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烟雨战国之九,商鞅相秦1、秦国中衰2、商鞅入秦3、商鞅变法

秦国是商名将飞廉之子恶来之后秦非子的封国。

公元前905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国,定都在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号曰“秦嬴”。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伯爵,周平王还把犬戎侵扰的岐山以西地区赐给秦国。秦国经过几代君王的浴血奋战,从犬戎手中夺回了岐山、丰水地区,并在公元前前677年秦迁都城至雍(今宝鸡凤翔)。当年周国凭借岐山、丰水地区建立起周王朝,秦国占据了岐山、丰水地区岂能没有雄心建立起秦王朝?

烟雨战国之九,商鞅相秦1、秦国中衰2、商鞅入秦3、商鞅变法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1、秦国中衰</h1>

秦穆公时,秦国迅速发展起来,并通过联姻关系与晋国结成“秦晋之好”。晋献公把女儿穆姬嫁给秦穆公,秦穆公把女儿怀嬴嫁给晋怀公,后来怀嬴又改嫁给晋文公。“秦晋之好”因为秦国向中原扩张而结束,公元前627年晋军在殽之战中伏击消灭秦军。此战导致秦晋两国反目成仇,秦国转而与晋国的敌人楚国结盟。

公元前546年,晋楚两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在宋国举行“弭兵会议”(弭兵就是停止战争)。在这次会议上,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代表南北两个集团讲和,订下盟约。规定除齐、秦两个大国外,各小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以后五十多年里,没发生大的战争。这次弭兵之会上,秦国跻身“四大国”之一,虽然地位不如晋国、楚国这些“超级大国”,但与齐国这样的老牌大国平起平坐,还力压其他诸侯国,

公元前527年,秦哀公把女儿孟嬴嫁给楚国太子建,后来被楚平王据为己有,生下了熊壬即楚昭王,这说明秦楚之好已经取代了秦晋之好。公元前505年,秦哀公还出兵救援楚国,驱逐攻入楚国首都郢的吴国军队。秦国长期与晋国处于敌对状态,“三卿分晋”后秦国又与“三晋”尤其是魏国处于敌对状态。

春秋时期,晋国、楚国、齐国、秦国被称为“四大国”,秦国相对于晋国、楚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稍逊一筹,但国力也是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三卿分晋”后,秦国又与“三晋”尤其是魏国处于长期战争状态。但秦国的国力不如晋国,也不如魏国,因此在与晋国、魏国的战争中也是败多胜少。

公元前550年秦国从白狄部落手中夺取的河西之地(黄河以西、北洛水以东的狭长区域),也在公元前419年到公元前408年被魏国大将吴起侵占,魏国甚至设置了西河郡,以吴起为郡守。公元前389年秦国趁着魏文侯病逝魏武侯即位后政局不稳,试图夺取河西之地,结果被吴起指挥的魏国武卒暴揍,秦国出动的50万倾国之兵也被吴起5万大军击败,吴起也“一战封神”。公元前387年,吴起大军已经攻入了渭河平原准备直捣秦国首都雍,结果魏武侯不知哪根筋抽,竟然派吴起率军东征齐国,甚至逼走吴起,秦国这才避免了“game over”。

公元前385年,魏武侯试图扶植一个亲魏的秦国,帮助流亡魏国29年之久的公子连回到秦国。公子连表示回国如果夺取君位,则秦国保证在魏武侯在世之时不与魏国为敌。当年公子重耳流亡楚国时,得到楚成王诸侯之礼的厚待,楚成王问公子重耳回到晋国如果做了国君会如何报答楚国。公子重耳说,如果万一晋国军队与楚国军队在平原、湖沼地带相遇,晋国军队会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地)。楚国大将子玉认为公子重耳出言不逊建议杀掉重耳,楚成王没有接受。后来公子重耳回国继位为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指挥晋军击败楚军逼死楚国大将子玉。面对公子连傲慢无礼的回答,魏武侯竟然只是心存不满没有借机杀掉或者囚禁公子连,也是养虎为患。楚成王、魏文侯太“讲武德”了,后来都遭受这些流亡公子继位为国君后的反噬。公子连回国后,很快被拥立为秦国国君,史称秦献公。

秦献公在魏武侯在位时坚守承诺没有对魏国用兵,抓紧时间进行一系列改革。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废除自秦武公赵说起秦国实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同年灭西戎狄族,建置狄道县。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在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修筑城池,并把首都东迁到栎阳。公元前379年,秦献公把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由国君委派管理直接掌握。公元前378年,秦国初行为市,开始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抽取营业税。初行为市与初租禾为秦国的国库带来大量的收入,国家的经济实力倍增。公元前375年,秦献公实行户籍相伍制度,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如果有人犯法,这五户实行连坐。

秦献公在魏国生活了19年,太熟悉魏国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活了。秦献公变法,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李悝变法的成功经验,这也为后来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经过一系列改革,秦国逐渐发展起来,秦献公把目光投向秦国君主长期渴望收复的河西之地。公元前370年,对秦献公有恩的魏武侯病逝,秦献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进攻魏国了。

从公元前366年秦献公以勤王为口号进攻侵犯周朝王城洛阳的魏韩联军,到公元前364年秦军东征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之战中消灭6万魏军,再到前362年秦军在少梁(陕西澄城南)之战中击败魏军虏魏国宰相公孙痤,秦军一改此前被魏军碾压的颓态。不过,魏国经过李悝变法毕竟树大根深实力雄厚,秦军虽然多次取得作战胜利却不能撼动庞大的魏国,也就一直未能收复河西之地。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在争夺河西之地的战斗中伤重不治而亡,秦献公的的儿子秦孝公嬴渠梁继位。秦孝公深感“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知道单凭秦国现在的力量,还不是魏国的对手。秦孝公需要变法图强,来完成秦国先代国君未竟的事业。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以高官厚禄与封国为条件招揽天下人才(“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孝公深知秦国要发展,就不能拘泥于只用秦国的人才,而是要用天下的人才。对这些一流人才,需要超规模接待,官职上与封邑上极尽所能。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2、商鞅入秦</h1>

商鞅原名公孙鞅,出身于卫国公族,也被称为卫鞅。公孙鞅变法成功后,被秦孝公裂土分封为商君,这才被世人称之为商鞅。当商鞅还是公孙鞅的年轻时期,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侯鎣推荐公孙鞅,说公孙鞅年轻有才,可以把整个国家交个他治理。公孙痤对魏侯鎣说,如果不用公孙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魏侯鎣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说的是昏话,既没有采纳公孙痤的建议重用公孙鞅,也没有听取公孙痤的建议诛杀公孙鞅。公叔痤转而让公孙鞅赶紧离开魏国,公孙鞅却认为魏侯鎣如果不采纳公叔痤之言重用他,则必然不会采纳公孙痤之言杀害他。魏侯鎣竟然不找公孙鞅“面试”也是奇怪,把堪比吴起的超一流人才拱手让给了敌对的秦国。看看魏侯鎣对超一流人才的态度,就知道魏国长期兴盛已经被“惯坏了”。

公孙鞅听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尤其是“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奖赏,也就带着李悝的《法经》,从魏国赶来秦国“应聘”。公孙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获得“面试”机会。秦孝公听说魏国来了年青人公孙鞅,甚至被公孙痤作为宰相之才推荐给魏侯鎣,立即召见了公孙鞅。

公孙鞅第一次对秦孝公,大谈三皇五帝兴起的道理,第二次对秦孝公高谈周文王、周武王崛起的道理,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公孙鞅讲完后,秦孝公才睁开眼睛,对公孙鞅讲的根本没兴趣,还责备景监不该向自己推荐公孙鞅这种华而不实迂腐狂妄的人。秦孝公要的是富国强兵的辅佐人才,当时的秦国只是位次于魏国、楚国甚至齐国的诸侯,哪里有实力施行帝道、王道?

公孙鞅第三次要求见秦孝公,景监虽有顾虑,但为了国家的前途,还是安排了秦孝公与公孙鞅见面。秦孝公也是求贤若渴,公孙鞅两次让他失望,他竟然愿意第三次见公孙鞅。如果魏侯鎣有秦孝公一般的虚怀若谷,公孙鞅如何肯离开生活多年的魏国投奔野蛮落后的秦国?

这次公孙鞅向秦孝公讲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霸主兴起的历史,宣扬富国强兵之术,说明变法革新的重要性。秦孝公最想听的就是如何让落后的秦国发展起来,公孙鞅这次讲的强国复兴之道符合秦国的发展需要。秦孝公越听越有兴趣,不自觉跪着走到公孙鞅旁边,秦孝公很快成了公孙鞅的“小迷弟”。两人谈了几天,秦孝公不知疲倦,不断向公孙鞅咨询秦国发展的规划设计,真有相见恨晚只叹。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7">3、商鞅变法</h1>

商鞅变法开始于一场“辩论赛”。

秦孝公担心变法引起国人反对,干脆在朝会上组织一次“辩论赛”,命臣工商议变法是否有必要。看来秦孝公还是懂得舆论的重要性,如果公孙鞅能够在“辩论赛”中否定反对变法的各种言论,那么实施变法也就阻力大减。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没有一百倍的好处就不能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换器具。看来甘龙、杜挚真正反对的不是变法,而是变法能否带来十倍、百倍的利益,说明“旧贵族”其实也是“功利主义者”。甘龙、杜挚还提出,遵循先王的做法不会有过错,遵循礼制不会偏离正道。这说明甘龙、杜挚还是“保守主义者”,反对激烈的变法破坏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公孙鞅也是辩论高手,他提出先王的做法都不相同,我们遵循哪位先王的?古代帝王都不相同,如何遵守帝王的礼制?这其实是扩大先王做法的差异性,从而否定存在先王之法。公孙鞅接着说出,治理国家不能沿用同样的规则,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应该拘泥于前人的做法。商汤、周武王没有遵循旧的制度,开创了新的王朝;商朝、夏朝灭亡了,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变法改进礼仪制度。公孙鞅还提出,反对沿袭古人做法的不一定错误,遵循古人做法的不一定正确。公孙鞅还提出,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来制定法令,因为具体问题制定礼仪制度。公孙鞅用一套实用主义、进化主义的理论,驳斥了旧贵族的复古主张,赢得了“辩论赛”。

变法之争结束后,公孙鞅知道需要“取信于民”,老百姓相信公孙鞅颁布的法令是真的,这才能发挥效力。公孙鞅变法的法令虽然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随即便出示布告,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公孙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公孙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黄铜)。公孙鞅这次“立木为信”,就是当初吴起车辕为信如出一辙,就是要老百姓相信自己的承诺是“算数”的。

秦孝公命公孙鞅在秦国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垦草令》的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 、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 等改革方略。《垦草令》在秦国“试水”成功,秦孝公不仅在变法理论上而且在变法实践上被公孙鞅折服,这就开始了正式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这次变法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 、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商鞅此举完全超越了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的深度与广度,直接推动了秦国的集权进程,从而把权力集中在君主手中。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公孙鞅认为,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公孙鞅本来要依新法处罚太子。但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以劓刑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听取公孙鞅的建议,在咸阳建立新的都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公孙鞅奉命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

公元前349年,秦孝公下令迁都咸阳,并命令公孙鞅进行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 ,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 、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看来公孙鞅与吴起都对“游宦之民”没有好感,认为他们不能创造军功不能增加粮食,幸亏后来的秦国国君没有公孙鞅这样“短视”。

公元前340年,公孙鞅指挥秦军趁着魏国在马陵之战中惨败夺取河西之地,完成了秦简公以来历代国君收复河西之地的夙愿,达到了个人功业的巅峰。秦孝公曾表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次果真把商(今陕西商县商洛镇)分封给公孙鞅,公孙鞅也就摇身一变成为商君、商鞅,步入秦国新贵族行列。

魏文侯对奠定魏国富强基础的李悝并未赐予封邑,楚悼王对迅速发展楚国建立不世功勋的吴起赐予封邑,倒是秦国不吝惜封赏,这就有了陆续赐予封邑的武信君张仪、武安君白起、应侯范雎、纲成君蔡泽、文信侯吕不韦,吸引天下贤才为秦国效力。这些军功贵族是商鞅变法的受益者,也是商鞅变法的维护者,他们共同保障商鞅变法一旦启动则不可逆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