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开始前,先向大家推荐一部非常好看的影片,片名便是《城南旧事》。可以说这部影片算得上是完美的再现了书中的故事。影片中小英子的扮演者—沈洁,凭借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和“玲珑剔透”的演技,真叫人过目不忘。很多观众在看完这部影片后,对她饰演的这个可爱动人的角色也是赞不绝口。而沈洁确实称得上是将小英子这一聪慧可爱的角色给演活了。而其他配角,无论是宋大妈还是秀贞,亦或是小偷和妞儿,演技堪称全员在线。这部电影在当年也是拿奖拿到手软,甚至被称为中国散文诗电影的巅峰,综合来看,真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有趣的是张丰毅在里面饰演的正是那名为供弟弟上学而选择偷东西的小偷。顺便一提,现在短视频中经常被用来恶搞的一个镜头其实也正是出自这部影片,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去看一看到底是哪个镜头呢?导演吴贻弓在评价这本小说时曾谈到“小说《城南旧事》中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人心,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当这部影片上映后,这种情感同样打动了无数的观众。”
而我,虽然对《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大名早有耳闻,但如果不是我弟的学校安排他们阅读这本书,又假如他并没有再次选择我这位代笔帮他写读后感,我可能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接触到这本书。因为单纯从名字来看,这本书在我的下意识里便是本只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实在没想到,这本书与萧红的《呼兰河传》一样,带给了我不小的震撼。
在文学世界之中,对于孩童时代的回忆总是能给予作者无穷的创作灵感和写作激情。而现代文学史上绕不过的两位文学才女,萧红和林海音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让我们先来看看二人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和《城南旧事》有哪些异同之处吧。两部作品相似的地方在于:
这两部作品都是以儿童的视角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和童年往事的,并且作品中都饱含着浓郁的思乡之情和凄苦的别离之情。并且,两位作者在表达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之情的同时,也都选择用一种独特的眼光对社会进行审视,她们看到了女性在这个时代中所遭受的疾苦和所拥有的命运,以及某种宿命般的东西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萧红的《呼兰河传》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凄凉萧瑟的悲怆之感,宛若秋雨淋身,寒透肌骨;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虽然同样也写的是不幸和悲苦,但却哀而不伤,可以让读者在失落的情绪中体会到某种人性的温暖,这种感觉仿佛像是一缕微光穿透层峦撒在暴雨过后生机盎然的林中幼草之上。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讲述的是作者童年时期在北平城南的生活往事,她用略带伤感、忧郁的笔调,向读者们缓缓讲述曾经在自己身边发生的那些往事以及自己在经历这些事情之后所收获的成长。同时,她还以儿童的视角向读者们展现出当时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生百态和悲剧故事。而《城南旧事》中的英子,其实遇到了很多命运悲舛的女人,他们因为不同的原因面临着相似的境况,而英子也一直在努力让自己能够融入进她们的生活之中,帮助她们摆脱生活的凄苦。但在林海音的笔下,这些传统的家庭主妇其实是习惯于隐忍生活和被迫接受的,她们完全不敢对命运的不公和悲惨的现状进行反抗。女性的柔弱和甘于现状在林海音的笔下被无限放大,身处那个时代之中,她虽然对他们十分同情却又无可奈何。她亲眼见证了这些惨剧一幕幕的发生,冷漠的世俗风气一次次的冲击着英子那幼小稚嫩的心灵,仿佛一把利刃反复切割出清晰可见的伤痕,她那清澈的目光里看到的尽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而那些单纯率真的儿童时光就这样伴随着一个个并不美好的故事消逝而去了。文中的小英子拥有一颗天真无邪、童趣聪慧的心,她用孩童的纯真情感感受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懵懂天真的想法体味着大人世界那复杂微妙的关系,在面对身边的不幸时,她也依然是用孩童般幼稚的思维来尝试理解这些苦难的发生。随着成长,她越发感到很多事情是超越自己理解能力的,也正因如此,她在默默的怀疑和反抗中,开始试图走进大人们的世界。
本书中我认为最好的一个故事是《惠安馆》,英子正是通过这幕伦理惨剧才开始懂得在成人世界中,听闻和亲见的差别。疯女人秀贞因为未婚先孕而被人们唾弃其有伤风化,而家人竟然也觉得她丢人现眼。在众人眼中她不过是个人见人怕的疯子,人们不怀好意的嘲笑她,责备她,但却没人愿意去理解她的不幸和坚守。试问又有哪个女人能承受的住相爱男子的音信皆无和亲生孩子的杳无音讯呢?但是这个问题没有人愿意去想,因为人们早就习惯了按照自己的方式简单随便的给她人贴上标签。大人反感她,孩子惧怕她,因而只有英子愿意接近她,而秀贞也只会将自己的遭遇讲给这个只有7岁的小姑娘,英子非常愿意做她的唯一听众,陪她欢笑陪她哭。同样试想,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该有多么憔悴才能如此推心置腹的将心中的秘密向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全盘托出呢?当秀贞握着她的手潸然泪下时,这个孤苦的女人从这个稚嫩的孩子身上看到的会是希望么?这一点,我不得而知。当被养父折磨得遍体鳞伤的妞儿与秀贞相认时,我本以为最后会是个合家团聚的美好结局,但却没想到精神失常的秀贞充满执念的非要让妞儿与她一同去找寻那个早就不知去向的生父—思康叔,相依为命的母女二人最终却惨死在火车轮下。一个7岁的小姑娘亲眼目睹了惨剧的发生,于是她大病一场,我想,她在离开杂草丛生的旧宅的同时,试图埋葬的也正是这段不忍回顾的往事。
在《我们看海去》这篇短文中,英子无意中撞见了一个小偷,他偷东西是为了养家糊口,供弟弟上学。她虽然明知这种行为不好,但是却又感念他的“作案动机”情有可原。可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英子最终却又阴差阳错的帮助警察抓到了这名小偷。当看着小偷被带走时,她开始对“好人”和“坏人”的含义产生怀疑。难道一个人的好坏善恶真的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被定义的么?就像英子在文中所讲的那样“我不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分不清这些,就像我分不清海跟天一样。”
接下来在《兰姨娘》那篇短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睿智聪慧的英子是如何挽救自己的家庭的;而在《驴打滚》里我们又见证了保姆宋妈的不幸经历,直到英子看着宋妈离去的身影渐行渐远,或许她才渐渐懂得,原来朝夕相处,以为永远都不会离开的那些人,终究有一天还是会离我们而去,甚至再想见面都成了遥不可及的梦。直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我们才真正见证到了英子的成长。英子在小学毕业之后,与爸爸期望的一样成为学生代表上台领取毕业证书,但与此同时,爸爸已经因为病重住院而无法见证到英子如此值得骄傲的一天。当英子兴高采烈地带着毕业证书回家,想要将自己的喜悦之情分享给爸爸时,才得知这个她生命中最亲的男人已经离开了自己身边,并再也不会回来了。英子最后的感慨,我想肯定润湿过很多读者的眼眶。“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虽说《城南旧事》中,讲述的大多是悲剧故事,但是英子所怀念的城南的生活,其实是幸福的。这种幸福不光充斥于她的字里行间,更充斥在她对曾经那段生活的回忆之中。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她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是充满淡淡的温情与幸福的,而她对北平的思念也始终夹杂着一种微风拂煦的温暖。
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我想人生便是如此,在不断与人离别的旅程,每个人都要试着学会如何告别来换却成长。
因为本书中的《童年·冬阳·骆驼队》是出版的后记,且后4篇文章其实都并非是《城南旧事》的原版,再结合上我弟的学校对这些短篇并未进行要求,以及我对第10章—《我们的爸》中子女在处理生父和养父关系上的某些做法并不认同,因此就不再提及这些内容及相关想法了。值得一提的是,《童年·冬阳·骆驼队》中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值得与大家分享。“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初读这句话的时候,我下意识联想到的便是朱自清先生在《匆匆》那篇散文中所写到的脍炙人口的名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说实话,这本书是我在上下班路上用散碎时间读完的,读罢之后,其实倒没有陷入对于故事内容的回味之中。当然,我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好,否则我前面所写的内容便都像是空中楼阁,无处可依了。其实是这样的,在我读完本书之后,我开始回忆的是我自己的童年生活,开始沉思和回想在童年生活中那些对我具有极大影响的往事,一张张斑驳的记忆碎片就这样随着对往事的回顾而被一点点勾上心头。不过遗憾的是,我并没有林海音女士那种对往事无比清晰的记忆能力。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触是人总要在别离中学会成长。弘一大师在《送别》中说道“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我们无论是告别亲友爱人,还是告别昨天美好的回忆,亦或是告别未竟的梦想,或一段奋不顾身的爱情等等,总是要经受悲伤的洗礼和情绪的冲击,但这就是生活和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还可以说魅力所在。
往事终归逝去,朝暮似水难收,多情的人啊,何不以此下酒,饮他个不醉不休。
谢谢!#好书共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