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看曆史的時候,經常會面對各種各樣遺憾的事情,有的是壯志未酬身先死,有的則是功敗垂成功虧一篑,有的則是猶猶豫豫錯失良機,看書的時候恨不得自己變成主角。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自覺地想,要是當初如何如何,說不定曆史就改寫了,這種想法,有些時候是合理的,但更多的時候,這種想法并不合理。
很多事他本質上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本身存在這無數個參數和變量,我們強行改變其中的一個變量,整個系統可能就會崩潰,也就意味着,我們假象的很多事情,其實很難出現。
比如說三國時代,很多人都對諸葛亮的死非常惋惜,而且對魏延那個偷襲子午谷的計劃,一直在讨論有沒有可行性,那麼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諸葛亮死後,魏延接管了大權,他能打下中原嗎。
先說說魏延能否掌握大權,這不是單一改變這一個事實就能滿足的,居于高位的人,他們想得最多的就是關于繼承人的問題。
魏延要想接管大權,前提是諸葛亮是把他當做接班人來培養的,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連諸葛亮都沒有完成接班人的全面培養,就于諸葛亮的繼承人其實分成了文武兩部分。
武的那一部分,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姜維,文的方面則是楊義和蔣琬,加入魏延真的很早就被确定為繼承人,諸葛亮也全力培養魏延的話,那麼諸葛亮死後,魏延是可以全面接管大權。
魏延也算是劉備的老部下了,一直跟随着劉備,當年跟着劉備入川,攻打成都那也是出力很多,後來被封為鎮北将軍,鎮守漢中。
整體來說,魏延作為一個先鋒将軍,能力肯定是合格的,但魏延本身卻是桀骜不馴,性格高傲的一個人,從他提出子午奇謀來看,這個想法的确和大膽,但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蜀漢面臨的問題是兵力不足,再分兵子午谷,就算突然到達長安,以魏延的兵力想要攻下長安也是非常困難的,諸葛亮不是過于謹慎,而是實力限制了他許多的奇思妙想。
魏延的能力,也就是做個先鋒,要他統領蜀漢,實在是沒這個能力,要調兵遣将,更要知人善任,更要能服衆,這些條件魏延都不具備。
他就是憑借着,那個永遠無法被實作的偷襲子午谷的設想,千百年來一直被人讨論,似乎他很有打仗的才能。
才能他的确是有,但要要他統領蜀漢,能力還是差一大截,況且連諸葛亮的親傳子弟姜維,事實上後期也沒能進入蜀漢核心,一直被排擠。
政治和軍事是密不可分的,魏延僅僅是在軍事上有一點點小的突出,其他方面根本不行,真的要讓他統領蜀漢,恢複中原根本不可能有一點點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