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夷陵之戰前,曹丕沒有聽從劉晔的建議夾攻孫權,真的是失誤嗎?孫權的影帝風采一瞥王朗的建議與曹丕的耳朵

作者:浔陽鹹魚

曹丕在朝議上聽從王朗的建議(伺機而動),而拒絕劉晔的建議(趁機伐吳),這肯定是戰略失誤。這一點,從史書上曹丕的行為上應該很容易看出來:如果劉晔的建議不可行,為何曹丕會在九月份宣布三路伐吳?

——曹丕在最好的時機不出兵,偏偏等孫權的危機過去了,再向孫權發難,顯然是錯失良機後的補救行為。

王朗的建議是“先坐山觀虎鬥,然後伺機而動”,從王朗的原話裡,可以看出幾點:

朝議之時,孫權尚未派出陸遜出征(至少是曹魏方還不知曉)。

魏軍對外還是宣稱“助吳”,顯然曹魏還是親近孫權一些。

王朗說雨水方盛,實際就是拖延時間的借口,劉備和孫權出兵都不會看天氣的。

《三國志·王朗傳》:(王朗:)假使權親與蜀賊相持,搏戰曠日,智均力敵,兵不速決,當須軍興以成其勢者,然後宜選持重之将,承寇賊之要,相時而後動,擇地而後行,一舉更無餘事。今權之師未動,則助吳之軍無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軍動衆之時。

閏六月,夷陵之戰。在勝負已分的情況下,曹丕也并未想着趁機伐吳,而是選擇繼續和孫權談判。這一談,時間就過去了兩個月。

在這段時間裡,孫權就是為了拖延時間,甚至答應在十二月交出質子,并讓孫邵、張昭一同前來;而曹丕還是陷入盲目自信中,直到九月份,才終于醒悟:孫權就是個大騙子!

于是曹丕大怒,下诏痛斥孫權是個渣渣,并宣布三路伐吳。

《魏略》:(曹丕诏書):(孫權)又今與(浩)周書,請以十二月遣子,複欲遣孫長緒、張子布随子俱來,彼二人皆權股肱心腹也。

<h1 class="pgc-h-arrow-right">孫權的影帝風采一瞥</h1>

很多人談《三國演義》時,總愛是說劉備是個“影帝”,說他靠裝哭來騙取他人信任;其實那都是羅貫中給劉備塑造的藝術形象;而在《三國志》裡,劉備哭泣的記載屈指可數,甚至曹操哭的次數記載都比劉備多。

我在這裡要說的是:在《魏略》中記載浩周故事時,說孫權為了騙取浩周信任,可是真有演技的。

當時曹丕派浩周擔任使者之一,随使者團去加封孫權為吳王。在孫權私下請浩周吃飯時,浩周為了套近乎,便對孫權說:“我出發之前,陛下(曹丕)并不相信大王(孫權)您會遣子入侍,而我拿我一家上百口人的性命為你做擔保!”孫權聽罷,感動地說:“浩孔異,卿竟以舉家百口性命來替我擔保,我還能說什麼呢?!”然後,孫權開始嘤嘤嘤……

《魏略》:(浩)周既緻诏命,時與權私宴,謂權曰:“陛下未信王遣子入侍也,周以阖門百口明之。”權因字謂周曰:“浩孔異,卿乃以舉家百口保我,我當何言邪?”遂流涕沾襟。

如果孫權隻會嘤嘤嘤還不算,等孫權與浩周分别的時候,他還指天發誓(賭咒内容應該是:我食言就不得好死之類的吧)。

真不知道孫權當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反正這麼看也是很強了,在谶緯盛行的時代,他根本就不在乎上天會不會降下報應來。

夷陵之戰前,曹丕沒有聽從劉晔的建議夾攻孫權,真的是失誤嗎?孫權的影帝風采一瞥王朗的建議與曹丕的耳朵

哪吒版孫仲謀(大霧)

<h1 class="pgc-h-arrow-right">王朗的建議與曹丕的耳朵</h1>

再說回朝議的事,要我說,王朗的建議其實是個很中庸的建議,但是話中有三點要素讓曹丕的耳朵感覺很舒服,一是助吳,二是天子天威,三是下雨不急。

雖然曹丕一開始不信任孫權是真心稱蕃,但是經過浩周的擔保(出發前拿全家性命擔保),明顯,曹丕動搖了。《魏略》上說“帝悅周言,以為有以知之”,這個事解讀一下,就是:在浩周拿全家擔保過後,曹丕就選擇相信浩周的話,然後浩周見孫權回來,肯定又向曹丕彙報“孫權哭得稀裡嘩啦,又指天發誓”的事,于是曹丕更加堅定了自己當初的選擇,認為孫權是真心稱蕃。

是以,王朗在建議裡,堅持強調出兵也是“助吳”,實際就是摸曹丕的順毛,讓曹丕覺得舒服。

夷陵之戰前,曹丕沒有聽從劉晔的建議夾攻孫權,真的是失誤嗎?孫權的影帝風采一瞥王朗的建議與曹丕的耳朵

​王朗撸曹子桓貓(大霧)

至于前面那句“天子之軍,重于華岱,誠宜坐曜天威,不動若山”也是如此。

而“且雨水方盛,非行軍動衆之時”這句,我在前面也說了沒道理,總之是句非常沒有戰略眼光的話,把“兵貴神速”的軍事理念踩在腳下了。要知道在整個戰局中,魏軍又不是主動挑戰方,兩個對手都互相動兵了,自己幹嘛還要看天氣行事?簡直莫名其妙!

如果拿因為“王朗等魏廷群臣不是呆傻之徒”,是以得出“選擇‘坐山觀虎鬥’肯定有道理,是正确的”,這個邏輯是無法向曹操的在天之靈解釋的。

想想多年前,許攸向曹操建議奇襲烏巢,還有曹操遠征烏桓,都是曹操選擇聽從少數人的意見做出的抉擇,雖然以身犯險,但終究還是赢了,從此奠定了魏國基業。何況劉晔的建議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曹丕之是以拒絕劉晔的建議,根本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

在《劉晔傳》記載了三段故事,從劉備出兵到夷陵之戰,劉晔的預測全部準确;更耐人尋味的是,在前兩個故事中,其他大臣的意見都跟劉晔相反!一個“衆議鹹雲 ”,一個“朝臣皆賀”,可見群臣都樂于“撸子桓貓”。

到黃初五年(224)曹丕伐吳時,劉晔又再一次站在群臣的對立面:群臣說:“陛下親征,孫權震怖,一定會親自來,畢竟要給陛下面子”,哎~結果呢?孫權根本沒把曹丕親征當回事,讓曹丕白白看了幾天江畔風景,悻悻而歸。說到底,這并不是王朗這幫人見識高低的問題,而是曹子桓喜歡被撸啊!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黃初六年(225),曹丕生平最後一次南征,又一次臨江而返,還說出“固天是以隔南北也”這種喪氣的話來。

《吳錄》:帝見波濤洶湧,歎曰:“嗟乎!固天是以隔南北也!”遂歸。

嗟乎!曹丕想起幾年前自己拒絕劉晔的建議,心知怪不了别人,畢竟朝堂之上,凡事是自己做主,于是一句話又把責任推給上天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