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涼州三明:東漢後期的三位名将,他們最後都是什麼結局?

作者:情懷曆史

“涼州三明”,是指東漢後期同屬古涼州人的三位傑出的将領:皇甫規、張奂與段颎(jiǒng)。皇甫規,字威明,張奂,字然明,段颎,字紀明,因為三人的表字都有個“明”字,又都在治羌中立功揚名,故而在當時被稱為“涼州三明”。對于這三位将領來說,在對羌戰争中都有過很傑出的戰績,在羌人中也有很高的威名。但是,這三人在剿撫方面則分為兩個陣營。皇甫規、張奂贊同“撫”,而段颎則贊同“剿”。以下,就讓我們一起聊一聊這三位東漢後期的名将。

涼州三明:東漢後期的三位名将,他們最後都是什麼結局?

一、皇甫規

皇甫規(104年-174年),字威明,安定郡人。皇甫規出身将門世家,祖父皇甫棱,曾任度遼将軍;父親皇甫旗,任扶風都尉。永和六年(141年),西羌大肆侵擾三輔地區,又包圍安定,謀劃進攻長安。在此背景下,征西将軍馬賢率十萬大軍征剿,不克。皇甫規此時雖為布衣,見馬賢戰術錯誤,料其必敗,于是上書說明情況。

不久,馬賢果然中伏,在射姑山為羌軍圍殲,馬賢及其二子均戰死。郡守至此乃知皇甫規熟悉兵法,舉薦任命他為功曹,命其率八百士兵,與羌軍交戰,斬首數級,使羌軍退卻。在西漢時期,匈奴成為漢朝的心腹大患。不過,到了東漢後期,涼州一帶的羌人,則長期困擾着東漢王朝。即便是到了三國時期,涼州一帶分布着衆多羌人,進而容易不受中原王朝的掌控。而這,也是諸葛亮、姜維北伐的時候,多次進攻曹魏涼州地區的重要原因。

涼州三明:東漢後期的三位名将,他們最後都是什麼結局?

此後,皇甫規被舉為上計掾。建康元年(144年),漢順帝駕崩,梁太後臨朝,其兄梁冀為大将軍,嚣張跋扈。而這,自然引起了皇甫規這位将領的不滿。延熹二年(159年),梁冀被誅殺。延熹四年(161年)冬,羌人合兵,朝廷憂慮。三公舉薦皇甫規為中郎将,持節監關西兵,讨伐零吾、東羌等,将其擊破,斬首八百級。先零諸種羌仰慕他的威信,相勸降者十餘萬。

延熹九年(166年),張奂升任大司農,皇甫規擔任度遼将軍。皇甫規在任數年,北方邊境無事。永康元年(167年),皇甫規被征召為尚書。不久,皇甫規被調為弘農郡太守,獲封壽成亭侯,食邑二百戶,但他推辭封爵。最後,他又轉任護羌校尉。熹平三年(174年),皇甫規因年老多病被召還,路上于彀城去世,終年七十一歲。由此,對于皇甫規這位武将,最終獲得了善終的結局。此外,就皇甫規的侄子皇甫嵩來說,在東漢末年率軍平定了黃巾起義,還和董卓一起平定了涼州地區的叛亂。

涼州三明:東漢後期的三位名将,他們最後都是什麼結局?

二、張奂

張奂(104-181年),字然明,涼州敦煌郡淵泉縣(今甘肅省安西縣)人。東漢時期名将、學者,“涼州三明”之一,書法家張芝的父親。

永壽元年(155年),張奂被調任為安定屬國都尉。安定屬國都尉的駐地在安定郡三水縣(今甯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東)。張奂到職不久,南匈奴和東羌聯合出兵,進攻張奂的駐地。彼時,張奂營壘中隻有二百多人。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張奂剛剛上任的時候,就面臨着一個艱難的挑戰。

在敵衆我寡的背景下,張奂聽到叛軍進攻的消息後,便馬上帶領将士出擊。當時一些将士認為力不敵衆,叩頭阻止,張奂不聽,便率兵進屯長城。這時他一面收集兵士;一面派遣将領王衛招降東羌。東漢大軍很快占據了龜茲,斷絕了南匈奴與東羌的交通,諸豪相繼率衆降張奂,和東漢大軍共同攻打薁鞬等所率的南匈奴叛軍,不斷取得勝利。且渠伯德十分惶恐,便率衆向張奂投降,這樣安定郡内的各族人民又獲得安甯的和平生活。在果斷出擊之下,張奂迅速平定了叛亂。

涼州三明:東漢後期的三位名将,他們最後都是什麼結局?

延熹九年(166年)春,朝廷張奂任九卿之一的大司農。這時東漢北部邊境的鮮卑,聽到張奂的調離消息,便勾結南匈奴、烏桓數道入塞,或者五六千騎兵,或者三四千騎兵,開始攻掠沿邊九郡。為了平息叛亂,朝廷仍以張奂為護匈奴中郎将,監督幽、并、涼三州及度遼、烏桓二營。南匈奴和烏桓聽到張奂率兵到前線時,便率衆二十萬人投降。

建甯元年(168年)正月,年僅十二歲的漢靈帝即位,窦太後臨朝,窦武擔任大将軍輔政。對于張奂來說,受到宦官集團利用,讨伐大将軍窦武。事後,上奏漢靈帝,為窦武等人伸冤。最終,張奂累遷太常卿,辭官歸鄉,授課著書,不再出仕。光和四年(181年),張奂去世,時年七十八。是以,對于張奂這位東漢後期的名将,也獲得了善終的結局。在張奂去世後,黃巾起義于公元184年爆發。對此,在筆者看來,黃巾起義的爆發,意味着曆史進入到漢末三國時期。當然,張奂因為是在公元181年去世的話,是以不能說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将領。

涼州三明:東漢後期的三位名将,他們最後都是什麼結局?

三、段颎

段颎(jiǒng)(?-179年),字紀明,武威姑臧(今甘肅省武威市)人。東漢後期的名将,西域都護段會宗從曾孫,與皇甫規(字威明)、張奂(字然明)并稱“涼州三明”。

根據《後漢書》等史料的記載,段颎少時學習騎射,擁有文武智略。在此基礎上,段颎舉孝廉出身,曆任憲陵園丞、陽陵縣令,頗有治理之才。漢桓帝這位皇帝在位時,段颎成為一位将領,大破鮮卑,平定東郭窦、公孫舉起事,受封列侯。

涼州三明:東漢後期的三位名将,他們最後都是什麼結局?

延熹二年(159年)至建甯二年(169年)間,段颎擔任護羌校尉,戍邊征戰十餘年,與羌人作戰先後達一百八十次,斬殺近四萬人,最終平定西羌、擊滅東羌。憑借功勳,段颎受封新豐縣侯。在漢朝曆史上,縣侯的地位在鄉侯、亭侯、關内侯之上,可謂武将的巅峰榮譽了。比如關羽的漢壽亭侯,隻是一個亭侯,這距離縣侯還有很大的差距。建甯三年(170年),段颎入朝為官,曆任侍中、執金吾、河南尹、司隸校尉等職。對于段颎來說,兩度出任太尉。但是,光和二年(179年),段颎受累于權宦王甫案,坐罪下獄,飲鸩而死。是以,非常明顯的是,在涼州三明之中,段颎并沒有獲得善終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