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這樣四位偉大的母親,她們不僅教導自己的兒子學有所成,還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影響着兒子正确思想觀念的形成,讓兒子成為國家的棟梁,她們的事迹被廣為傳頌,成為每一個家庭學習的典範,她們就是古代“四大賢母”:孟母、陶母、歐母、嶽母。
那麼,這四位偉大的母親都是誰的母親呢?
相信大多數讀者都會知道“孟母”和“嶽母”,“孟母三遷”擇鄰而居的故事可謂是耳熟能詳,而嶽母給嶽飛背上刺字,讓嶽飛精忠報國的故事,也是人人皆知,筆者就不再對這兩位偉大的母親作介紹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陶母是誰呢?陶母湛氏是東晉名将陶侃之母。</h1>
陶侃(259年-334年),東晉一代名将,一生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唐德宗時,陶侃成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時,陶侃又位列武廟七十二将。陶侃還是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
陶母教子有兩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截發筵賓”、“封壇退鲊[zhǎ]”。
截發筵賓
陶侃年少時就有大志,但家境卻非常貧寒,和母親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範逵一向很有名望,被舉薦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作客,恰遇大雪,便借宿陶侃家。
天寒地凍,範逵騎來的馬匹也無飼料,陶母便揭去自己床鋪上的稻草席,剁碎了後喂馬。
又由于家中貧寒,無以款客,但陶母對陶侃說:“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
陶母當時的頭發很長,都能拖到地上,她就偷偷剪下自己的長發,賣給鄰人,換錢購買酒菜來招待範逵。
在古人的觀念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是以頭發一般是不可以輕易剪的。陶母如此舉動,足見她待客之誠心。
範逵得知後大為感動,之後就和自己的友人們大贊陶侃,使陶侃獲得了良好的名聲。範逵還拜見廬江太守張夔,極力贊美陶侃。張夔遂舉薦陶侃為孝廉,陶侃從此走上仕途之道。
封壇退鲊
陶侃年輕時曾任管理漁業的小官,作為監管漁業的官員,常有下屬送一些魚蝦蟹給他。
有一次,一位下屬送了一壇魚鲊(腌魚)給陶侃,孝順的陶侃拿到後,想到一生貧居鄉間的慈母,便囑托他人帶給了母親。
陶母問來人:“這是哪裡來的?”
陶侃派來的人回答說:“是官府的。”
陶母聽了就原封不動地将這一壇魚鲊退了回來,并在回信中說:“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晉書》卷九十六《陶侃母湛氏傳》)
陶母責備陶侃:你身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贈送給我,這樣做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憂愁啊!
陶侃收到母親退回的魚鲊和回信後,大為震動,愧疚萬分。他下定決心,一生遵循母親教導:清白做人,廉潔為官。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歐母是誰呢?歐母鄭氏是歐陽修之母。</h1>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他不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還與韓愈、柳宗元、蘇轼合稱為“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能有這麼高的成就,自然也離不開母親鄭氏的教導,歐母教育歐陽修有一個“畫荻教子”的故事。
畫荻教子
歐陽修的父親歐陽觀雖然也是一個小吏,但在歐陽修4歲時,就離開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擔全部落在歐陽修的母親鄭氏身上。
歐陽修雖然一個小吏。在歐陽修出生後的第四年,父親就離開了人世,留下歐母孤身一人辛苦撫養歐陽修。
歐陽修父親去世後,家境一落千丈,日漸貧寒,後來竟到了“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地步。
歐陽修5歲時,到了讀書識字的年紀了,歐母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家裡太窮了,沒錢買筆墨紙硯,歐母隻好用蘆葦杆代替,然後在地上鋪一些沙,把地當紙,一筆一畫地教歐陽修寫字。
歐陽修跟着母親的教導,在地上一筆一劃地練習寫字,反反複複地練,錯了再寫,直到寫對寫工整為止,一絲不苟。這就是被後人傳為佳話的“畫荻教子”。
幼小的歐陽修在母親的教育下,很快就愛上了詩書,每天寫讀,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很小就能過目成誦。
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年僅23歲的歐陽修便進士及第,開始了仕途生涯,後來上司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并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
古代“四大賢母”教子的故事,千百年來,影響着無數的母親,她們效仿這幾位偉大的母親,教子有方,讓一代代的優秀兒女成為國之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