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周武王把吳國君主周章之弟封在了夏墟(山西虞國)?

本文來源于網絡,或多或少的解答了我長久以來的一個疑問,為什麼周武王把吳國君主周章之弟封在了夏墟,山西虞國一個那麼遠的地方?我覺得可以理性讨論下。同時原作者如果有看到我轉載,還望海涵。

讓儲君奔荊蠻之後,周國王室一直沒有忘記吳泰伯,在後世的祭祀列祖列宗的牌位上,仍然有吳泰伯的牌位,牧野之戰後,周武王也立即派人尋找吳泰伯和仲雍的後裔,并且找到了仲雍的曾孫,周武王的遠房堂侄周章,封周章為吳國國君,同時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于夏墟,建立虞國。(也有曆史記載,吳泰伯有後代,而且一直在周原,吳泰伯的曾孫名為仲奕,被周武王封于閻鄉,并授予爵位,是閻氏之始)。

泰伯奔荊,有也稱泰伯奔吳。有人認為泰伯奔吳即泰伯奔吳地(蘇南),而泰伯奔荊,是指泰伯奔荊楚,因為後來吳地被楚國(荊楚)占領,史上即稱泰伯奔荊。實際上,按照傳說,首先是泰伯奔吳,然後是泰伯奔荊。因為泰伯仲雍先是到岐山以西的西鎮吳山,是為泰伯奔吳,之後再從吳山到長江下遊的吳地蘇南。

那麼,泰伯奔吳的西鎮吳山,為何被稱為吳山?古代吳虞相通,一般看來,隻有此地原先有姓吳的或姓虞的在此居住,此地才可以被稱為吳山或虞山。

古代有一成語,叫做虞芮之訟,是指周文王時期,虞國和芮國為土地邊界的事而相争,然後請周文王裁判,在路上看到周文王治理下的周國,人民普遍互相謙讓,于是虞芮兩國也就互相和好了。這件事說明在周文王時期,就有一個虞國,這個虞國當然不是周武王封周章之弟的那個虞國,也有人認為這個虞芮之訟的虞國,地點就是周章之弟所在的虞國(山西平陸),而芮國就在周章之弟所在的虞國的旁邊,即山西大荔。

然而,乾隆初年陝西鳳翔出土的西周晚期《散氏盤》銘文中有“夨王于豆新宮東廷”之語,張筱衡先生在《散盤考釋》一文中說:“夨,吳之省文也。”“吳、娛、虞通用。”也就是說,在陝西鳳翔一帶(在西鎮吳山附近)有一個吳國或虞國(吳部落或虞部落)。泰伯仲雍離開岐山之後,所奔之處,即是這個吳國或虞國(吳部落或虞部落),而且,泰伯仲雍與(吳部落或虞部落)相處的關系非常好,以至于泰伯奔荊之時,帶上了不少此地的居民,是以泰伯在到達長江下遊,建立國家的時候,自稱這個國家為吳國。

實際上,從虞芮之訟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如果虞國芮國是在山西平陸與山西大荔的話,這兩個地方的人為土地而争議,再去岐山周原找周文王的話,他們要渡過黃河才可以。而虞國芮國是在鳳翔附近,他們有争議去到岐山找周文王,這才友善,這也才合情合理。(鳳翔到岐山隻有一百多裡)

為何鳳翔附近有一個虞國?一般來講,建立虞國的,一定是有虞氏的人士建立的,古代有虞氏即虞舜一族,即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的後裔所建立的。而舜帝所在的有虞氏,其活動地點是在山西中條山地區,即夏墟所在之地,也就是周武王封周章之地的所在之處。這裡是岐山以東的地區。

很可能的是,舜帝有虞氏的後裔,有一部分遷到鳳翔附近,建立了虞國,留下了古董“散氏盤”,而且附近的山也被稱為虞山(吳山),後來稱為西鎮吳山。

《四庫金書·路史·後紀·有虞氏》:“帝舜有虞氏姚姓,其先國于虞,始為虞氏。《國語·卷十六·鄭語》裡面,稱舜之先曰虞幕,舜帝的先祖名字是虞幕。(當然,《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瞍,瞽瞍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這裡面沒有提到虞幕這個人)。皇甫谧雲:“堯以二女妻舜,封之于虞,今河東大陽山西虞地是也。”虞舜的出生地或在姚地(今河南濮陽),或在姚墟(今山東諸城市萬家莊鄉諸馮村),但虞舜被堯帝封于中條山地區(即大陽,也即山西平陸),這應該是确定的。這一帶有妫汭之水,有曆山,均是舜帝活動的地方。

在山西平陸縣(古稱河東郡大陽縣),有一座虞山,也稱為吳坂、虞坂,是中條山的支脈,中條山的東段稱為曆山,主峰是舜王坪,而中條山也稱為曆山,亦名吳山。古代吳虞相通,吳山也就是虞山,也是有虞氏,也就是舜帝所活動的,被分封的地方。

有人分析,周人的先祖後稷的母親姜嫄,是烈山氏神農後裔,世居河東。山西聞喜縣有姜嫄墓,而聞喜也是在中條山地區,包括後稷所活動的稷山縣,同樣是在中條山地區。有人認為,這個地區,才是後稷的後裔公劉與族人定居的豳邑,豳邑并非在陝甘邊界的彬縣。公劉十二代孫古公亶父,是從這裡,從中條山地區,遷往周原岐山。

聞一多《天問疏證》解釋道:“太王(古公亶父)自古徙岐,太伯失位,複逃歸古。”這裡的古地,也就是中條山地區。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介紹:汾水西過長修縣南,又西與古水合。水出臨汾縣故城西黃阜下,東注于汾。”又引董佑誠曰:“臨汾故城在今徐州東北,水在西北古山下。”也就是說,臨汾有古山、古水,古公亶父本居其地,故稱古公。這裡距離中條山也不是很遠。按聞一多的說法,吳泰伯放棄儲君之位之後,就回到了中條山地區。由于此地是舜地有虞氏的故地,是以也稱泰伯奔吳(虞)。

《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在巡遊之中,從昆侖之丘的黃帝之宮,花了三天的時間到了舂山,又花三天時間從舂山到赤烏,在赤烏接受了當地人奉獻的兩個美女,之後從赤烏用了六天的時間到了黑水,在黑水封賞了殷勤接待他的長臂國人,從黑水用了三天的時間,到達群玉之山,之後,再用七十天的時間,到達崦嵫山,與西王母會面。穆天子時期,即吳國的周章之曾孫,即柯相之子,第八代吳君強鸠夷執政的時期。

周穆王在赤烏的時候,曾經說,“赤烏氏先出自周宗,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吳太伯于東吳,诏以金刃之刑,賄用周室之璧。封丌璧臣長季綽于舂山之虱,妻以元女,诏以玉石之刑,以為周室主。”這是說,赤烏與周室是同宗,亶父封吳泰伯在東吳,并把吳泰伯的姐姐或妹妹嫁到舂山(即昆侖山和赤烏之間的地方)。

這裡說亶父把吳泰伯封在東吳,而周穆王明明知道吳泰伯是自己和弟弟仲雍主動到長江下遊的荊蠻之地,自号勾吳。為何說是亶父把泰伯封到吳地。這有兩個可能,一是周穆王為亶父的臉上貼金,不提泰伯順從父親而讓王位的事,一是亶父确實是曾經把泰伯封在了吳地,而且這個吳地是在周原岐山以東的地方,周原岐山以東的吳地,那麼隻有中條山地區的舜帝有虞氏的故地,即夏墟所在之處,也是後來的周章之弟虞仲所封的虞國所在之處。這也許也說明了為何周武王要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夏墟的原因,因為這裡是泰伯被分封的故地,是以再讓泰伯仲雍之後重新領取這個地方,算是物歸原主。(如果是亶父将吳泰伯分封于此,此處在周原以東偏北600裡處,而且此處以東偏北600裡處,是商朝的首都殷,那麼,亶父封泰伯于此的用意,應該是讓泰伯來做為抵抗商朝軍隊的屏障)

這也就是表示,泰伯奔吳,是泰伯為了辭讓王位,從周原岐山到達了中條山的虞地(吳),然後,又為了徹底地辭讓王位,而帶領這裡的一些群眾(有虞氏),從中條山的虞地到達了長江下遊地區,建立國家,并将國家命名為吳國(虞國,有虞氏的國家)。也就是說,山西平陸的吳山,是泰伯奔荊的出發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