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惠亮:經桡動脈介入治療如何進行輻射損傷的防護?

作者:365醫學網
劉惠亮:經桡動脈介入治療如何進行輻射損傷的防護?

随着現代醫療裝置和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提高,放射防護重點人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診療中,無論是術者還是患者常常接受高劑量的電離輻射。并且,這種輻射劑量的增加會對他們的的健康造成重要影響。但是,心血管病介入從業人員大多數沒有經過專門的放射防護方面的教育訓練,工作中缺乏必要的防護意識, 其劑量水準是正常X線診斷從業人員的幾倍甚至幾十倍。随着我國心血管病介入事業的發展和從業人員的增加,心血管病介入診療中輻射防護問題逐漸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與經股動脈介入治療相比,經桡動脈介入治療因其操作簡單,并發症少,術後不需要卧床,患者痛苦小,已經越來越被國内廣大介入醫生所采用。但是,經桡動脈介入治療由于其操作路徑的解剖變異可導緻透視時間增加,以及更加靠近射線源等因素的影響,是以使用該入路具有導緻術者放射劑量增加的潛在可能性。這也引起了國内外介入相關人員的廣泛關注。

”一、心血管介入診療中術者的輻射風險

  心血管介入診療中術者接受的輻射主要是散射輻射,多數是由放射線在患者皮膚入射處散射而來,小部分來源于X線球管和影像增強器或者平闆探測器。其産生的輻射效應主要以随機效應為主(惡性良性腫瘤風險),随機效應的産生與累積效應相關,不存在門檻值劑量,分多次接受相同劑量的電離輻射可減少确定效應,但不能減少随機效應。介入操作中,術者的頭部和四肢很少受到保護,是以常常接受高劑量的輻射。研究表明,如果不加防護,在每例介入操作中術者的眼睛、甲狀腺和手部的平均入射劑量分别可達到120-400μSv,390μSv,240-510μSv。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第60号報告書對職業人員輻射劑量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在連續5年裡,受職業輻射人員有效劑量的限度是100mSv,每年内最大有效劑量是50mSv;1年内雙手、雙足和皮膚的當量劑量是500mSv;1年内眼晶狀體的當量劑量是150mSv。雖然在介入操作時,術者一般不會直接暴露在有用射線下,是以一般不會出現确定性損傷。然而,随着介入器械和技術的發展,手術的複雜程度大大增加,所需的輻射時間也大大增加。關于介入從業人員因嚴重輻射造成手部皮膚損傷和眼晶狀體白内障發生的案例已有報道。近期研究提示,眼晶狀體作為輻射敏感器官,導緻其出現放射性損傷的吸收劑量門檻值遠低于既往報道(5Gy)。2011年,ICRP發表聲明将眼晶狀體的吸收劑量門檻值由5Gy降低至0.5Gy,并将計劃照射情況下職業照射的眼晶狀體年當量劑量限值(150mSv),修訂為連續5年的平均年當量劑量為20mSv,而且在任意單個年份的當量劑量不得超過50mSv。以上提示,眼晶狀體可能會成為介入操作人員的限制性器官,對眼晶狀體的放射防護更需引起大家的重視。

二、經桡動脈介入治療對術者輻射劑量的影響

  如前所述,經桡動脈介入治療具有導緻術者放射劑量增加的潛在可能性。關于經桡動脈和經股動脈介入途徑對術者輻射劑量的影響目前國内外已經做了大量研究。有研究報道,當采用正常鉛屏進行防護時,經桡動脈途徑行冠脈造影較經股動脈途徑術者輻射劑量增加100%,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時則增加50%。當采用優化的鉛屏防護後,經桡動脈途徑仍然增加術者輻射劑量,冠脈造影和PCI分别增加83%和38%。雖然既往研究提示經桡動脈途徑增加術者劑量,但是這個觀點仍然存在少許争議。這是由于在臨床實踐中存在許多影響術者輻射劑量的因素,例如造影機曝光參數、患者解剖變異、手術複雜程度以及術者經驗等等。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術者,其接受的輻射劑量劑量在不同術者間也存在較大的變異性。這就提示不同術者間采取的輻射防護政策不同對術者間輻射劑量的比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另外,采取一些專門用于經桡動脈介入治療輻射防護的專用防護器材對術者劑量也會産生重要影響,國外報道可減少大約30%的術者劑量。同時,近期報道發現正确使用鉛屏進行防護可以減少至少80%的術者劑量。是以,如果采用優化的輻射防護措施後,經桡動脈途徑較經股動脈途徑是否仍然增加術者劑量成為大家所關心的一個問題。采用拟人模體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則可以避免上述對術者劑量的各種影響,進而得到更加準确的答案。由武警總醫院心内科進行的一項關于經桡動脈途徑與經股動脈途徑冠脈造影時對術者放射劑量影響的模體研究發現,在經桡動脈冠脈造影時使用經桡動脈途徑專用防護裝置可顯著減少術者放射劑量,盡管采用了優化的放射防護措施,經桡動脈冠脈造影較經股動脈仍然顯著增加術者放射劑量,該研究還提示在臨床實踐中,術者應當根據具體的投射角度采取不同的放射防護政策以達到最佳的防護效果。

三、經桡動脈介入治療術者輻射防護

  出于對職業照射放射防護問題的關注,ICRP要求所有介入相關人員必須進行放射防護教育訓練,并提出了放射防護三項基本原則,即正當性、最優化和劑量限值的應用,其中最優化原則為放射防護體系的核心。正當性原則,即任何改變照射情況的決定都應當是利大于弊。最優化原則,即遭受照射的可能性、受照人員數量以及個人所受劑量的大小均需控制在可合理達到的盡量低水準。劑量限值的應用,即除患者的醫療照射外,任何個人受到照射的劑量總和不應超過放射防護委員會确定的相應限值。多數患者一生中隻經曆幾次心血管介入診斷和治療,而心血管介入從業人員每天都要接受輻射。患者所接受的輻射劑量與術者劑量密切相關,是以把患者輻射劑量減少到最小是減少術者劑量的根本。總的來說,減少術者劑量需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盡量減少X線曝光時間,輻射劑量與個人和射線接觸時間成正比。接觸輻射源的時間越短,接受的總劑量就越少。在滿足臨床需要的情況下,把透視次數、透視時間和電影時間減到最少,這對于時間較長的介入操作具有重要意義。二是增加患者和術者與射線源的距離。距離防護是最簡單有效的防護措施。距放射源的距離和劑量率的關系遵循平方反比定律。把到放射源的距離增加2倍能使劑量率減少4倍。一般要求患者皮膚與放射源之間的最小距離是38㎝,不直接參加手術的人員應站在距射線管至少2米以外。三是合理應用屏蔽措施。根據射線的類型和用途選擇适當的屏蔽有重要意義。屏蔽措施主要包括鉛屏、鉛衣、鉛圍脖、鉛眼鏡、鉛帽以及移動式鉛屏等。導管室中必須配備必要的防護器具。此外,應熟悉這些防護器具的使用,正确使用這些防護器具以達到最佳防護效果。另外,有研究表明,介入人員的輻射劑量主要是由未防護器官(甲狀腺,部分活躍的骨髓)的劑量決定的。是以,防護服的屏蔽系數和有效劑量之間無線性關系。增加甲狀腺保護圍脖可使有效劑量減少3倍。經桡動脈介入治療術者輻射防護主要措施見表1。

劉惠亮:經桡動脈介入治療如何進行輻射損傷的防護?

四、小結

  随着介入治療醫學的發展和介入從業人員隊伍的壯大,介入從業人員應增強輻射風險及防護意識,時刻牢記輻射防護,保護患者就是保護自己,保護自己就是保護患者。即使采取優化的放射防護措施,經桡動脈冠脈介入治療仍然較經股動脈顯著增加術者放射劑量。是以,經桡動脈介入操作中術者應更需注意輻射防護,采用經桡動脈途徑專用輻射防護裝置可大大減少術者劑量,同時,術者應當根據具體的投射角度采取不同的放射防護政策以達到最佳的防護效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