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作者:去哪兒旅行攻略

作者:婷仔_dinhoidinh

說說這次旅行

武威古稱涼州,是著名的古“絲綢之路”要沖,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涼州作為六朝古都,在隋唐時期,就是唐朝三大經濟中心之一。扼住了涼州,就等于扼住了絲綢之路的咽喉。武威旅遊素有一馬(馬踏飛燕)、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羅什寺塔)、一廟(文廟)、一堡(瑞安堡)之說。但是其實,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天祝的藏族風情,以及古浪縣的紅色主題。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全國海拔最高的明長城-烏鞘嶺長城

甘肅省天祝縣地勢險要,是古時軍事要塞。漢、明長城在烏鞘嶺相會,蜿蜒西去。烏鞘嶺海拔最高3562米,是祁連山系中有名的大山之一,而烏鞘嶺長城則是中國海拔最高的長城,與雪山相鄰的長城會是怎樣的呢?

自古以來烏鞘嶺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烏鞘嶺地區氣候變化無常,6--8月常會出現冰雹,雖為夏天,逢雨即飛雪,清代楊惟昶稱之為“炎天飛雪”之奇景。烏鞘嶺是中國各種幹濕條件的一個天然分水嶺。作為東南方向來的季風吹向西北的最後一道屏障,烏鞘嶺把中國的東南和西北诠釋得最為明顯。憑借自身獨特的氣候條件,烏鞘嶺也是一座險要的雄關。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如此險要的天然關隘自然也在漢、明兩代修築長城防禦工事時被充分利用。如果是武俠迷一定記得金庸先生的《書劍恩仇錄》,書中的“烏鞘嶺口拼鬼俠,赤套渡口扼官軍”一回就誇張地描寫了烏鞘嶺“一邊高山,一邊盡是峭壁,山谷深不見底”的險要情況。相比國内巍峨聳立的群山,烏鞘嶺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從地理意義、交通意義和戰略意義來講,烏鞘嶺卻是中原大地通向西北邊疆路途中怎麼也繞不過去的坎。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霍去病将軍率軍出隴西,擊匈奴,把河西納入版圖,修築令居以西長城,經莊浪河谷跨越烏鞘嶺。相對明長城,如今漢長城已經風化的十分嚴重,現在能看到的隻有明長城邊上的一條蜿蜒的小土包。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相對漢長城遺址,明長城則大部分儲存完好。明長城築與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牆體均為夯土闆築,基寬約2.5米至3米,高約2.5至6米。沿線烽燧墩絕大部分已成為饅頭狀。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當車停在山腳的時候,擡眼望去隻有那此起彼伏的草場,誰能想到,爬過這片草場,站在頂峰能收獲這樣的驚豔美景。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翻過幾座山頭,最先看到了明長城,從高處俯瞰,雖然沒有八達嶺長城的氣勢磅礴,沒有嘉峪關長城的氣吞山河,但是經曆了長期自然風化的城牆更能凸顯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想象出當年的鐵馬金戈。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長城身後聳立着巍峨的馬牙雪山,像是好友一樣默默守護着明長城幾百年。從嚴格意義上講,馬牙雪山還不能算一座真正的雪山,在天祝這個緯度上,海拔不到4500米的高山很難做到常年積雪不化。說它是雪山,可能是因為它的岩石表面顔色多呈白色,遠看像雪,故此稱為雪山。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天祝由于有着得天獨厚的大草原,是以自古畜牧業就頗為發達。據《五涼志》記載“番族依深山而居,不植五谷,唯事畜牧。”史料中也曾出現過“牛羊塞道”的記述。

天祝白牦牛是我國稀有而珍貴的牦牛種群,是曆代朝廷進貢的貢品。它們主要生活在有終年積雪的馬牙雪山、毛毛山、烏鞘嶺等地區。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影視作品和印象中草原上的牧民都是騎着馬飛馳在草原放牧,如今生活水準提高了,牧民們都換上了機車放牧。可是不管怎麼樣,牧民都是馬背上的民族,離不開馬的陪伴,在每年六月初六天祝縣抓喜秀龍草原都會舉行盛大的賽馬會,屆時各地慕名而來的觀衆絡繹不絕,周邊牧民也都盛裝出席,那時候的草原熱鬧非凡。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天祝抓喜秀龍草原,它因地勢比較平坦,草原廣闊,牧草豐富,山水宜人成了當地最具代表性的牧區。夏季的時候來到草原,絕對會看到一幅天蒼蒼野茫茫牛馬豐饒的景象。但是這回碰上了雨天,在去抓喜秀龍的路上雨變成了雪,雖然沒看到大西北的草原風光,但是眼前一片白雪皚皚的美景也讓生活在南方不常見到下雪的我激動不已。來到抓喜秀龍草原時,大雪已經将整片草原覆寫了,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頗有一些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感覺。草地裡不知名的野草也附上了一層松軟的白雪,有的更是被積雪壓低了頭這樣的美景,比起茫茫草原更讓人留戀不已。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烏鞘嶺長城和抓喜秀龍草原是一個方向,建議同一天遊玩,距離天祝縣城40公裡左右,自駕1小時左右,路況不錯,僅烏鞘嶺長城有一段草皮路,小車不好開,建議步行。兩個景點都是不收門票的。人少景美的地方千萬不要錯過咯~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不算雪山的雪山-馬牙雪山

馬牙雪山地處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初見馬牙雪山是到達天祝的第二天,下着大雪,遠處拔地而起的雪上和在西藏時看到南迦巴瓦一樣,害羞的隻露出了腰部。正是這樣欲遮還羞的樣子,讓我更好奇撥開雲霧後它的樣子了。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行程中專門有一天是沖着馬牙雪山去的,才剛剛出發沒多久,車就停了,下車後一看,馬牙雪山出現在路的盡頭,被兩座大山遮掩着,隻露出了雪山的一角。和馬牙雪山的第二次見面還是這樣的羞羞答答。

秋天給天祝的田間地頭染上了一層秋色,作為南方人的我對這樣四季分明的地方甚是向往。離開公路,往小溪走去,沿路都是秋天的落葉,有黃的,有綠的更多的是準備化為春泥的枯葉。踩在上面很厚實,但又差別于踩在雪地裡的感覺,發出沙沙的聲音。站在溪邊也能看到雪山的一部分,溪水是從雪山的方向留下來的,不知道這些流淌而過的溪水是不是也曾經是雪山的一部分呢?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路過的田地裡因為天氣寒冷種不了莊稼了,隻能植一些松樹苗。山裡的清晨,露水還挂在松樹苗的枝葉上,陽光灑下來,照得這些水珠晶瑩剔透的,放着五彩的光芒。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山裡的天氣就是陰晴不定,翻過一座山,可以從豔陽高照瞬間變成大雨傾盆,在路上經曆了一場雨雪之後,來到了馬牙雪山下的神泉處。這是周邊藏族同胞周知的藥水神泉,泉眼108處,不同的泉水可以治愈不同的疾病,據說真的治好了不少人呢~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熱情的藏族同胞還在雪山神泉腳下偏偏起舞,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更是通過舞蹈表達了他們對信仰的追求和崇拜。小小的一段舞蹈展現了女性的曼妙,男性的雄姿。一曲完畢,衆人喝彩。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繼續踏上追逐馬牙雪山之路,炭山嶺鎮是距離馬牙雪山最近的村鎮,之後就進山了。不遠千裡真的來到雪山腳下的時候,雪山依舊有一部分被雲霧遮擋了,雖然如此我們依舊被馬牙雪山的雄偉壯觀所震撼。我們所處的位置就已經3000的海拔了,一擡頭就是連綿的雪山,遠處的白塔和雪山互相呼應着。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似乎感受到了我們對雪山的向往,在一陣冰雹過後,籠罩在雪山上空的雲慢慢散開了,藏族同胞們在這樣神聖的雪山腳下載下傳歌載舞。

又出發換一個角度追逐馬牙雪山。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在馬牙雪山腳下的山神廟前,藏族同胞們點燃松枝,投入帶去的糌粑,祭祀山神。 藏族敬山神,視山神為地方保護神,藏族人認為,神山和人一樣是有血有肉的,比如岩石是山的骨頭,土地是山的皮肉,森林和青草是山的毛發,在神山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草都不能随意破壞。犯了忌諱是要受到懲罰的。一路上看着他們從歡快的載歌載舞到嚴肅的祭祀山神,内心受到的震撼是無以言表的,讓我對他們的信仰越發的尊敬。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最後終于見到了馬牙雪山的真面目了,撥開雲霧後的馬牙雪山山石紋理清晰,雖然不是覆寫着滿滿的積雪,但是因為其岩石表面顔色多呈白色,還是很壯觀的。尤其是站在它的山腳下,追逐了兩天,終于在離别的時候,以真面目示人了,這時我的是感動的,神山也是有思想的,他知道我們許下的期待,像一位頑皮的老者,和我們躲了兩天的貓貓後,終于在我們要離開的時候,出現了。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甘肅省邊界上的千年古刹——天堂寺

天祝藏族自治縣地處河西走廊東端,位于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内蒙高原的交彙處。在這高山聳立、河流縱橫的古縣天堂鎮裡,有一座宏偉莊嚴的藏傳佛教寺院——天堂寺。天堂寺始建于公元806年唐憲宗時期,曆時1000餘年,期間曾多次被毀,又多次修複重建,規模最大時占地1500餘畝。鼎盛時僧侶達800餘人,俗有“天堂八百僧”之稱,以戒律嚴明、高僧輩出、規模宏大聞名于藏區。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天堂寺是天祝境内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天祝十四寺院之首。整座寺院被山峰所環繞,金瓦紅牆掩映在綠茵翠柏之中,大通河從寺院正前方緩緩流過,可謂是依山傍水的有利條件了。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寺院前寬闊的廣場中央,金色的大象喜迎四方賓朋。藏民族崇敬大象,在他們心中,大象是他們的吉祥物,不僅寓意着強大,還寓意和平,可保吉祥、如意、平安。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寺門口的兩旁各有四座佛塔,梵文音譯“蘇堵坡”,是藏傳佛教所供奉的三所依聖物之一,為法身和意的所依。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寺門的正前方是大經堂,又叫大雄寶殿。從外看,其有千層石堆砌而成。最頂層中間為法幢,必須佛法,下面是法輪,象征佛法源遠流長,兩隻小鹿指衆生跪拜聆聽佛法。第三層是吉祥八寶。

當我走進殿内發現它的内部竟然是純木質結構的。六幅釋伽牟尼佛像的唐卡繪在牆上,除此還有大日如來佛、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佛像。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六道輪回圖”。圖中的鴿子代表貪,即對無法得到的有無限的欲望;毒蛇表示嗔,即對已經得到的無法滿足而心生嗔恨;豬代表癡,即愚癡無知;鴿子和毒蛇從豬的口中誕生,象征着人的貪婪和嗔恨都源于愚癡無知。真是感慨上千年前就有這樣經典的警示了。

從殿内出來時正好看到虔誠的藏民在大殿外磕長頭。我仿佛看到了那一個個,一隊隊,一群群淳樸的藏族同胞在朝聖路上經曆艱辛磕下的一個個長頭,那是一種何等的深入靈魂深處的信仰啊。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去往宗喀巴大殿時,一排排轉經筒吸引了我。轉經筒又稱“嘛呢”經筒,上面刻着六隻真言,按照單數一圈、三圈…順着時針轉動,每轉動一圈就相當于念誦經文一次,藏傳佛教認為持誦真言越多,越表對佛的虔誠。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許多藏族同胞就喜歡拿着一個轉經筒,每天不管去到哪裡,都會口裡念着經文手裡也不聽的轉。這是在藏區最常見的景色的了,沒想到在天祝天堂寺也能見到。通常他們都會一邊轉經堂,一邊轉着手中的轉經筒。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斑駁的石碑,見證了寺院曆經的風雨。

著名的千佛殿(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殿)共5層,高33米,殿内供奉的主佛高23米,為宗喀巴大師鍍金木雕坐像,在我國還是第一座,也是亞洲之最。這裡也稱千佛殿,存有佛像4000多尊,其中1000尊為宗喀巴大師佛像。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寺門上繪制這藏式的彩繪。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站在一旁的我是懷着敬畏之心去感受和祝福他們的。

發遊記瓜分獎金甘肅小衆玩法 探訪絲綢之路咽喉涼州

虔誠是我在天堂寺感受最深的一個詞,磕長頭、轉經、朝聖...哪怕隻是在殿門口久久的凝視,也能從背影中看到散發着信仰的光芒。我隻能用心去與他們共鳴,震撼于他們的虔誠并感受他們内心的平和。

遊覽完天堂寺可到距離寺院不足一公裡的南拉民俗文化村看看。門兩旁設立兩個大的轉經筒,轉經筒須得順時針轉動,等同于轉多少圈就誦多少遍經文,五彩經幡則是風吹經幡動,風撫過一遍就等同于念經一遍。除此之外文化村還有民俗體驗館,展覽館以及酥油茶制作等特色遊覽方式。

号稱西北小武當的昌靈山

昌靈山位于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境内,屬祁連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從唐宋至清,山上廟宇鱗次栉比,山間香煙缭繞不斷,晨昏刹鐘聲聲回蕩,遠近前來的名人僧侶在此誦經論道。有“西北小武當”之美名。雖然平日裡也沒少參觀道教的宮殿,雖然也曾一次次地感悟過道教的思想,但對這一次的昌靈山之行,我還是充滿了期待。我們一行人從古浪縣出發,沿着省道在視野開闊的公路上前行,汽車轉進了保護區内的山路,可沿着公路一直開到溝底,不一會兒就到大了昌靈山道觀群的山腳。

站在山腳仰望昌靈山,眼前聳立着從平緩的沙漠邊緣拔地而起的主峰海拔2954米的昌靈山。通向山頂的有兩條路,一條是水泥砌好的或直或迂的石梯,石階有一段比較陡;另一條是土路,應該是水泥石梯之前的老路,現在有了石梯,老路也漸漸被周圍在雜草淹沒了。我們一邊喘着大氣沿着石階小道拾級而上,一邊時不時停下欣賞沿路山間那染上了秋色的山景,這樣的舒爽的秋季在昌靈山來一場踏秋之行那絕對是棒棒的。

昌靈山上林木花草郁郁蔥蔥,雲杉、油松、山楊等喬木樹種滿山偏野。秋天也給山上的草木染上了一層秋色。多年來它以自身為屏障阻擋了肆虐的黃沙,阻攔了沙漠侵襲的腳步,被譽為鑲嵌在荒漠邊上的一顆綠色的珍珠。1989年昌靈山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關于昌靈山的傳說。相傳,昌靈山這裡原本也是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嶺。從前西王母帶領随從駕着祥雲從昆侖山飛往崆峒山,去過她三萬八千歲的生日。一路上貪看大西北的秀麗山川,卻将玉帝送她的一塊玉佛手不慎跌落。那可是一塊用祖母綠精心雕琢的挂件,王母為此郁郁寡歡,悶悶不樂。衆仙見王母不高興,派人去在來時的路上往返尋找。誰知玉佛手早已化作一片碧綠的森林,林間麋鹿成群,白鶴飛舞,谷底溪水潺潺,金魚擺尾。王母順使者手指方向看了一看,竟面露喜色,憂愁盡消,說:既然變成森林,也算是造福人類,就由它去吧!

昌靈山自元代以來便是著名的道教勝地,寺廟規模最盛時,道家三百六十路正神皆有寺廟供奉香火。寺廟依山取勢,參差錯落。如今山頂的道教建築群主要分布在三個區域,分别是:群靈觀、玉帝殿和三清殿,其中,三清殿為昌靈山上占地最高的建築。

觀前一對石獅子,又被稱為祥瑞神獸,默默守護着道觀。這座群靈觀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布局,木構架建築商,以雕塑、書法加以裝飾,給人以平穩,靜穆之感外,讓我駐足最久的還是那充滿故事性的繪畫,既生動又有趣。群靈觀中的主殿是文昌店主要供奉的是文昌帝君,他是主管考試、命運,及助佑讀書撰文之神。

山頂有廟,曰玉皇閣。廟旁有樹,名千年古柏。樹下有石,似梅鹿經石。民間傳說,很久以前一對梅花鹿經常在玉皇閣前吃草轉悠,無意中被廟裡傳來的朗朗誦經聲所打動。于是每天準時前來聽經。久了,為之感悟,便化作一塊巨石,永遠留在了這仙山奇峰之上,世代與衆仙為伴。

雖然我們去的時候都沒能見到傳說中的梅花鹿,但爬到玉皇閣前的草地上卻發現了兩隻慵懶的綿羊。它們的面對鏡頭的那份從容,果然是在神仙的地界待久了的羊,見過大世面但又充滿好奇心。

玉帝殿為玉皇閣的主殿,是昌靈山道觀主體建築之一,位于昌靈山頂最開闊的區域。兩層的仿古代建築雄偉大氣。殿内玉皇大帝頭戴帝冠、身穿帝服正氣凜然地端坐其中。這位民間俗稱為老天爺的玉皇大帝,據說是統轄神仙世界的天神,管理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兇禍福。

在玉皇閣的西面是昌靈山的最高處,沿着山間小路往山頂走去,這裡建有祖師殿,祖師殿之後是三清殿。

我們走進殿門轉身回望——好一幅景緻,藍天白雲林海,畫一般的美景完美的诠釋了“開門見山”這句成語的字面意境。

昌靈山山脈呈東西走向,橫卧騰格裡沙漠南緣。站在昌靈山頂遠眺,騰格裡沙漠無邊無際,古涼州新城依稀可辨;低頭俯瞰山腳,蜿蜒起伏的古長城巨龍般伸向遠方,浩瀚的"三北"防護林清晰可見;回身往南望去,山間花草相映,松林濤濤,壽柏參天。

昌靈山還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當地避暑的不二選擇。每到盛夏酷暑,山間遊人絡繹不絕。林間三眼神泉、神仙古洞、小龍溝瀑布都是遊人不能錯過的好地方。

交通資訊:昌靈山距離古浪縣城有100公裡,自駕需要1小時40分鐘。進入祁連山保護區後可沿着山路往裡開,山腳有可供19座中巴掉頭的地方。 關于爬山:爬山視個人體力15-20分鐘不等。樓梯部分較陡,海拔略高,會有一些喘。 其他:山中沒有商店,建議自帶幹糧遊玩。山上風大,做好防風防曬的工作。

永恒的豐碑古浪戰役紀念館

也許你到過江西的井岡山、貴州的遵義、陝西的延安,井岡山的會師紀念館、黃洋哨口營房,遵義的四渡赤水紀念館、遵義會議會址,延安的南泥灣、延安革命紀念館,中國革命從搖籃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生死攸關的轉折,再到革命聖地的延安精神,一段段、一幕幕猶在眼前。

也許你還曾在太行山狼牙山五壯士塔前仰望,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默哀,在遼沈戰役紀念館裡思考,但是今天讓我們來到這片曾經被鮮血浸染的土地——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走進古浪戰役紀念館,緬懷80多年前紅西路軍在這浴血奮戰的悲壯曆程。

古浪縣地處河西走廊東端,為古絲綢之路要沖,古浪戰役紀念館位于古浪縣城西南角,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2年在紅西路軍九軍古浪戰役遺址上建成紀念館,2012年又建立面積4500平方米,分三層結構,以“西風烈,戰旗紅”為主題,展示紅九軍在古浪境内的戰鬥曆史,被列為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已成為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弘揚紅軍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基地,是甘肅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紅色旅遊目的地。

這裡沒有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喧嚣熱鬧,這裡也沒有群山翠綠、色彩絢爛、流水潺潺,在這片略顯荒寂的土地上,一座為紀念1936年11月紅軍西路軍與馬元海部隊在古浪縣浴血奮戰、占地面積8萬多平方的古浪戰役紀念館巍然伫立。

景區内烈士墓、紀念碑、紀念館、紅旗廣場、紅旗牆、緬懷廣場、紅軍楊、紅軍飲馬湖、軍英廳、紅色文化長廊、紅色主題郵局等展現了景區鮮明的紅色特色。

下了車,寬闊的緬懷廣場上,《浴血河西》的群雕和紅旗牆映入了我們眼簾。戰士們葡伏着、蹲着、站立着的射擊姿勢和揮舞的大刀仿佛把我們帶到了那激烈而殘酷的戰鬥,那被戰火侵蝕了仍高高舉起飄揚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的旗幟,仿佛讓我們看到了那一個個英勇無畏、視死而歸的戰士,他們精城團結,頑強抵抗着敵人的進攻,一次次打退敵人的反撲,終于赢得了勝利。

在雕塑的後面是一處紅旗牆,是組成西路軍的紅九軍、紅五軍、紅三十軍軍旗及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抗日紅軍的軍旗。紅旗飄飄,紅軍的精神永存。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經過了二萬五幹裡長征在甘肅會甯勝利會師後,紅軍主力和中央機關轉戰陝北,而河西紅軍則開啟了征戰河西的艱苦征程。作為紅軍西進的必經之路,西路軍在古浪縣遭受了西北馬家軍等敵對勢力的阻擊。

1936年11月14日至18日,紅九軍與敵2萬餘人争奪古浪城,激戰三晝夜,斃傷敵軍2000餘人,紅九軍軍長孫玉清、參謀長陳伯稚、25師師長王海青、27師政委易漢文等20多名軍、師、團指揮員和2000名紅軍戰士壯烈犧牲。

經幹柴窪突圍戰、橫梁山阻擊戰、古浪城争奪戰三次戰鬥,紅九軍傷亡2400餘人,彈藥消耗殆盡,基層指揮員損失過半,故有“古浪三戰,九軍折半”之說,寫下了紅軍曆史上慘烈和悲壯的一幕。

紀念館以文字、圖檔、油畫、視訊、雕塑、聲光電技術以及大量的實物,闡述和展示了西路紅軍從組建到西征最終取得勝利的偉大曆程。

那一幅幅戰鬥場景的油畫,一把把與敵人血拼肉搏的步槍、大刀,一件件帶着戰火硝煙痕迹的旗幟、軍帽、油燈、挎包向我們講述着敵人憑借着地面有騎兵,空中有飛機的優勢,以步騎合戰,三面進攻的戰術,用強大的炮火向紅軍扼守的高地猛烈轟擊,持槍揮刀,成營整團的輪番沖鋒,節節緊逼,城外的紅軍工事在強大炮火轟擊下被毀,在寡不敵衆,彈盡無援的情況下被迫退入城内轉為巷戰。

面對着敵人的堵截追殺,英勇的紅九路軍迂回穿插,分割殲敵,在敵衆我寡,敵強我弱的危機時刻,發起一次次反攻,最終奪回失土取得勝利的悲壯事迹。那一片土地一片血的慘烈景象震撼人心。

古浪戰役紀念館的正對面便是古浪烈士陵園。從大理石的牌坊進入,踏上一級級的台階,進入視線的是一座高聳的紀念碑,19.36米,寓意着1936年的意思。

中國旅遊标志“馬踏飛燕”出土處雷台漢墓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馬踏飛燕》麼?“看,這匹銅制的駿馬,膘肥身健,體形勻稱,鬃毛整齊,四蹄堅韌有力...”就在課堂上,小小的我想象着馬踏飛燕的樣子,心中所想總有一天會去看看的。直到五年前,去青海玩,查攻略時看到了甘肅省博物館的馬踏飛燕,那年教室裡的回憶一下又湧入腦海,于是行程專門中轉蘭州停留了半天,就為了去見上一面馬踏飛燕,隻有我們那批80後還執着的叫着它馬踏飛燕了。

再往裡走,一座銅車馬儀仗俑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這一批儀仗俑是仿制“馬踏飛燕”及銅車馬在漢墓中發現時的造型及擺放陣列,原物放大了數倍、用青銅鑄造而成。這儀仗俑裡不僅有兵、馬、還有裝糧草的牛車,想必墓主是一位武将,而且地位極高。在這座儀仗陣勢裡,排在最前面的便是體型矯健、造型優美、即有力的美感又有動的節奏、蘊含着極高的藝術、科學和曆史價值的青銅藝術極品——“馬踏飛燕”。

繞過銅車馬陣,來到雷台觀。雷台觀,顧名思義,由雷台上的道觀和雷台下的漢墓群組成。據史料記載,雷台為前涼國王張茂所築靈鈞台,是以雷台又稱靈鈞台,到了東晉元帝又在此建了雷台,明清時期又重修雷台觀,可見這地方的确是塊風水寶地,以至于現在每到初一、十五都有不少的信男善女們來此祈福,想必上幹年前的古人也是如此吧!

曆經千年風霜雪雨,雷台至今仍基本儲存完好,它長106米,寬60米,高8.5米,看上去是個大大的梯形狀土堆。

雷台觀是一座道教宮觀,建築群由山門、風伯雨師殿、雷祖殿、三星鬥姆殿等十餘座建築組成。山門檐下金色的“雷台觀”三字不知是哪位大師的手筆,山門的右邊三棵枯死的千年古樹仿佛在向我們訴說久遠的曆史。

進入山門,我們沿着台階而上,不一會就到了位于雷台台頂的雷祖殿,這是雷台觀的主殿,不想在這裡卻看到千年的槐樹,心中不免一陣感慨。

在雷台的下面便是漢墓,出土的銅傭上“張君”、“張氏”的字樣,以及一塊墓碑上面“xx将軍”的字迹。很多學者文物及史料分析,墓主可能是位張姓的将軍。1969年當地的農民在挖戰奮道地時發現了這座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墓道長19.34米,墓室分前、中、後三室及左右耳室各三處。

古時不像我們現在搞建築有混凝土,漢墓中磚與磚之間的縫隙都用瓦片填充,這樣竟也能牢固到千年不塌,不知道我們那些“豆腐渣”工程的制造者們會否感到無地可容。雷台漢墓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古銅錢三千多枚。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99件銅車馬儀仗俑,其中藝術價值最高的是一匹銅奔馬,也就是被定為中國旅遊标志的“馬踏飛燕”。

雷台墓漢——銅奔馬的出土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神奇西北100景”景點,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每天限流500人的石窟-天梯山石窟

提到石窟佛像,大家總會想到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這些耳熟能詳的大熱景點,但是你知道嗎?這些佛像石窟的鼻祖,竟然是位于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又稱涼州石窟。

要了解天梯山石窟的曆史價值和意義,先要了解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涼州——六朝古都,今甘肅武威。隋唐時期,涼州是唐朝三大經濟中心之一。涼州南接蘭州,北通新疆,山脈前隔,沙漠後繞,“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官方初設雍州治所就在武威。古浪峽被稱為中國西部的“金關銀鎖”。涼州的西邊是祁連山,東邊是騰格裡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中間便是地理書上的“河西走廊”。扼住了涼州,就等于扼住了絲綢之路的咽喉。

正因為地處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的關鍵位置,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後,在五涼時期達到興盛。現如今人們往往喜歡從年代的先後來确定石窟藝術在佛教史和美術史上的地位。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更重要的應該是看其對後世石窟的影響。

按史料記載,莫高窟始建于366年,炳靈寺石窟是公元420年,天梯山石窟建立于412~439年。從年代上看天梯山石窟比莫高窟遲一些。莫高窟雖為中國内地最早的石窟藝術開創地,但它正式開窟建寺的時間要從420年算起。而大家都知道莫高窟的開鑿盛期是北魏孝明帝時(516~528年)。北魏時期的莫高窟并不有名,也沒有對雲岡、龍門産生直接影響,反而是涼州僧人及其天梯山石窟,聲名顯著,對莫高窟和敦煌佛教的發展産生過一定影響。由此可見中國石窟的影響過程應當是:天梯山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石窟

五涼時期涼州文化發展的一大特征就是佛教興盛。而天梯山石窟正是在北涼王沮渠蒙遜于公元412年遷都于姑臧,稱河西王之時,召集涼州高僧昙曜及能工巧匠劈山開路,伐木毀林,開鑿天梯山石窟,大造佛像。

天梯山石窟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開鑿天梯山石窟的涼州僧人們,以昙曜為代表,在開鑿過程中培養了一批開鑿石窟的能工巧匠和雕塑家、彩繪家。昙曜等人在完成天梯山石窟之後,随着政治形勢的變化和佛教中心的東移,東下平城(今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重要技術力量,昙曜則成為北魏的佛教領袖。

還未進入天梯山石窟景區,就能看到一個碧波蕩漾的水庫,這正是1958年修建黃羊河水庫,修建水庫是為了周邊的居民,但是也要保護文物。據介紹,同年由原敦煌文物研究所和甘肅省博物館聯合組成天梯山石窟勘察搬遷工作隊,勘察、清理發掘、測繪、攝影、臨摹、記錄,對窟内所存各代壁畫、塑像進行剝離加強,并搬運到甘肅省博物館記憶體放保管至今。而天梯山石窟最著名的13号窟的大佛的下部就被淹沒了,水位最高時大佛腹部以下浸入水中,直到1991年大旱,水庫水位下降,才采取圍堰築壩措施把在水裡浸泡了30多年的7尊佛像與水徹底隔絕開來。

進入景區後,就在沿着水庫岸邊一路參觀,最先來到的是天梯山石窟陳列館,陳列館裡展示的物品都是58年修水庫的寄存在省博物館中的文物,總計579号文物均在天梯山石窟原址陳列展出。

通過一段山洞,我們來到了天梯山石窟的13号窟,也正因為修建水庫,做了圍堰築壩,我們才有幸可以在與大佛齊腰的位置近距離欣賞它。第13窟位于窟群北端。從窟底到窟頂高27米,窟口下寬18米,頂寬8米。窟内現存石胎泥塑7身。東壁正中為倚坐大佛,高23米。大佛兩側從内向外分别雕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造像均高16米。

所有造像雖經後代多次重修,但仍保留一定的唐代特征。窟頂與東壁的泥層幾乎全部脫落。南北壁上部各存清代繪壁畫一大塊,北壁上部繪各種花卉、雲紋等;南壁上部繪牡丹、菊花和雲紋以及青獅、雙鹿和馱寶白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