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夜讀丨常懷知足之心,切莫貪得無厭

文/洞見·不雨亦潇潇

古人的人生哲理常常閃爍着深邃而豐富的思想,曆久彌新,經世緻用。

莊子是擁有智慧的人,他教育人的方式也很獨特。他不喜歡枯燥的說教,而喜歡講段子,不僅講有關人的段子,更喜歡講有關動物的段子。正如鮑鵬山所說,莊子的筆下,更像是一個動物的世界。

莊子建構起的這個妙趣橫生的“動物世界”,每一類動物,都代表着一種人生态度。

鼹鼠,知足者。

管仲在《管子戒》中有言:“高飛之鳥,亡于貪食;深潭之魚,死于香餌。”老子也說過:“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言雖有别,意卻相同,他們都是在告誡世人:常懷知足之心,切莫貪得無厭。

在《莊子》一書中,曾不止一次提到過上古隐士“許由”的事迹,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堯讓天下于許由”的故事了。

在五帝時期,堯帝坐擁天下後,想把這天下讓給許由來治理。在許由眼前,放着這唾手可得的天下,隻要他點一點頭,便能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與享譽四方的名聲。

但他卻拒絕了。

許由對堯說:“您治理天下,成果已經很好了。名這東西,不過是實的附庸。鹪鹩在茂林中築巢,隻需占用一根樹枝就夠了;鼹鼠到河邊飲水,隻不過喝飽肚皮就夠了。我對自己現在的生活很滿足,您還是請回吧!”

許由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既然已經擁有了這山清水秀,又何必貪求那功名利祿。正如“鼹鼠”一樣,喝夠了水,那便滿足了。

我們立身處世,當學這“鼹鼠”,不貪多,不縱欲。需知,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懂得知足而止,其實就是在救自己。

木雞,低調者。

莊子曾講過一個關于“鬥雞”的故事。

周宣王很喜歡鬥雞,聽說有一個叫紀渻子的鬥雞高手,就請他來給自己訓練鬥雞。

十天後,周宣王問:“我的鬥雞怎麼樣了,訓練好了沒?”紀渻子答:“還不行,你看它表面上驕傲得不得了,内在卻又虛浮不堪,這樣的雞放出去就得打敗仗。”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問,紀渻子依然搖頭:“還是不行,仍然是鬥志昂揚,眼神銳利,意氣太過強盛了。”

最後,又過了二十天,周宣王來問,紀渻子答道:“差不多了,現在它不論遇見什麼突發情況都不動、不驚,看起來就像木雞一樣,如此一來,其他的鬥雞看到它便會驚懼逃開了。”

周宣王一聽,匆匆趕去看訓練好的鬥雞。

果然這鬥雞看起來呆呆愣愣、很不起眼的樣子,但其他的雞卻都十分害怕它。

最厲害的鬥雞,不是最神氣的,也不是最具靈性的,而是最低調的。紀渻子訓雞的技巧,就是磨掉鬥雞的傲氣與棱角,讓它以低調的姿态取得勝利。

“洪鐘無聲,滿瓶不響。”鬥雞如此,做人亦如此。越是有着真功夫,越要藏拙于外,内秀于心。

低調不是消極被動,更不是忍受屈辱,而是抛棄外在的花哨,将全部的心神傾注在提升自我的道路上。

鋒芒太盛,隻會徒添麻煩,神秀内蘊,才能大展經綸。

螳螂,忘形者。

莊子曾到雕陵之園遊玩,卻不想看到了極具戲劇性的一幕。

一隻蟬隐在一片濃蔭之下,它為自己找到了一塊上佳的栖息地而欣喜,是以失去了警惕。

不曾想,就在它身後的不遠處,有一隻螳螂早已鎖定了它。螳螂洋洋自得地一點點靠近蟬,想要美餐一頓。

殊不知,就在螳螂的身後,一隻黃雀已經躍躍欲試,将鳥喙慢慢伸向了螳螂。

這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

諸葛亮在《将誡》中說道:“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人生總有得意時,少年遊,一日看盡長安花,意氣風發,有何不可?人生不是不可得意,而是不可得意忘形。人在順境,更需時時警醒。

人生就像一場千變萬化的航行,若是一味沉溺于順風順水的假象中,便會被拖入得意的泥沼,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宋代大儒朱熹說,莊子在當時無人宗之,他隻在僻靜處自說。也許正是所謂的“在僻靜處自說”,才使得莊子能夠靜下心來冷眼觀世界。

不同的動物,寓含着不同的人生态度。讀懂了這“動物世界”,我們才能在繁華塵世中,看破浮雲,立身中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