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評開始前,先向大家推薦一部非常好看的影片,片名便是《城南舊事》。可以說這部影片算得上是完美的再現了書中的故事。影片中小英子的扮演者—沈潔,憑借一對水汪汪的大眼睛和“玲珑剔透”的演技,真叫人過目不忘。很多觀衆在看完這部影片後,對她飾演的這個可愛動人的角色也是贊不絕口。而沈潔确實稱得上是将小英子這一聰慧可愛的角色給演活了。而其他配角,無論是宋大媽還是秀貞,亦或是小偷和妞兒,演技堪稱全員線上。這部電影在當年也是拿獎拿到手軟,甚至被稱為中國散文詩電影的巅峰,綜合來看,真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有趣的是張豐毅在裡面飾演的正是那名為供弟弟上學而選擇偷東西的小偷。順便一提,現在短視訊中經常被用來惡搞的一個鏡頭其實也正是出自這部影片,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去看一看到底是哪個鏡頭呢?導演吳贻弓在評價這本小說時曾談到“小說《城南舊事》中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動了人心,整部小說充滿了樸素、溫馨的思想感情。當這部影片上映後,這種情感同樣打動了無數的觀衆。”
而我,雖然對《城南舊事》這本書的大名早有耳聞,但如果不是我弟的學校安排他們閱讀這本書,又假如他并沒有再次選擇我這位代筆幫他寫讀後感,我可能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接觸到這本書。因為單純從名字來看,這本書在我的下意識裡便是本隻适合兒童閱讀的書籍。實在沒想到,這本書與蕭紅的《呼蘭河傳》一樣,帶給了我不小的震撼。
在文學世界之中,對于孩童時代的回憶總是能給予作者無窮的創作靈感和寫作激情。而現代文學史上繞不過的兩位文學才女,蕭紅和林海音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讓我們先來看看二人的代表作《呼蘭河傳》和《城南舊事》有哪些異同之處吧。兩部作品相似的地方在于:
這兩部作品都是以兒童的視角描寫故鄉的風土人情和童年往事的,并且作品中都飽含着濃郁的思鄉之情和凄苦的别離之情。并且,兩位作者在表達對故鄉和童年的懷念之情的同時,也都選擇用一種獨特的眼光對社會進行審視,她們看到了女性在這個時代中所遭受的疾苦和所擁有的命運,以及某種宿命般的東西影響着一個人的一生;而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蕭紅的《呼蘭河傳》給人帶來的是一種凄涼蕭瑟的悲怆之感,宛若秋雨淋身,寒透肌骨;而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雖然同樣也寫的是不幸和悲苦,但卻哀而不傷,可以讓讀者在失落的情緒中體會到某種人性的溫暖,這種感覺仿佛像是一縷微光穿透層巒撒在暴雨過後生機盎然的林中幼草之上。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講述的是作者童年時期在北平城南的生活往事,她用略帶傷感、憂郁的筆調,向讀者們緩緩講述曾經在自己身邊發生的那些往事以及自己在經曆這些事情之後所收獲的成長。同時,她還以兒童的視角向讀者們展現出當時社會中各種各樣的人生百态和悲劇故事。而《城南舊事》中的英子,其實遇到了很多命運悲舛的女人,他們因為不同的原因面臨着相似的境況,而英子也一直在努力讓自己能夠融入進她們的生活之中,幫助她們擺脫生活的凄苦。但在林海音的筆下,這些傳統的家庭主婦其實是習慣于隐忍生活和被迫接受的,她們完全不敢對命運的不公和悲慘的現狀進行反抗。女性的柔弱和甘于現狀在林海音的筆下被無限放大,身處那個時代之中,她雖然對他們十分同情卻又無可奈何。她親眼見證了這些慘劇一幕幕的發生,冷漠的世俗風氣一次次的沖擊着英子那幼小稚嫩的心靈,仿佛一把利刃反複切割出清晰可見的傷痕,她那清澈的目光裡看到的盡是人情冷暖,世态炎涼。而那些單純率真的兒童時光就這樣伴随着一個個并不美好的故事消逝而去了。文中的小英子擁有一顆天真無邪、童趣聰慧的心,她用孩童的純真情感感受着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懵懂天真的想法體味着大人世界那複雜微妙的關系,在面對身邊的不幸時,她也依然是用孩童般幼稚的思維來嘗試了解這些苦難的發生。随着成長,她越發感到很多事情是超越自己了解能力的,也正因如此,她在默默的懷疑和反抗中,開始試圖走進大人們的世界。
本書中我認為最好的一個故事是《惠安館》,英子正是通過這幕倫理慘劇才開始懂得在成人世界中,聽聞和親見的差别。瘋女人秀貞因為未婚先孕而被人們唾棄其有傷風化,而家人竟然也覺得她丢人現眼。在衆人眼中她不過是個人見人怕的瘋子,人們不懷好意的嘲笑她,責備她,但卻沒人願意去了解她的不幸和堅守。試問又有哪個女人能承受的住相愛男子的音信皆無和親生孩子的杳無音訊呢?但是這個問題沒有人願意去想,因為人們早就習慣了按照自己的方式簡單随便的給她人貼上标簽。大人反感她,孩子懼怕她,因而隻有英子願意接近她,而秀貞也隻會将自己的遭遇講給這個隻有7歲的小姑娘,英子非常願意做她的唯一聽衆,陪她歡笑陪她哭。同樣試想,一個女人的内心世界該有多麼憔悴才能如此推心置腹的将心中的秘密向一個少不更事的孩子全盤托出呢?當秀貞握着她的手潸然淚下時,這個孤苦的女人從這個稚嫩的孩子身上看到的會是希望麼?這一點,我不得而知。當被養父折磨得遍體鱗傷的妞兒與秀貞相認時,我本以為最後會是個合家團聚的美好結局,但卻沒想到精神失常的秀貞充滿執念的非要讓妞兒與她一同去找尋那個早就不知去向的生父—思康叔,相依為命的母女二人最終卻慘死在火車輪下。一個7歲的小姑娘親眼目睹了慘劇的發生,于是她大病一場,我想,她在離開雜草叢生的舊宅的同時,試圖埋葬的也正是這段不忍回顧的往事。
在《我們看海去》這篇短文中,英子無意中撞見了一個小偷,他偷東西是為了養家糊口,供弟弟上學。她雖然明知這種行為不好,但是卻又感念他的“作案動機”情有可原。可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英子最終卻又陰差陽錯的幫助警察抓到了這名小偷。當看着小偷被帶走時,她開始對“好人”和“壞人”的含義産生懷疑。難道一個人的好壞善惡真的是那麼容易就可以被定義的麼?就像英子在文中所講的那樣“我不知道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分不清這些,就像我分不清海跟天一樣。”
接下來在《蘭姨娘》那篇短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睿智聰慧的英子是如何挽救自己的家庭的;而在《驢打滾》裡我們又見證了保姆宋媽的不幸經曆,直到英子看着宋媽離去的身影漸行漸遠,或許她才漸漸懂得,原來朝夕相處,以為永遠都不會離開的那些人,終究有一天還是會離我們而去,甚至再想見面都成了遙不可及的夢。直到《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我們才真正見證到了英子的成長。英子在國小畢業之後,與爸爸期望的一樣成為學生代表上台領取畢業證書,但與此同時,爸爸已經因為病重住院而無法見證到英子如此值得驕傲的一天。當英子興高采烈地帶着畢業證書回家,想要将自己的喜悅之情分享給爸爸時,才得知這個她生命中最親的男人已經離開了自己身邊,并再也不會回來了。英子最後的感慨,我想肯定潤濕過很多讀者的眼眶。“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雖說《城南舊事》中,講述的大多是悲劇故事,但是英子所懷念的城南的生活,其實是幸福的。這種幸福不光充斥于她的字裡行間,更充斥在她對曾經那段生活的回憶之中。因而,我們有理由相信,她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是充滿淡淡的溫情與幸福的,而她對北平的思念也始終夾雜着一種微風拂煦的溫暖。
路遙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命運總是不如人願。但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重重的沖突和艱辛中,才使人成熟起來。”我想人生便是如此,在不斷與人離别的旅程,每個人都要試着學會如何告别來換卻成長。
因為本書中的《童年·冬陽·駱駝隊》是出版的後記,且後4篇文章其實都并非是《城南舊事》的原版,再結合上我弟的學校對這些短篇并未進行要求,以及我對第10章—《我們的爸》中子女在處理生父和養父關系上的某些做法并不認同,是以就不再提及這些内容及相關想法了。值得一提的是,《童年·冬陽·駱駝隊》中有一句話,我覺得非常值得與大家分享。“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初讀這句話的時候,我下意識聯想到的便是朱自清先生在《匆匆》那篇散文中所寫到的脍炙人口的名句“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複返呢?”
說實話,這本書是我在上下班路上用散碎時間讀完的,讀罷之後,其實倒沒有陷入對于故事内容的回味之中。當然,我并不是說這本書不好,否則我前面所寫的内容便都像是空中樓閣,無處可依了。其實是這樣的,在我讀完本書之後,我開始回憶的是我自己的童年生活,開始沉思和回想在童年生活中那些對我具有極大影響的往事,一張張斑駁的記憶碎片就這樣随着對往事的回顧而被一點點勾上心頭。不過遺憾的是,我并沒有林海音女士那種對往事無比清晰的記憶能力。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觸是人總要在别離中學會成長。弘一大師在《送别》中說道“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别離多。”我們無論是告别親友夫妻,還是告别昨天美好的回憶,亦或是告别未竟的夢想,或一段奮不顧身的愛情等等,總是要經受悲傷的洗禮和情緒的沖擊,但這就是生活和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還可以說魅力所在。
往事終歸逝去,朝暮似水難收,多情的人啊,何不以此下酒,飲他個不醉不休。
謝謝!#好書共讀##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