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本想打一口用于灌溉的水井,不料,卻打出了國寶

原本想打一口用于灌溉的水井,不料,卻打出了國寶

原本想打一口用于灌溉的水井,不料,卻打出了國寶

公元1937年3月,陝西省西安市臨潼縣零口鎮南羅村的幾位村民,正在田邊打井,當村民們在地上打出一個較深的洞口後,發現這裡打出的水,并沒有出現預期中那樣高高的水柱。相反,打井用的工具,居然掉進這黑漆漆的深井裡,沒了蹤影。

原本想打一口可以灌溉農田的水井,可誰曾料想,不但水井沒打出來,還弄丢了打井的工具,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那麼,這些村民的工具到底去了哪裡了呢?原來,村民們在打井的過程中,無意間發現了一個地窖,這些打井的工具也全都掉進了這個地窖中。聞訊而來的考古學家們,立即對這個地窖進行了實地考察。經過衆人缜密細緻的勘察,認定這個地窖是西周時期所建造,并且從地窖中發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如鼎、尊、壺等青銅器一百五十一件。其中一件銅簋的出土,引起了整個學術界的轟動。

這隻銅簋就是利簋,它是大陸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利簋高為28厘米,口徑為22厘米,重達7.95千克。上半部呈圓形,侈口,鼓肚,兩側有兩隻獸形耳,獸形耳上有垂珥;下半部為方形底座,造型莊重沉穩。腹部、圈足以及方座均以雲雷紋為底紋。其中,腹部以冷豔怪誕的饕餮紋為主體紋樣,圈足飾有夔紋。方座平面四角飾有蟬紋,方座腹部亦以饕餮紋為主體,左右配有兩龍紋。簋腹内底處鑄有銘文四行三十二字,成為此簋的最大亮點。

利簋上所篆刻的銘文,使用的是大篆字型,代表了西周前期金文的典型風格。字形扁長,均勻且規整,筆畫蒼勁古樸,保留了商代銘文字形的特征,給人以樸素大方的感覺,同時也彰顯出自然生動的時代風貌。

簋是古代的食器,流行于中國商至春秋戰國時期,主要用于放置飯食,相當于我們現代吃飯時所用的大碗。直到今天,大陸廣東地區仍有“九大簋”之說。

那麼,“九大簋”指的都是什麼呢?

古人認為,“造化之初,九大相争。”這裡的“九大”主要指的是:風、雨、雷、雲、海、火、天、地、日,它們皆為萬物之最。而“簋”又是可盛裝五至六斤米飯的大碗。按照現在人的食量,“九大簋”可以供百餘人享用。

可見,“九大簋”的意思,就是指飯菜極為豐盛,為用來誇耀宴席的規格時所用。如在北京東直門附近,就有一條被稱為“簋街”的地方,裡面聚集了衆多的飯店,供人們吃飯聚會所用。

在商周時期,“簋”除了作為盛放食物的器皿外,在祭祀或宴享之時,又是一種重要的禮器,與鼎配套使用,供奉在神壇上用以祭祀祖先。簋的造型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有無耳、二耳、四耳的。其中,商朝時期的簋大多無蓋,無耳或者是二耳;西周與春秋時期的簋,則常常是帶蓋,二耳、四耳。并且還出現了圈足下加方座或者附有三足的簋。到了戰國以後,簋就很少見到了。

通常情況下,簋以偶數出現。在西周時期,還常常與鼎配合使用,成為差別貴族等級的器物。按照周代禮制中用鼎制度的規定,隻有天子才可以享用“九鼎八簋”組合的最高禮儀。諸侯為六簋七鼎,大夫為四簋五鼎,士為二簋三鼎。

這隻青銅利簋,是大陸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它的表面以獸面紋裝飾,獸面聚精凝神,顯得十分的森嚴恐怖。而獸面紋也被稱作饕餮紋,這是由古人想象出來的一種神秘怪獸的圖案,在商周青銅器皿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紋飾。

仔細觀察這隻利簋,在獸面紋兩側與圈足的部位還分别裝飾有夔龍紋,并以雲雷紋作為底紋。饕餮紋、夔龍紋與雲雷紋三種紋飾共同裝飾在同一件青銅器皿上,線條流暢且清晰,更為這隻莊嚴且肅穆的西周利簋平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那麼,這隻展現了西周早期高超鑄造技巧的青銅簋,為什麼會取名叫做“利簋”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關鍵性的人物:商纣王。

在中國的曆史上,纣王是一位有名的昏君。他在位的時候,整日沉迷于酒池肉林之中,荒廢朝政,從來不去理會國計民生的大事,由此導緻社會動蕩不安。

就在這一時期,西方的商朝屬國周國,卻是如日中天,國富民強。周武王禮賢下士,任用賢能之人,且積極策劃讨伐商纣的大業。然而此時的商王朝,雖然有頹敗之勢,但仍舊是兵力強盛,武王要想伐纣,還是比較的困難。相傳,軍事家姜子牙率領楊戬、哪咤、雷震子等各路神仙,紛紛顯露神通幫助武王征讨商纣,并在牧野與纣王展開大戰,最終幫助武王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由此結束了商王朝的統治。

關于武王伐纣的神話故事非常多,《封神演義》就是以這段曆史為背景進行的演繹;但有關曆史方面的記載卻從來沒有。直到利簋的出土,才打破了這一僵局。

有關專家在利簋底部的銘文中,找到了關于牧野之戰的記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司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彜。”短短三十二字,卻足以證明武王與纣王交戰這一史實。

銘文中,叙述了在牧野之戰的當天,周武王大破商軍,八天之後,周武王在軍隊的駐地,賞賜銅料給那些在戰鬥中英勇無畏的将領。其中的一份銅料,賜給了當時的有司——利。

這裡的“有司”是古代的官稱,得到賞賜的利,感到非常榮耀,便用武王所賜的銅料鑄造了一件銅簋,作為永世紀念的寶器。由于它的鑄造者是利,是以後人稱它為“利簋”。它見證了武王征商伐纣的重大曆史事件,是以又被稱作“武王征商簋”。

在利簋中所提到的甲子日,正是牧野之戰的時間。專家們通過推算,将武王伐纣的年代鎖定在了公元前1046年。兩千多年以來,許多中外學者根據各種文獻,及對西周曆法的了解,對武王伐纣的年代形成了超過四十種推論。其中,最早的是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是公元前1018年,兩者前後整整相差了112年。而青銅利簋的發現,則為最終解決商周年代劃分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