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 莊子山木

作者: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莊子率領學生遊山,到正在采伐的林區,遙見一棵大樹,枝葉茂盛。

走近看,一群砍匠在大樹下搭了夜宿的木棚。

莊子問:“要砍這棵大樹嗎?”砍匠說:“沒用處,不砍。”莊子回頭對學生笑笑說:“因為沒用處,是以不挨刀。這棵大樹命好,能活滿天年了。”

莊子下山,天快黑了,到一位友人家中投宿。友人高興,吩咐童仆殺鵝待客。童仆請示:“兩隻公鵝,一隻愛叫,一隻不愛叫,殺哪一隻?”友人說:“愛叫的有用處,夜晚能防賊呢。殺那隻不愛叫的吧。”

翌日早起,道謝友人,傳回漆園。途中,學生上前對莊子笑笑說:“昨天山上那棵大樹,因為沒用處,是以不挨刀。昨晚山下那隻公鵝,因為沒用處,是以挨了刀。有用無用都可能挨刀,老師站在哪一邊呀?”

莊子忍不住笑了,說:“一邊是有用,一邊是無用。兩邊都站不得,隻好站中問了。

那我莊周就站在有用無用之間吧,從有用那邊看我是無用,從無用那邊看我是有用。

站在有用無用之間,似是而非地兩邊欺騙人,是以我活得很累啊。

要想活得輕松愉悅,隻有駕乘雙翼,一翼修道,一翼養德,随風漂泊。

逃出了有用無用的範疇,不受稱贊,不被譴責。順應社會的變革,改換自身的形色的住宅。

一會兒是天上的金龍,一會兒是洞中的黑蛇,不要固定。

該顯揚便顯揚,玩味萬物同根,根在虛無該隐匿便隐匿,總以合乎天性為原則,悟得衆生皆是過客,誰也不比誰優越變人就該自己作主,豈可作那過客之客,被他們任意踏躞!一旦作主便自由,哪會活得像我這樣杌陧!這些便是炎黃二帝的處世原則,理想國道德。

至子衆生的實況和人類的積習,無原則,不道德,說來真遭孽,聯合的分裂,成功的毀滅,廉潔的受挫,高尚的被推斜,做事的吃虧,賢良的遭困扼,不賢不良飯碗又會碰缺。這樣的社會,哪能活得輕松愉悅!太可悲了。你記住吧,要想活得不累,隻有修道養德。”

魯國隐士熊宜僚,家住市場南端,人稱市南先生,應邀進宮,拜見國王。國王滿面憂愁,仰天歎氣。

市南先生說:“看你滿面憂愁,有什麼事?”

國王說:“是以要請你來談談了。我自即位以來,按照先王的教導,繼承祖輩的事業,想把魯國治好。祭祀鬼神啦招納賢士啦我都親自抓,不敢稍有放松。可是政局最近又鬧危機,總有些人要跟我過不去。我焦慮的就是這個。”

市南先生說:“對付政局危機,你的那套辦法太天真啦。看見你穿狐裘,坐豹皮,我就想起那些肥狐花豹。肥狐花豹,住在山林,躲在岩洞,何等地守靜喲;夜間活動,晝間睡眠,何等地警惕喲。忍饑耐渴,仍然不去人煙稠密地區覓食,何等地認命喲。

就這樣,還是落了網,還是觸了機,難逃殺身之禍。肥狐花豹什麼錯誤也沒有犯,是那一身漂亮皮毛惹了禍喲。今日魯國江山社櫻不就是你的漂亮皮毛嗎?要想避免政局危機,躲脫大禍,聽我勸吧,趕快開刀,剝掉你這一身皮毛,剖腹洗淨心中貪欲,然後逃到荒無人煙的地區去。你還坐在深宮焦慮什麼。”

市南先生又說:“‘我原是楚國人,知道楚國以南是蠻荒的百越,百越的南部有個城邑是建德國的首都。建德國真正是理想國。中國遠古時代也有過理想國,所謂至德之世。炎黃稱帝以後就沒有了。逮德國的群眾尚未開化,私有觀念不強,物質欲望更談不上。他們隻會勤勤耕種,不會多多儲藏,不會偷,不會搶,是以沒有糧倉。他們周濟貧困,不索報償。要什麼仁義的榜樣!要什麼禮法的框框!他們不動腦筋,行為未免放蕩,卻又出自天性,合乎自然,并不荒唐。他們快樂過一生,死了有人安葬。啊,我希望你放棄魯國,抛掉君權思想,修道傳道,投奔建德之邦。”

國王說:“去那裡路太遠,恐怕有危險。何況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到哪裡找車船?”

市南先生說:“放下架子便是車。不要留連便是船。”

國王說:“不但路遠,沒有一冊旅行指南,而且路上太孤單。白天誰侍候?黑夜誰陪伴?誰押運糧草?誰供應禦膳?毫無準備,能抵達終點?”

市南先生說:“儉省費用,節制食欲,哪怕不帶一粒糧食,路上也有吃的。

你從魯國向南去吧,渡長江,下南海,一望無涯,航程有無窮的神秘在等待你。那些送你的土人離開海岸回家了,你從此進入全新的境界,愈漂愈遠,永不歸了。

要誰侍候呢,要誰陪伴呢,你是多年來養成了習慣支配百姓喲。慣于支配百姓的人給他自己添了累贅,慣于被百姓支配的人給他自己惹來煩擾。

是以好國王堯爺爺不願支配百姓,也不願被百姓支配。不願支配百姓,他把權力下放給官員們。

不願被百姓支配,他讓他們自治自理。我希望你割掉累贅,掃除煩優,獨自逃到遼闊空虛之國去修道吧。

你知道空虛的好處嗎?你放船渡黃河,上遊漂來一艘空虛的船觸撞了你的船,你不會憤怒吧,縱然你性情暴躁。如果那艘船不空虛,哪怕載有一人,你便會喊話,叫他靠邊撐。

喊一遍不聽,喊二遍不聽,喊到三遍你一定會罵他娘了。船空虛,你不罵;船不空虛,你便罵了。逃到遼闊空虛之國,你自己也空虛化了,哪還會有政局危機要你的性命呢!”

北宮奢是衛國的長官,複姓北宮,名奢,奉國王的指令,負責為宮廷樂團鑄造一套編鐘。國王盼咐:“錢是沒有的,叫百姓捐獻。”北宮奢在首都城門外築了個獻金台。

台上奏樂,歌星助興,以廣招徕。觀衆擁擠,有獻錢的,一也有獻銅器的。錢湊夠了,三個月便鑄成高低兩個音部的鐘,共十六隻,挂滿懸架上下兩格。

在衛國做官的周王之子慶忌,對這次捐獻活動感興趣,問北宮奢:“你搞了些什麼手段?”

北宮奢說:“全心全意投入,不敢稍存半點手段之想。

藝術歸真返樸,這個道理我懂。我以愚直态度信任百姓,守在獻金台下,表情既專注又恍惚,迎來送往。人來了,我不推拒,誰都可以來。人走了,我不挽留,誰都可以走。他若表現僵硬,一毛不拔,我也不批評他思想反動,順從他好了。他若表現大方,捐獻巨款,我也不贊揚他熱愛祖國,随便他好了。總之,要讓百姓自願掏腰包,決不花言巧語騙取,不變相攤派榨取。是以,從早鬧到晚地讓人捐獻,并沒有影響百姓的生活,一點也沒有。捐錢鑄鐘,小事一樁罷了。推而廣之,以大道治天下又該怎樣呢?”

孔子率領一班随員,去做宮。他在西行路上,離開魯國,到楚國去,楚國國王聘請他。經過陳蔡兩國交界地,被兩國的民兵誤會,以為強盜來了,群起而圍困之,斷炊七天七夜。誤會澄清以後,當地有隐士任太公來到現場看望孔子,送酒肉給孔子壓驚。孔子感激涕零。

任太公問:“險些把你餓斷氣吧?”

孔子說:“是啊,差點要老命。”

任太公問:“你不想死吧?”

孔子說:“當然啦。”

任太公說:“那就好。我告訴你保命的方法,供你參考。

東海有鳥,鳴聲晰哩晰哩,就是年年春季南方飛來的燕子。燕子翩翩翩翩,輕巧靈活,決不顯示強翩健羽。群起而飛翔,互相照應。

群落而栖息,互相靠攏。飛來總是一齊飛來,不敢争先。

飛走總是一齊飛走,不敢落後。發現蟲蟲飛,便呼朋叫伴大家吃,決不獨吞,決不争嘴。燕子有這些品德,是以群體不散,外侮不來,免于禍患。

燕子選擇無能,作為保命方法。瞧瞧那些有能的吧,直樹先砍,甜井先涸。你一心想顯示自己知識淵博,自己行為高尚,以喚醒别人的愚昧,以映照别人的卑污。你的光輝炫目,雙手擎起太陽月亮,到處遊行,是以難免于禍患喲。從前我聽老聃講學,記得這位集大成的學者說過:‘自誇的必然失敗。成功的早遲垮台。

成名的會被取代。’誰肯歸功于民?誰肯還名于衆?隻有至人能做到這兩點。大道潛流而不閃耀光輝,大德潛行而不顯示蹤迹。至人行為遲鈍,面貌平常,給人以傻瓜的印象,不願出頭露臉,不肯結派拉幫,不修建記功的牌樓,不鑄造留名的塑像,不想給史冊寫筆糊塗帳。至人從不批評世俗,世俗也沒法譴責他。至人不求聞達,你卻貪愛功名,這是為啥?”

孔子說:“批評得好。”決定不到楚國去了。當即謝絕社交,遣散随員,逃入山林。在這一段隐居歲月,孔子披裘皮禦寒,拾闆栗充饑,洗盡文明色彩。他從心理上做到了無能,混入鳥群獸群,鳥不驚飛,獸不驚逃。鳥獸都不厭恨他了,人還會敵視他嗎。可惜這段歲月不長,後來又出山了。

孔子拜訪子桑戶,一位修道的隐士。

孔子說:“我在咱們魯國從政,兩次被迫自我流放。第一次不說,說第二次吧。五十歲我當公安部長,整頓魯國治安秩序。齊王不放心,送一批女歌星和駿馬給魯王,要他疏遠我。我受不了國王的冷遇,不得不辭職,一走了之。後來我去宋國傳授古禮,官方不給課堂,隻好在大樹下排演。古禮一演完,國防部長就叫人把大樹砍了。又後來我去衛國旅遊演說,被官方驅逐出境。我停過車的地方地皮都被鏟了。又後來呢,到殷墟,到周都,求職不得,走投無路,讨乞回家。再後來就是上次應聘去楚國,經過陳蔡兩國交界地,被民兵圍困了七天七夜,險些餓死。短短幾年,一連串的遇禍,親戚朋友疏遠了,随員學生星散了,為啥喲?”

子桑戶說:“從前有個假國,被晉國滅亡了。晉軍燒殺,國百姓逃命,好多悲慘故事喲,你沒聽說過嗎?假國賢士林回,家破人亡,逃跑時背負着一塊玉璧。

那是傳家寶,千金難買啊。敵軍在後頭追得正緊呢,林回發現路邊有個棄嬰在哭,立即抛掉玉,背負棄嬰跑了。同路逃命的百姓,責怪林回太愚蠢。

想想也是。要說值錢吧,兵慌馬亂的時候,嬰兒一錢不值。要說拖累吧,背個嬰兒拼命跑,還要奶他養他教他,夠拖累的了。丢了千金玉璧,背了嬰兒逃命,這林回他到底圖個啥喲?

林回說:‘利益叫我要玉璧,天性叫我要嬰兒。’林回背叛了利益,投奔了天性,是以抛掉了玉璧,背負了嬰兒。因為利益而結合的,面臨生死關頭,都會互相遺棄。出自天性而結合的,面臨生死關頭,都會互相保護。互相遺棄,互相保護,兩者之間豈可同日而語!君子交情淡淡若清水,小人交情甜甜若米酒。君子情雖淡,長久親切。小人情雖甜,一朝翻臉。你的某些親戚朋友随員學生,恕我直言,當初同你結合,并不是出自他們的天性,是以同你分手,他們的良心也不會難受。你若明白這點,便不會責備他們了。”

孔子說:“聆教了。”覺得苦悶消失,輕松愉快,走路飄飄然若飛翔。回到學校,宣布停課,封存圖書。學生早已星散,隻有少數留校不走。在他們面前,孔子不再表演聖賢風度。他們也不必再打拱作揖,練習那些繁文褥禮。他們對孔子的敬愛日深,可又說不出原因在哪裡。也許這就是子桑戶說的出自天性吧。

後來孔子又拜訪子桑戶。子桑戶家貧,健康狀況很差,語聲斷續而低沉。可能是想到了死亡吧,他向孔子談起舜帝遺囑。他說:“舜爺臨死,一再叮籲禹爺:你今後還得小心些。對人對事,态度要順,内心要真。要順,關系方能牢周。要真,情緒方能輕松。關系牢固了,情緒輕松了,就不必繁文褥禮地裝模作樣了。白身灑脫,萬事不求人,這樣就好了。舜就是這樣對禹講的呢。”

孔子聽得出來,這是子桑戶誠摯的叮咛。

在下莊周穿着麻布長袍,袍襟補了疤,來到梁國王宮。提腳跨上階陛,袍帶和鞋帶都掙斷了。抱歉一笑,停步系好,然後向梁惠王行禮。

梁惠王說:“莊先生為何如此窩囊?”

莊周說:“不是窩囊,貧窮罷了。讀書人有抱負沒法施展,那才真窩囊。至子長袍補疤,鞋子破爛,像你眼前所見,确切地說,這是貧窮,不好混同窩囊。讀書人窩囊,皆因生不逢時。正如鄙人。你看那跳躍在樹梢的長臂猿,讓他栖息楠梓樟類的喬木林,攀援高枝,稱心如意,縱然有神箭手,也休想暗算他。砍盡喬木,逼他逃入鈎棘臭橘一類有刺的灌木叢,行動躲躲閃閃,兩眼偷看,一身戰栗,難道是抽了筋換了骨,四肢僵硬了嗎?當然不是。處境不妙,他沒法施展自己的本領罷了。現今這局面,上坐昏君王,下立亂宰相,有抱負的讀書人被夾在中間,要不窩囊,談何容易!商朝末年忠臣比幹不肯窩窩囊囊,惹得暴君震怒,結果被剖了腹劍了心,有例在先嘛。”

梁惠王不高興,裝聾沒有聽見。階陛一下的宰相惠施先生是莊周的老朋友了,眼看莊周沒有希望撈得一官半職,便放心了。

孔子在陳蔡兩國交界地,因被民兵誤會,身陷絕境,斷炊七天七夜、每當餓得眼花,孔子打起精神,敲敲梆子唱唱歌。這一次唱的是炎帝神農時代的歌,有樂器而無拍子,有唱腔而無調子。梆子伴奏歌聲,分明喚起一班随員心中的共鳴。

随員顔回合掌低眉,面壁靜坐,聽見老師敲梆子唱古歌,深受感染,回頭偷看,神情激動。孔子察覺,當即停唱。他怕顔回感情失控而激憤,觸景傷懷而哀哭,是以訓導說:“顔回,想開些吧。人生在世,不受天害容易,不受人恩困難。任何終點都是起點。要與自然保持一緻。剛才唱歌的人并非真正的我,你知道嗎??”

顔回問:“不受天害容易,此話怎講?”

孔子說:“冷我餓我,曬我渴我,窮我困我,全是天造的,地設的,萬物運作所引起的。我順從地跟着運作,苦是苦,不受害。這不是很容易做到嗎?你看那些官員,侍候君王,不敢違命。君命尚且不敢違抗,敢違抗天命嗎。”

顔回間:“不受人恩困難,此話怎講?”

孔子說:“投身宦場,少年得志,左右逢源,上下通關,提級加薪,愈爬愈高。不是他貪,名利如潮水從外面湧來,門闆都擋不住。一切外來物質利益,全是人恩,并非他本命應該享有的,不過碰巧歸他罷了。君子不盜,賢士不偷,道理都懂。外來的人恩,開門收下了,也是被動的偷盜啊。如果是我,也會開門,被動做賊。

楚國國王聘我做官,這是人恩。我帶着你們去楚國受恩,中途被圍困在此地,生死未蔔。由此可見、要想不受人恩,多麼困難。

你擡頭看,燕子飛來飛去。這些絕頂智慧的小鳥,知道該在哪裡栖息。非安全的住處,例如前頭那片密林,燕子飛過那裡,決不眷顧一眼。噜,你快看,那隻燕子銜的巢泥掉在地上了,竟不回頭拾起,因為降落不安全呀。還有呢,燕子害怕人類,可又偏偏在人家屋檐下築巢,求人庇護,免遭大鳥欺淩。燕子國的江山就這樣保住了。唉,要想不受人恩,多麼困難!”

顔回問:“任何終點都是起點,此話怎講?”

孔子說:“萬物都處在變化過程中,人也是這樣。下一階段變成什麼狀态,自己都不曉得,還曉得終點在哪裡嗎?還曉得起點在哪裡嗎?階段一個接續一個,無窮。守好自己的天性和正德,靜待變化,如此而已。”

顔回間:“要與自然保持一緻,此話怎講?”

孔子說:“人受自然控制,自然本身也受自然控制。人扭不過自然,乃是很自然的,生就了的。聖人懂得這個道理,是以面對危亡泰然處之,主動地與自然保持一緻,走向終點,亦即走向下一階段的起點吧。”

孔子說完,繼續敲起梆子,唱起歌來。

在下莊周著書漆園,夏日悶倦,肩挂彈弓,外出散步,登上了雕陵山。前山一大片是果園,同漆園一樣,屬國家所有。果園四周繞以綠籬,外人不得入内。莊周站在籬外,忽聽背後撲撲有聲,掉頭看時,前額挨一翅膀,吓得大叫。

原來是一隻奇怪的大鳥,長尾巴,黑白花,狀似喜鵲放大,翼展七尺,目徑一寸。黃河流域沒見過這樣的怪鵲,估計來自遙遠的南方吧。此時怪鵲飛過莊周頭上,翔入果園,收翅歇在闆栗樹林。深秋季節,闆栗成熟,滿林栗葉呈暗銅色,襯托出怪鵲的黑白花,分外惹眼。莊周好奇,呆看不走。

莊周喃喃自語:“這是什麼鳥呀?翅膀大而飛不遠,太肥?眼睛大而撞着人,盲目?”随即起了庖廚念頭,吞清口水。于是撩起長袍,跨過綠籬,急步竄入闆栗樹林,取下了肩挂的彈弓,仰臉窺測方向。正要瞄準,瞥見目标旁飛來一隻蟬,慶幸自己找到濃蔭,噪得痛快極了,漸入忘我境界。蟬的前面爬來一隻膛螂,前爪握持一張枯葉,作為隐蔽自身之用,步步向蟬通近,正要捕捉。由于獵物即将到手,蟆螂同樣入了忘我境界。膛螂的後面是那隻怪鵲,大眼盯住蝗螂,正要啄食,也同樣入了忘我境界。怪鵲的後面又是誰?誰的後面又是……

想到這裡,莊周震驚,叫出聲來:哎喲!一個吃一個,一個吃一個!多可怕的食物鍊呀!貪利忘身,把他們,把我,一個個地串鎖起來!”于是抛掉彈丸,挂弓上肩,轉身便逃,躍出綠籬。這時候管理者從果園深處追趕出來了,向着籬外吼罵:“不要臉的東西,偷闆栗呀!”

莊周低頭快步下山,回漆園去。此後三天,心情仍不舒暢。日常侍候在身邊的學生蔺且,跟蹤追問:“老師近來很不舒暢,為啥事喲?”

莊周說:“我在檢討。我隻顧營養肉體,忘記了保全自身。一溝髒水,我看見了,遠遠避開。一池清水,我倒看不見了,差點淹死。先師老聃有教導說,到哪裡守哪裡的規則。三天前我散步到雕陵山,忘記保全自身,怪鵲飛來警告我,翅膀摘我前額。溜進闆栗樹林,又誤入忘我境界,讨得了管理者一頓臭罵。三天不舒暢,就為這件事。”

楊朱先生到宋國來,夜宿旅館。館主娶了兩個姨太太,一個美,一個醜。醜姨太太坐櫃台,管帳目,指揮館仆,地位較高。姨太太接旅客,管客房,打掃清潔,地位較低。楊朱聽過不少笑話,都是挖苦宋國佬的。做蠢事的在笑話中都是宋人。可不,眼前又多一個館主。

第二天早起,館仆送水來。楊朱找館仆打聽内幕。館仆回答說:“美太太覺得自己美,我不覺得她美。醜太太覺得自己醜,我不覺得她醜。”楊朱給了賞錢,相信館仆不蠢。

楊朱回頭對随員們說:“學生們記住吧。行為高尚,又不覺得自己多麼高尚,不管走到哪裡,都受歡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