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學課堂」蒙求(37)蔣诩三徑,許由一瓢。楊仆移關,杜預建橋

作者:世紀恒通線上

世紀恒通線上提示:《蒙(méng)求》是唐朝李翰(hàn)編著的以介紹掌故和各科知識為主要内容的兒童識字課本。全書都用四言韻文,每四個字是一個主謂結構的短句,上下兩句成為對偶,各講一個掌故,總計2484字。

【原文】蔣诩(xǔ)①三徑,許由②一瓢。

【注釋】①蔣诩:西漢時期的大臣。

②許由:傳說中堯帝時期的隐士。堯帝年老時,看到許由擁有良好的品行,于是就想将帝王的位置讓許由來做。不過許由不喜歡當帝王,聽到消息之後,立即逃到了穎水邊上躲了起來。不久後,堯帝又想讓他出來做官,許由得知消息之後,就趕快來到穎水邊上洗自己的耳朵,表示他不想聽到這些污染他耳朵的話語。

「國學課堂」蒙求(37)蔣诩三徑,許由一瓢。楊仆移關,杜預建橋

【譯文】蔣诩辭去官職之後,門前留有三條小路讓人通行;許由不想聽到水瓢的聲音,煩惱之時,幹脆将水瓢給扔掉了。

【典故】蔣诩三徑:典故出自《三輔決錄·逃名》。蔣诩是西漢時期的一名官員,當時天下大亂,蔣诩就急流勇退,辭掉官職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然而他傳回家中之後,不願意打掃庭院衛生,野草四處瘋長,他唯一做的就是在家門口開辟了三條小路,讓客人從此進入到院子裡。

許由一瓢:典故出自《琴操》。堯帝時期,許由不願當帝王,就跑到箕山中隐居。在這裡,許由生活随意,連合适的餐具都沒有。就連喝水,也不用水瓢。有人看到後,就贈送給他一個水瓢。許由喝完水後,随手将水瓢挂在了樹枝上,哪知道吹來一陣清風,吹動水瓢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許由聽到聲音後感到心煩意亂,拿起水瓢将它遠遠扔在了一邊。

【賞析】蔣诩和許由兩人的身上,都擁有高尚的品德,不被功名利祿所引誘,甘願選擇清貧的生活,這一點難能可貴。

【原文】楊仆①移關,杜預②建橋。

【注釋】①楊仆:西漢名将。

②杜預:字元凱,西晉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末年的東吳政權,就是他率兵消滅的。

「國學課堂」蒙求(37)蔣诩三徑,許由一瓢。楊仆移關,杜預建橋

【譯文】楊仆不是函谷關内的人,為此他感到非常羞愧,皇帝得知消息後,允許他成為函谷關人;杜預有遠大的見識,修建了連接配接黃河南北的大橋。

【典故】楊仆移關:典故出自《漢書·武帝紀》。楊仆是漢武帝時期的一員大将,戰功赫赫,不過他卻是函谷關以外的人,那時的人們,都以是函谷關人為榮。為此他直接給皇帝寫信,希望漢武帝能夠将函谷關東移,這樣自己就可以成為函谷關人了。漢武帝為了表彰楊仆的功勞,當即下令将函谷關東移三百裡。

杜預建橋:典故出自《晉書·杜預傳》。杜預是晉武帝時期的大臣,有着淵博的知識,對于國家的發展規劃,也有很多正确的建議。在當時的黃河孟津渡口,因為風浪大的緣故,多次發生船隻傾翻的事件,杜預得知這一情況下,建議在這裡建造一座橋梁。他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緻贊同,等到大橋修好之後,成為了連接配接黃河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

【賞析】楊仆立下大功,是以才被漢武帝賞識信任,并為他更改了函谷關的管轄範圍;杜預有着出衆的才能,為了國家的發展,敢于提出合理化的建議,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