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是商名将飛廉之子惡來之後秦非子的封國。
公元前905年,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為附庸國,定都在秦邑(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東北),号曰“秦嬴”。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伯爵,周平王還把犬戎侵擾的岐山以西地區賜給秦國。秦國經過幾代君王的浴血奮戰,從犬戎手中奪回了岐山、豐水地區,并在公元前前677年秦遷都城至雍(今寶雞鳳翔)。當年周國憑借岐山、豐水地區建立起周王朝,秦國占據了岐山、豐水地區豈能沒有雄心建立起秦王朝?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1、秦國中衰</h1>
秦穆公時,秦國迅速發展起來,并通過聯姻關系與晉國結成“秦晉之好”。晉獻公把女兒穆姬嫁給秦穆公,秦穆公把女兒懷嬴嫁給晉懷公,後來懷嬴又改嫁給晉文公。“秦晉之好”因為秦國向中原擴張而結束,公元前627年晉軍在殽之戰中伏擊消滅秦軍。此戰導緻秦晉兩國反目成仇,秦國轉而與晉國的敵人楚國結盟。
公元前546年,晉楚兩國和其他幾個國家,在宋國舉行“弭兵會議”(弭兵就是停止戰争)。在這次會議上,晉國的大夫和楚國的大夫代表南北兩個集團講和,訂下盟約。規定除齊、秦兩個大國外,各小國都要向晉、楚兩國同樣朝貢。晉楚兩國平分霸權,以後五十多年裡,沒發生大的戰争。這次弭兵之會上,秦國跻身“四大國”之一,雖然地位不如晉國、楚國這些“超級大國”,但與齊國這樣的老牌大國平起平坐,還力壓其他諸侯國,
公元前527年,秦哀公把女兒孟嬴嫁給楚國太子建,後來被楚平王據為己有,生下了熊壬即楚昭王,這說明秦楚之好已經取代了秦晉之好。公元前505年,秦哀公還出兵救援楚國,驅逐攻入楚國首都郢的吳國軍隊。秦國長期與晉國處于敵對狀态,“三卿分晉”後秦國又與“三晉”尤其是魏國處于敵對狀态。
春秋時期,晉國、楚國、齊國、秦國被稱為“四大國”,秦國相對于晉國、楚國這樣的“超級大國”稍遜一籌,但國力也是僅次于晉國、楚國、齊國。“三卿分晉”後,秦國又與“三晉”尤其是魏國處于長期戰争狀态。但秦國的國力不如晉國,也不如魏國,是以在與晉國、魏國的戰争中也是敗多勝少。
公元前550年秦國從白狄部落手中奪取的河西之地(黃河以西、北洛水以東的狹長區域),也在公元前419年到公元前408年被魏國大将吳起侵占,魏國甚至設定了西河郡,以吳起為郡守。公元前389年秦國趁着魏文侯病逝魏武侯即位後政局不穩,試圖奪取河西之地,結果被吳起指揮的魏國武卒暴揍,秦國出動的50萬傾國之兵也被吳起5萬大軍擊敗,吳起也“一戰封神”。公元前387年,吳起大軍已經攻入了渭河平原準備直搗秦國首都雍,結果魏武侯不知哪根筋抽,竟然派吳起率軍東征齊國,甚至逼走吳起,秦國這才避免了“game over”。
公元前385年,魏武侯試圖扶植一個親魏的秦國,幫助流亡魏國29年之久的公子連回到秦國。公子連表示回國如果奪取君位,則秦國保證在魏武侯在世之時不與魏國為敵。當年公子重耳流亡楚國時,得到楚成王諸侯之禮的厚待,楚成王問公子重耳回到晉國如果做了國君會如何報答楚國。公子重耳說,如果萬一晉國軍隊與楚國軍隊在平原、湖沼地帶相遇,晉國軍隊會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裡地)。楚國大将子玉認為公子重耳出言不遜建議殺掉重耳,楚成王沒有接受。後來公子重耳回國繼位為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指揮晉軍擊敗楚軍逼死楚國大将子玉。面對公子連傲慢無禮的回答,魏武侯竟然隻是心存不滿沒有借機殺掉或者囚禁公子連,也是養虎為患。楚成王、魏文侯太“講武德”了,後來都遭受這些流亡公子繼位為國君後的反噬。公子連回國後,很快被擁立為秦國國君,史稱秦獻公。
秦獻公在魏武侯在位時堅守承諾沒有對魏國用兵,抓緊時間進行一系列改革。
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廢除自秦武公趙說起秦國實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同年滅西戎狄族,建置狄道縣。公元前383年,秦獻公在栎陽(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修築城池,并把首都東遷到栎陽。公元前379年,秦獻公把蒲、藍田、善、明氏等邊境地區改建成縣,由國君委派管理直接掌握。公元前378年,秦國初行為市,開始對工商業進行規範管理,抽取營業稅。初行為市與初租禾為秦國的國庫帶來大量的收入,國家的經濟實力倍增。公元前375年,秦獻公實行戶籍相伍制度,把五戶人家編為一伍,農忙時互相幫助,農閑時進行軍事訓練。如果有人犯法,這五戶實行連坐。
秦獻公在魏國生活了19年,太熟悉魏國政治制度與社會生活了。秦獻公變法,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李悝變法的成功經驗,這也為後來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經過一系列改革,秦國逐漸發展起來,秦獻公把目光投向秦國君主長期渴望收複的河西之地。公元前370年,對秦獻公有恩的魏武侯病逝,秦獻公終于可以放開手腳進攻魏國了。
從公元前366年秦獻公以勤王為口号進攻侵犯周朝王城洛陽的魏韓聯軍,到公元前364年秦軍東征在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之戰中消滅6萬魏軍,再到前362年秦軍在少梁(陝西澄城南)之戰中擊敗魏軍虜魏國宰相公孫痤,秦軍一改此前被魏軍碾壓的頹态。不過,魏國經過李悝變法畢竟樹大根深實力雄厚,秦軍雖然多次取得作戰勝利卻不能撼動龐大的魏國,也就一直未能收複河西之地。
公元前361年,秦獻公在争奪河西之地的戰鬥中傷重不治而亡,秦獻公的的兒子秦孝公嬴渠梁繼位。秦孝公深感“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知道單憑秦國現在的力量,還不是魏國的對手。秦孝公需要變法圖強,來完成秦國先代國君未竟的事業。公元前359年,秦孝公釋出求賢令,以高官厚祿與封國為條件招攬天下人才(“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秦孝公深知秦國要發展,就不能拘泥于隻用秦國的人才,而是要用天下的人才。對這些一流人才,需要超規模接待,官職上與封邑上極盡所能。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2、商鞅入秦</h1>
商鞅原名公孫鞅,出身于衛國公族,也被稱為衛鞅。公孫鞅變法成功後,被秦孝公裂土分封為商君,這才被世人稱之為商鞅。當商鞅還是公孫鞅的年輕時期,就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他向屍佼學習雜家學說,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侯鎣推薦公孫鞅,說公孫鞅年輕有才,可以把整個國家交個他治理。公孫痤對魏侯鎣說,如果不用公孫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别國。
魏侯鎣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說的是昏話,既沒有采納公孫痤的建議重用公孫鞅,也沒有聽取公孫痤的建議誅殺公孫鞅。公叔痤轉而讓公孫鞅趕緊離開魏國,公孫鞅卻認為魏侯鎣如果不采納公叔痤之言重用他,則必然不會采納公孫痤之言殺害他。魏侯鎣竟然不找公孫鞅“面試”也是奇怪,把堪比吳起的超一流人才拱手讓給了敵對的秦國。看看魏侯鎣對超一流人才的态度,就知道魏國長期興盛已經被“慣壞了”。
公孫鞅聽到秦孝公的求賢令,尤其是“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的獎賞,也就帶着李悝的《法經》,從魏國趕來秦國“應聘”。公孫鞅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獲得“面試”機會。秦孝公聽說魏國來了年青人公孫鞅,甚至被公孫痤作為宰相之才推薦給魏侯鎣,立即召見了公孫鞅。
公孫鞅第一次對秦孝公,大談三皇五帝興起的道理,第二次對秦孝公高談周文王、周武王崛起的道理,秦孝公聽得昏昏欲睡。公孫鞅講完後,秦孝公才睜開眼睛,對公孫鞅講的根本沒興趣,還責備景監不該向自己推薦公孫鞅這種華而不實迂腐狂妄的人。秦孝公要的是富國強兵的輔佐人才,當時的秦國隻是位次于魏國、楚國甚至齊國的諸侯,哪裡有實力施行帝道、王道?
公孫鞅第三次要求見秦孝公,景監雖有顧慮,但為了國家的前途,還是安排了秦孝公與公孫鞅見面。秦孝公也是求賢若渴,公孫鞅兩次讓他失望,他竟然願意第三次見公孫鞅。如果魏侯鎣有秦孝公一般的虛懷若谷,公孫鞅如何肯離開生活多年的魏國投奔野蠻落後的秦國?
這次公孫鞅向秦孝公講述了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霸主興起的曆史,宣揚富國強兵之術,說明變法革新的重要性。秦孝公最想聽的就是如何讓落後的秦國發展起來,公孫鞅這次講的強國複興之道符合秦國的發展需要。秦孝公越聽越有興趣,不自覺跪着走到公孫鞅旁邊,秦孝公很快成了公孫鞅的“小迷弟”。兩人談了幾天,秦孝公不知疲倦,不斷向公孫鞅咨詢秦國發展的規劃設計,真有相見恨晚隻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7">3、商鞅變法</h1>
商鞅變法開始于一場“辯論賽”。
秦孝公擔心變法引起國人反對,幹脆在朝會上組織一次“辯論賽”,命臣工商議變法是否有必要。看來秦孝公還是懂得輿論的重要性,如果公孫鞅能夠在“辯論賽”中否定反對變法的各種言論,那麼實施變法也就阻力大減。
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沒有一百倍的好處就不能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換器具。看來甘龍、杜摯真正反對的不是變法,而是變法能否帶來十倍、百倍的利益,說明“舊貴族”其實也是“功利主義者”。甘龍、杜摯還提出,遵循先王的做法不會有過錯,遵循禮制不會偏離正道。這說明甘龍、杜摯還是“保守主義者”,反對激烈的變法破壞社會秩序的穩定性。
公孫鞅也是辯論高手,他提出先王的做法都不相同,我們遵循哪位先王的?古代帝王都不相同,如何遵守帝王的禮制?這其實是擴大先王做法的差異性,進而否定存在先王之法。公孫鞅接着說出,治理國家不能沿用同樣的規則,隻要有利于國家就不應該拘泥于前人的做法。商湯、周武王沒有遵循舊的制度,開創了新的王朝;商朝、夏朝滅亡了,就是因為沒有及時變法改進禮儀制度。公孫鞅還提出,反對沿襲古人做法的不一定錯誤,遵循古人做法的不一定正确。公孫鞅還提出,應該順應時代潮流來制定法令,因為具體問題制定禮儀制度。公孫鞅用一套實用主義、進化主義的理論,駁斥了舊貴族的複古主張,赢得了“辯論賽”。
變法之争結束後,公孫鞅知道需要“取信于民”,老百姓相信公孫鞅頒布的法令是真的,這才能發揮效力。公孫鞅變法的法令雖然已經準備就緒,但沒有公布。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随即便出示布告,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兩黃金。百姓們感到奇怪,沒有人敢來搬動。公孫鞅又出示布告說,有能搬動的給他五十兩金(古時的“金”實際為黃銅)。有個人壯着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公孫鞅立刻指令給他五十兩黃金(黃銅)。公孫鞅這次“立木為信”,就是當初吳起車轅為信如出一轍,就是要老百姓相信自己的承諾是“算數”的。
秦孝公命公孫鞅在秦國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
《墾草令》的主要内容有,刺激農業生産 、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内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産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 等改革方略。《墾草令》在秦國“試水”成功,秦孝公不僅在變法理論上而且在變法實踐上被公孫鞅折服,這就開始了正式變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内實行第一次變法。
這次變法主要内容有,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 、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商鞅此舉完全超越了李悝變法、吳起變法的深度與廣度,直接推動了秦國的集權程序,進而把權力集中在君主手中。
新法在民間施行了整一年,秦國老百姓到國都說新法不友善的人數以千計。正當這時,太子觸犯了新法。公孫鞅認為,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人觸犯它。公孫鞅本來要依新法處罰太子。但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罰,于是就以劓刑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以墨刑處罰了給他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第二天,秦國人就都遵照新法執行了。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聽取公孫鞅的建議,在鹹陽建立新的都城。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東北)位于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谷關。公孫鞅奉命征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阙宮廷,營造新都。
公元前349年,秦孝公下令遷都鹹陽,并指令公孫鞅進行第二次變法。這次變法其主要内容有,開阡陌封疆 ,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初為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 、執行分戶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看來公孫鞅與吳起都對“遊宦之民”沒有好感,認為他們不能創造軍功不能增加糧食,幸虧後來的秦國國君沒有公孫鞅這樣“短視”。
公元前340年,公孫鞅指揮秦軍趁着魏國在馬陵之戰中慘敗奪取河西之地,完成了秦簡公以來曆代國君收複河西之地的夙願,達到了個人功業的巅峰。秦孝公曾表示“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這次果真把商(今陝西商縣商洛鎮)分封給公孫鞅,公孫鞅也就搖身一變成為商君、商鞅,步入秦國新貴族行列。
魏文侯對奠定魏國富強基礎的李悝并未賜予封邑,楚悼王對迅速發展楚國建立不世功勳的吳起賜予封邑,倒是秦國不吝惜封賞,這就有了陸續賜予封邑的武信君張儀、武安君白起、應侯範雎、綱成君蔡澤、文信侯呂不韋,吸引天下賢才為秦國效力。這些軍功貴族是商鞅變法的受益者,也是商鞅變法的維護者,他們共同保障商鞅變法一旦啟動則不可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