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二

作者:用户萧林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二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二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二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二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二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二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二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二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二

柔美和风与紫色因缘

日本民族的风格特性之一是柔美、细致。所以日本文学也善于通过细腻的情感、微观的物象和瞬间的感悟表达淡淡的哀伤、哀婉的愁绪和含蓄的喜悦,呈现出一种柔美婉约淡雅的美感,而不是象欧美文学那样侧重渲染夸张事件或人物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就是这种文学风韵的最佳典范。紫式部在汉语言文学方面造诣颇深,不仅学问上的基础素养深厚,而且亲身体验过最高层级的文化生活。

由于持续接受中国隋唐文化的滋润达200年之久,到平安初期达到了日本文化史上汉风文化最辉煌灿烂的鼎盛时期。宽平二年(890),号称“学问之神”的右大臣菅原道真奏请朝廷停止派遣遣唐使,获天皇批准。此后,日本文化和汉文化关系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日本文化在逐渐消化吸收融汇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平安文化,完成了在日本文化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由汉风文化向和风文化的过渡。紫式部认为:"凡人总须以学问为本,具备和魂而见于世,便是强者。"她所说的"学问"就是"汉才"。说明她既重视基于中国古籍的才具学识,也强调作为民族精神的和魂,所以对于中国文化文学,注意学习和汲取精华,同时根据本国需要扬弃糟粕。

《源氏物语》以写实为基础,和流行小说、民间故事不同。紫式部主张文学应写真实、反映人情世故,她借书中人物之口表明自己主张"真实"的文学论,批评当时的物语只重神话传说,缺少真人实事和心理描写。她写道:"原来故事小说,虽然并非如实记载某一人的事迹,但不论善恶,都是世间真人真事。观之不足,听之不足,但觉此种情节不能笼闭在一人心中,必须传告后世之人,于是执笔写作。因此欲写一善人时,则专选其人之善事,而突出善的一方;在写恶的一方时,则又专选稀世少见的恶事,使两者互相对比。都是真情实事,并非世外之谈。" 当然,文学的真实并非日常所见之真人真事的照搬和记录,而是强调文学的虚构、想象中应基于真实,即一种艺术的真实。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二

作者原名"藤式部",在《源氏物语》中塑造了众多高雅美丽的女性形象,她赋予三位女主人公——桐壶、藤壶(紫色的花)、紫姬(紫草)的名字都有"紫色",通过相同的"紫色"象征人物的美貌温婉和性格情趣的同一性,其中对紫姬的描述最为突出。由于出色的塑造了女主角"紫姬",所以被称作"紫式部"。《源氏物语》描绘了源氏教紫姬写书法的场景,表达了源氏对藤壶的无比思恋。紫姬一直专心致志地看着源氏在紫色纸上写出的俊逸书法。而源氏面对眼前这个与藤壶容貌相似的紫姬,对藤壶的思慕情不自禁涌上心间,想到藤壶与紫姬的血缘关系,继而联想到紫色因缘,即"紫のゆかり"这个词汇的和歌来源,脑中浮现出《古今和歌六帖》中的和歌:"知らぬども武蔵野といへばかこたれぬよしやさこそ紫のゆゑ"(意为:虽然我不知道你的心情如何,但是一提到武藏野,不由得抱怨那无情的紫君。)于是不由自主地写下:"武蔵野といへばかこたれぬ"。在源氏心里,"武藏野"指的是紫姬, "紫"指的是藤壶。源氏将自己对藤壶的无限思念和爱恋转移到了藤壶的侄女——紫姬的身上。

从汉字的构成看,"紫"字可以分解为"此"和"系"两个字,可理解其字义为"此+糸"或"此(こ)の糸",直译为"这条线"(见《大辞林》三省堂)。

《源氏物语》以源氏心爱的藤壶为主线展开他与两位正妻的关系,沿着这条主线出现的第一位外界公认的正妻是紫姬。《源氏物语》卷十"心诚容海阔 真意漫须磨"中明确写道:"外人都称呼你什么?不是叫你'二条院的夫人'吗?这说明他们都承认你是我源氏的正房夫人。" 被流放须磨的源氏临行前,将家中大小事务都交予紫姬管理,说明紫姬才是源氏心中最值得信任的正妻。紫姬与藤壶有血缘关系、有相似的容貌,源氏就是沿着藤壶这条主线,领养并精心培养了紫姬。

沿着藤壶这条主线出现的源氏第二位正妻是女三宫。《源氏物语》卷三十一"山菜为君采 谁知爱情悲"中叙述道:源氏对于被托付女三宫一事,心中原本犹豫不定,但后来左中弁表述道:"说起来,三公主的母亲女御就是藤壶太后的妹妹,听说也非常漂亮。不管三公主像谁,她身上一定有藤壶太后的影子吧。"听了这话的源氏的眼神开始飘忽不定,似乎对三公主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好感,这种好感一直萦绕心底挥之不去,最后决意迎娶三公主。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二

日文"紫色"一词源于植物"紫草"的名字,紫草属群生植物,所以组合群生一词"群(むら)"与开花一词"咲き(さき)"构成"むらさき(紫色)"一词。还有一种说法:紫草的栽培与染色技术是从中国大陆经朝鲜引进的,所以得名源于朝语的紫色"Pora-Sak"一词。日本古代和歌常用紫色或紫草(日文均为"むらさき")的意象来表达爱恋或思慕。如:《万叶集》"紫の帯の结も解きも见ずもとなや妹に恋ひ渡りなむ",《后撰和歌集》中"武蔵野は袖ひづばかり分けしかどわか紫は寻ねわびにき"等。平安时代把紫色叫做"因缘之色",大概因为其易与所接触事物发生颜色转移的缘故。紫色由紫草根染成,用薄薄的日本纸包上紫草根后,两者接触之处即发生颜色转移,渲染上淡淡的紫色。《古今和歌集》中的一首和歌:"紫の一本ゆゑに武蔵野の草はみながらあはれとぞ见る"。意为:因为喜欢其中的一棵草,所以这片田野上所有的紫草都令人喜爱。武藏野即原武藏国的原野,紫草为当地名草,平安时期这里的紫草栽培园远近闻名。日本平安时代的紫色象征着优雅、典雅、高雅,宫廷中人极度欣赏崇拜尊为色彩之王。《源氏物语》中与紫色相关的几位女性人物——"桐壶""藤壶""紫姬",均为贵族血统(桐壶:父亲是按察大纳言,母亲拥有皇族血统;藤壶:先帝第四皇女;紫姬:其父兵部卿亲王为藤壶之兄)。"藤壶"位居中宫,高贵无比;"紫姬"才德兼备、倾国倾城,相当于源氏的正妻;均以紫色彰显尊贵。

日本色彩系统始祖圣德太子于推古十一年(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以冠冕的紫、青、赤、黄、白、黑六色表示官吏的位阶顺序,紫为六色之首,显示身份等级之差,六色对应德、仁、礼、信、义、智,禁止下级阶层身份者使用上级颜色。大化四十三年(647年),紫色被分为深紫色和浅紫色。无论东洋西洋,紫色都被视为是高贵和神秘的色彩,并作为禁色、不许平民使用。中文的"紫"亦表示尊贵之义,如:帝王宫廷或神仙所住宫阙称为“紫宸”“紫微”"紫庭",也有"紫气东来"等成语。日文也用"紫の庭"来指代宫城、禁苑、皇家庭院等。在日本,紫色的高贵也与紫色染料价格昂贵相关。因为当时栽培紫草不易,官位一位的"深紫色"冠冕需要用很多紫草根、花费很多时间才能染成,所以被视为奢侈之色。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二

4、意境与意象

《源氏物语》能够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创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也是由于其意境高远、韵味悠长,笔触细致极具画面感。《源氏物语》采了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穿插诗词歌赋,将散文和韵文与诗词融会贯通、浑然天成,极大的增添了文章的意味和情趣。书中的歌词大多浅显易懂,主要出现于人物之间的答赠。书中总共有近800首和歌,除一小部分引自于日本古代和歌的《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之外,大多为作者自己创作。作为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小说,恋歌在书中关键作用引人瞩目。此外还引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中国诗词,在152个重要情节中融入了131处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诗句。其中白居易对作者的影响最大,书中引用的白诗多达90多处,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几乎贯穿于全书中,成为源氏三代人爱情发展的基调。书中既有"万叶歌"那样豪放质朴、直抒胸臆的诗句,也有"古今调"这般缠绵悱恻、含蓄哀婉的和歌。800多首和歌次第点缀于《源氏物语》书中,就如同镶嵌在光彩夺目的项链上那琳琅满目的钻石,赋予恢弘大气、细腻雅致的《源氏物语》更多的意境之美。

日本文学之审美意识和基本词语中,一些最重要的概念大都来自植物,如:清丽、艳丽、娇艳、娇美、繁盛、繁华、苍劲、苍凉、枯瘦、枯萎等,大多是描述植物在四季各个时期的形状姿态而抽象化的概念。长达54卷的《源氏物语》中,有25卷的卷名都是植物,有以"帚木""杨桐""松风""柏木"为代表的树木科植物,也有以"末摘花""夕颜""藤花""紫草""兰草"之类的野生花草,其他如:静寂、余情、冷寂、清泠等,也与植物在秋冬的状态有关。今道友信也认为:在和歌评论中,"高大"一词所揭渚的美学范畴,相当于西方美学的"崇高",本来是指夏天茂盛生长的荒草,高耸屹立的大树。这些植物名在《源氏物语》中反复出现于紫式部的笔下,这些植物就不再仅仅是大自然的产物,更是融入了作者感情的意象。用植物代替人名,夕颜是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夕颜》卷:他坐在车中望去,见那人家的门也是薄板编成的,正敞开着,室内很浅,是极简陋的住房。他觉得很可怜,但想起古人"人生到处即为家"之句,又想:玉楼金屋还不是一样的么?院子的板垣篱墙旁长着青葱可爱的蔓草,草中开着许多白花,孤芳自赏地露出笑颜。源氏公子独自吟道:"花不知名分外娇!"随从禀告:"这里开着的白花名叫夕颜,花名亦象人名,都开在这样肮脏的墙根。"这一带的确都是些简陋小屋,破破烂烂,东歪西倒,不堪入目,这种花就开在屋旁。源氏公子说:"可怜啊!这薄命花。给我摘一朵来吧!"夕颜花,纯洁圣白,黄昏盛开,翌朝凋谢,是美丽、娇小、脆弱、短暂的象征。在源氏公子的眼中,首先是对自然美的审视,看到了美丽的夕颜花,以及这种植物作为审美对象而触发的审美情绪,随后才是生在"夕颜花之家"的薄命女子。这是一个由物及人、由景象而心境的情感过程,出于对夕颜花的怜悯疼惜,源氏对夕颜的爱情也是由衷的。源氏第一眼见到夕颜花时所说的:"可怜啊!这薄命花。给我摘一朵来吧!"实际上揭示了夕颜未来的悲剧人生,也许正如夕颜花一样不适合生存于这个勾心斗角的世界。夕颜这样单纯干净如同白纸的女子,性情淳朴、毫无机心,本就不适合与六条院众女子共事一夫、暗地里争风吃醋的生活,也不适合作为"六条院源氏"的夫人,夕颜的死正是因为源氏的另一个情人六条妃子的嫉妒诅咒。所以作者只能让她的死成为一道永恒的、纯洁的风景。从对"夕颜花"的植物特征抽象出来的"美学"观念,运用于对女性形象的描绘,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关于"秀美""纯美"的审美范畴。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二

5、景物描写

在《源氏物语》中,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作者对于世态人情的感受,如:"槿姬"卷,光源氏在大雪天拜访五公主,五公主命令开门,但是仆人因为冻得瑟瑟发抖,加上门锁生锈打不开,随即暗骂生锈的锁。此处本是光源氏的姑母所住,亲王死去致使门庭零落。光源氏感叹,虽然亲王刚刚去世,却好似经历了千百年之变,岁月或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但人们却舍不得这风月芳华,真是人生的悲哀啊。描写光源氏被流放后,二条院日益荒凉萧瑟,人人唯恐避之不及,与原来的繁荣昌盛成为鲜明对照,以及描写朱雀院下台的经历,都描写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紫式部的笔下,观察力、感受力、描述力,都可以说是非常细腻准确的,景物、人物、环境、气氛、心境的描写互为表里,完全融为一体,如采用秋风秋雨等词语描述光源氏的失意。

紫式部指出,天下万物本无美丑之分,但由于人的心情不同,而产生了对于景观、景色、景致的不同感想,有的美丽鲜艳,有的愁苦凄凉。这种美学观念强调自然美是因为人的存在而产生,认为美和丑并非自然的现象或属性,而是人类生活中对自然的感受所产生,自然美是人类移情的表现,是人们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客观存在的对象中,强调自然美是因为人的存在而产生。《源氏物语》所描写的人物,时常因景生情而不能自制,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往往被人文化了,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环境的心境感情。如:第四卷,夕颜因为光源氏的轻率和好色而死,用"夜班风急,不时传来几声惨叫……灯光时闪时灭,在山屋边的各处都好似传来脚步声",这样的环境和气氛的描写,勾勒出一个神秘恐怖阴森的场景,从侧面反映出人物的心态,与光源氏的愧疚、慌乱、恐惧的感受情景交融。书中也充分借用自然景像来描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如:在紫姬的宫殿,用鸳鸯等水鸟成双成对戏水在春波上,表现紫姬深受宠爱;而在末摘花的寒舍中,则是用杂草丛生、秋风萧瑟来描绘末摘花的凄苦生活,暗示其悲惨命运;都是借助景物来描写人生的物哀观。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二

6、作品的评价和影响

《源氏物语》开启了日本文学的"物哀"时代,影响了包括夏目漱石、川端康成、宫崎骏在内的大批日本作家以及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以"真实"为基础的"物哀"精神更是被一代又一代文人继承和发扬,并对日本文化形成了深厚而广泛的影响,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川端康成赞曰:《源氏物语》是日本小说创作的最巅峰。中国的日本文学专家叶渭渠谓之:《源氏物语》是以日本传统为根基的中日文化和文学交流的结晶,是中日文化、文学融合的典范。

三、结语

被称为日本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的紫式部,其实并不姓紫。“式部”是其父兄官衔,因为入宫侍奉皇后藤原彰子,便遵从时尚以“式部”替代本名。《源氏物语》诞生后,人们将书中女主角紫姬的“紫”字冠于“式部”之前,“紫式部”这个名字因此成为日本文学史上一个不可替代也难以超越的符号。原本出生于中层贵族阶级的紫式部,自幼跟父亲藤原为时学习中国诗文与和歌,熟读中国古典书籍,汉学素养深厚,同时擅长乐器和绘画,对服饰和佛学也有一定研究。如此的才华出众、声名远播,使年长她26岁并早已妻妾成群的筑前太守藤原宣孝不顾一切前来求婚。紫式部为逃避议论而随调职的父亲远走他乡,但这位藤原依旧紧追不舍,甚至在给她的情诗中涂上红色,以示“此乃吾思汝之泪色”。如此执着而柔情终将紫式部感召,俩人于长德四年(公元998年)成婚并于长保元年(999年)时生下女儿藤原贤子。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二

可惜良辰美景,终究奈何天意,1001年夏天,藤原宣孝在一场来势汹汹的流行疫病中去世,紫式部芳年守寡,绝望和悲哀从此与她形影不离。才华超群也不足以弥补现实生活的残缺,通过对佛学的研习,她学会了将悲哀潜伏进内心,幻灭从灵魂深处滋生。男欢女爱对她而言只是一场转瞬即逝的幻觉,“我身我心难相应,奈何未达彻悟性”,她的这首和歌里,没有对苦难的追问,没有对命运的抗争。在她生命中最好芳华里,只能以自身为祭,如履薄冰地供奉着道德的神明,哪怕孤独至死。对她而言,生命不再是人生乐事,而是一场永远孤独并充满幻灭的浩劫,她只能踏着木屐走向宿命的终点,从此她带着幼小的女儿,遵循着传统的清规戒律,开始了静寂如尼的孀居生活。  

  然而,命运之神并未忽略她的才华横溢,不想给她古佛枯灯的寂寞平静,婚后3年,丈夫逝世。在寡居生活中,因创作《源氏物语》而文名远扬,受到藤原道长等高官显贵的器重。藤原道长的长女藤原彰子被册封为皇后,紫式部于宽弘二~三年(1005~1006)间奉召入宫成为彰子的家庭教师,为她讲解《日本书纪》和《白氏文集》、诗词歌赋等汉籍古书。官名为藤式部,后改称紫式部。紫是《源氏物语》主人公的名字,式部源于其父官名“式部丞”。1013年离开后宫。《源氏物语》直到逝世前才成书。天皇与皇后的赏识并未点燃她已尘封多年的热情,即便御赐的“日本纪局”的雅称,除了让她获得更多礼遇之外,也丝毫排遣不了她心中的孤寂苦闷。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二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二

图为位于日本京都圆净宗大本山庐山寺的紫式部故居

“凝望水鸟池中游,我身在世如浮萍。”深宫寂寞、岁月冗长,紫式部遂一心一意书写《源氏物语》,这部早《红楼梦》七百余年诞生的著作,是史诗亦是艳歌。在那个寂静而又喧嚣的红尘浮世里,《源氏物语》的主人公光源氏拥有一种艳丽与静寂并存的绝世之美。光源氏的一生都似蝴蝶寻花一般,周旋于众多美丽女子之间,但寻尽芳华之后却将这个曾不断引起他期许、回忆与伤痛的世界彻底抛下,或者说被这个世界所抛弃。紫式部只用了短短两个字“云隐”就结束了主人公旖旎香艳的一生,而这亦无非是从她眼睛里看到的宫廷社会。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有,将美丽的事物和美丽的人物磨破打碎,终至毁灭,便是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留给后人最动荡亦最华丽的宫廷传奇。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