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城進入“炙烤”模式
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來了!這兩天,全國大部分地區在烈日炙烤下,在上海,溫度也一路走高,從33℃、35℃、一路朝38℃狂奔,室外開啟高溫燒烤模式,伴随持續高溫天氣,中暑的發生率也增加了。近日,廣東惠州一名中年男子中暑後體溫接近42℃,最終搶救無效死亡。對此,醫生再度提醒:高溫環境下,如果出現大汗、口渴、胸悶、頭暈、惡心、四肢無力及發麻等情況,一定要重視,你可能中暑了,千萬不要“硬扛”。
入伏後,中暑話題成了大衆最關注的話題之一,這不僅僅是體感難受,還可能帶來緻命後果,近日,“男子中暑體溫42℃不幸身亡”直接登上了熱搜。
“入伏後空氣濕度增大,再加上持續高溫,極易發生中暑現象。”上海仁愛醫院内科主任醫師周勇解釋,中暑是在高溫高熱、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中,發生的體溫調節功能紊亂,水電解代謝紊亂,以及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功能障礙的一種急性疾病。中暑主要跟高溫、太陽直射、勞動強度大、空氣不流通等因素有關,除此之外,個人體質弱、營養狀态不佳、過度疲勞、睡眠不足、肥胖等也是誘發中暑的因素。
怎麼判斷是否中暑?中暑可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和重度中暑,中暑後會出現由輕到重的一系列疾病症狀。其中,重度中暑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三種類型。熱射病是特别嚴重的一種,患者體溫可高達40℃以上,早期大量出汗,繼而“無汗”,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有的甚至可導緻休克,嚴重的可引起昏迷、肝腎功能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表現,病情惡化快,病死率極高。
那麼,中暑了怎麼辦?周勇醫生建議,一旦自覺中暑了,要立即停止活動,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打開電風扇或空調,脫去多餘的衣物,讓身體快速散熱;身邊人可用冷水或酒精幫助患者擦身,或用濕毛巾、冰涼貼冷敷,使其降溫。
在此期間,可讓患者服用解暑藥,多喝淡鹽水、綠豆湯,以補充流失的體液,并密切觀察患者情況。如果患者昏迷不醒,或症狀難以緩解或消失,可能是重度中暑,在采取救治措施的同時,要及時撥打“120”,将患者送往醫院救治。
高溫天氣如何預防中暑?既然該來的高溫躲不掉,平時就應該做好預防,周勇醫生建議:天氣炎熱時,不管是否口渴,都要多喝水,尤其是出汗較多時,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平時多吃含水量高的蔬菜和水果,要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在高溫時段外出,如果無法避免,要準備好防曬用具,并塗防曬霜,出行備一些防暑降溫的藥品。
談及特殊人群如何安度盛夏,上海遠大心胸醫院宋賀主任發現,不少心腦血管病患者有一個誤區,總認為一年之中夏季血壓最低,症狀相對穩定,就擅自停藥或自行換藥。其實不然。高溫天氣也是心血管疾病高發期,特别是天氣持續悶熱時,人體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明顯加快,皮下血管擴張,血流量比平時增加3-5倍,心髒負擔加重。其次,夏季高溫,人體出汗多,機體水分随汗液大量蒸發緻血液黏稠,易導緻心腦血管缺血甚至栓塞。
另外,天熱使人容易情緒“中暑”,煩躁易怒,再加上晝長夜短,睡眠品質“打折”等因素,患者易出現心絞痛、心率失常、腦梗塞、心肌梗死等情況,甚至發生猝死。
是以說,高溫天氣也會給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帶來考驗。宋賀主任提醒,伏天要多補充水分,飲食要清淡均衡。高血壓、心髒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應定期門診檢查,遵醫囑嚴格按要求服藥,不擅自停藥。心血管患者應避免過度勞累及辛辣刺激飲食,多食新鮮蔬果。應避免在高溫下活動,注意早上起來喝一杯水,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适當運動,忌大喜大悲大怒。
作者:唐聞佳
編輯:吳金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