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來上海的鄉村。”“時間太短,還沒待夠!”……上周六,一群在滬留學生在崇明一日行之後,意猶未盡。
12月19日,複旦大學新聞學院組織留學生中國文化考察活動,走進崇明鄉村,在體驗農村生産生活中,感受中國文化。來自西班牙、巴拿馬、意大利、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們,在一天的鄉村勞作之後,收獲滿滿。

在崇明北雙村一戶農莊,留學生們圍坐在一起,撸起袖子,嘗試第一次和面、擀面皮,像模像樣做起了印糕、包起了餃子,樂聲笑聲不斷。有人被小夥伴隐藏的廚藝技能驚歎到,還有人激動地說:“感覺提前過年了!”
讓這群留學生們難忘的,還有親手磨豆漿的過程。一開始,各小組遇到了各種問題。“怎麼隻見豆渣不見汁?”留學生Emma和搭檔的小夥伴很費解。而另一邊,Monica這一組磨出了“奶泡”的即視感。在掌握了黃豆與水的配比、磨石推動的方向之後,終于磨出了一大盆新鮮的豆漿。
待香濃的豆漿煮好,餃子和印糕也上桌了。品嘗完自己的勞動成果,留學生們又來到綠華鎮華西村,參觀村史館,對華西村49年來的發展變遷和治理模式有了系統的了解,也切實感受到新農村發展的美好願景。
村裡人少地多,6000多畝耕地絕大部分種了柑橘,村民們是靠着種柑橘走上緻富之路。于是,留學生們走進柑橘園,體驗了一把豐收的喜悅。
這次文化考察前,“崇明”對于不少留學生來說是個陌生的字眼。來自意大利的Simona是複旦新聞學院今年剛入學的研究所學生。她說,自己在上海去的最多的是黃浦區,讀研期間,還跟着老師走訪了楊浦和虹口,但從未聽說過崇明島,更不知道上海也有鄉村。“這次體驗了上海的鄉村文化。和想象中不一樣,這裡的鄉村面貌很新!”
呼吸着鄉間的清新空氣,懷抱着親自采摘的勝利果實,走在鄉村幹淨、整潔的水泥路上,欣賞着家家戶戶的美麗庭院和小橋流水的别緻畫面,崇明的生态美景、鄉野詩意、特色美食,成為留學生心中最鮮活的中國鄉村形象。
(資訊來源:東方咨詢)
編輯:陳錦源
美圖、美文投稿請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