和歌裡,沒有對苦難的追問,沒有對命運的抗争。在她生命中最好芳華裡,隻能以自身為祭,如履薄冰地供奉着道德的神明,哪怕孤獨至死。對她而言,生命不再是人生樂事,而是一場永遠孤獨并充滿幻滅的浩劫,她隻能踏着木屐走向宿命的終點,從此她帶着幼小的女兒,遵循着傳統的清規戒律,開始了靜寂如尼的孀居生活。  

  然而,命運之神并未忽略她的才華橫溢,不想給她古佛枯燈的寂寞平靜,婚後3年,丈夫逝世。在寡居生活中,因創作《源氏物語》而文名遠揚,受到藤原道長等高官顯貴的器重。藤原道長的長女藤原彰子被冊封為皇後,紫式部于寬弘二~三年(1005~1006)間奉召入宮成為彰子的家庭教師,為她講解《日本書紀》和《白氏文集》、詩詞歌賦等漢籍古書。官名為藤式部,後改稱紫式部。紫是《源氏物語》主人公的名字,式部源于其父官名“式部丞”。1013年離開後宮。《源氏物語》直到逝世前才成書。天皇與皇後的賞識并未點燃她已塵封多年的熱情,即便禦賜的“日本紀局”的雅稱,除了讓她獲得更多禮遇之外,也絲毫排遣不了她心中的孤寂苦悶。

紫式部與《源氏物語》之二
紫式部與《源氏物語》之二

圖為位于日本京都圓淨宗大學山廬山寺的紫式部故居

“凝望水鳥池中遊,我身在世如浮萍。”深宮寂寞、歲月冗長,紫式部遂一心一意書寫《源氏物語》,這部早《紅樓夢》七百餘年誕生的著作,是史詩亦是豔歌。在那個寂靜而又喧嚣的紅塵浮世裡,《源氏物語》的主人公光源氏擁有一種豔麗與靜寂并存的絕世之美。光源氏的一生都似蝴蝶尋花一般,周旋于衆多美麗女子之間,但尋盡芳華之後卻将這個曾不斷引起他期許、回憶與傷痛的世界徹底抛下,或者說被這個世界所抛棄。紫式部隻用了短短兩個字“雲隐”就結束了主人公旖旎香豔的一生,而這亦無非是從她眼睛裡看到的宮廷社會。于天上看見深淵,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有,将美麗的事物和美麗的人物磨破打碎,終至毀滅,便是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語》留給後人最動蕩亦最華麗的宮廷傳奇。

紫式部與《源氏物語》之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