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斯賓塞:以愉快方式獲得知識

斯賓塞是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他把進化理論适者生存,應用在社會學上;認為社會的進化過程,同生物進化過程一樣,也是優勝劣汰,适者生存;生物界生存競争的原則,在社會裡也起着支配作用。

在道德教育方面,斯賓塞提出個人自我儲存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則,認為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必須互相協調。

斯賓塞是維多利亞時代最好辯,也最有争議的英國思想家;他強烈的科學取向,使得他極力強調以科學方法考察社會現象的重要性。

下面就來講講這位社會哲學家:

斯賓塞:以愉快方式獲得知識

1.必須記住我們學習的時間有限的;時間有限,不隻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紛繁

關于時間問題,絕大部分哲學家都強調過,生命是有限的,時間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應該把自己有限生命投入到最值得去做,最擅長,最感興趣的領域當中去,這樣才能留有最少的遺憾。

然而,導緻人生短促的另外一個原因卻是人事紛繁,互相之間的關系問題是玄之又玄,衆妙之門;終日在這方面花費時間研究琢磨,也隻不過是對生命能量的浪費。人的脾氣畢竟是不可把控的,費盡心思,踏破鐵鞋,搞好關系,對方也可能因為其他鳥人,其他鳥事,和你交談的時候,心猿意馬,拉了張苦瓜臉;或者打從心眼裡就看你不順眼,就是這麼莫名其妙地想和你盡可能地拉遠距離,不信你和福布斯老闆們,真心誠意地去交個朋友試試,人家就是這麼任性地不愛待見你,你又為之奈何。

既然無法把控,那麼人際關系這塊,也就讓它随風去吧。

劃定合适的交際範圍,選擇最值得交往的朋友;可去可不去的酒桌文化,可見不可見的人統統都省了把,集中能量做好最應該做的事情。

斯賓塞:以愉快方式獲得知識

2.良好的健康狀況,和由之來的愉快情緒,是幸福的最好資金

人生不管通過啥管道,求财,求名,求利,求偶,求清淨,最終無非追求個身體健康,圖個高興而已。

魚與熊掌兼而有之,那當然是最贊的,古往今來多少人在此方面耗費心思,然而對于長生不老這塊領域,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那麼既然如此,退到天邊也要牢牢抓住最後那一根稻草,可以把控的那塊領域,保持良好情緒。

畢竟一直保持健康是壓根不可能的事兒;七老八十了,體檢難道還一點問題沒有,生老病死乃人生自然之規律,就應該接受它,放下它。

但是這個心情,這個看問題的角度,對待人事的态度是完全可以把握的。

乃至于僅剩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也可以一念天堂,始終維持住那個正念;確定自始至終不說消極,抱怨,傷感的話;這些都是沒出息的,也是毫無意義的。

在生活當中要注意三個方面:一個是運動,一個是休息,一個是心情;把握好三者之間的關系,三者之間的比例配置設定;無疑就掌握了通往幸福的鑰匙;其他一切都是神馬和浮雲。

斯賓塞:以愉快方式獲得知識

3.兒童是父母行為的映照之鏡

父母可以把孩子塑造成任何樣子,隻要有意往那個方向去培養;讓小朋友從小畫畫,塗鴉能力自然強些;打國小習跆拳道,運動能力也就相對好些;乃至于孩子性格,情緒,意志,價值觀,人生觀等等,都是可以塑造出來的。

作為父母,就應該時刻警醒自己,以身作則,生活中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看在眼裡,聽在耳裡,記在心裡,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他們,身上勢必帶着父母的影子,最終成為伴随其一生的人格。

孩子不愉快,情緒低落,反應慢,往往就反映出家庭不幸福,不美滿;經常受到父母不正确的教育,習慣大聲斥責,恐吓,辱罵,達到使得孩子乖乖聽話目的;往往在這過程當中,使得小屁孩們過于壓抑,而喪失生命的活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首先要争取做個好榜樣,其次遠離不規範的人,有多遠,離多遠。

斯賓塞:野蠻産生野蠻,仁愛産生仁愛,這就是真理;待兒童沒有同情,他們就變得沒有同情;而以友情對待他們,就是培養他們友情的手段。

一家人吃飯時,是争論還是談話,是稱贊還是訓斥,是一個很好的測量計;可以看出這個家庭,是在疏遠分離,還是越來越親近。

家庭氛圍,是非常重要的,都說家是心靈的港灣;在工作場地 ,不幸陷入惡劣環境,碰到不可理喻的鳥人,那倒還是可以忍辱負重,總有一個下班打卡回家的時間,眼不見為淨;大不了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而家就不同,陪伴你一生,無時無刻環繞在身邊,這就要求,有融洽的氛圍;有互相友善,互相尊重,互相扶持的家庭成員,這才可以稱之為心靈港灣,才可以感受到那份來自家庭的濃濃的暖意。

孩子在這種環境下,耳濡目染,自然能夠陽光而積極。

斯賓塞:以愉快方式獲得知識

4.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這樣就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的那種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地退步

學習畢竟來自于興趣,那種發自内心的最為直接的熱愛;隻是以間接目的作為動力,不得已而學之,掌握知識,考驗證書,獲得相對應的收入,這不可能産生真正的愉悅感。

試問如果知識無法變現,還有多少人會主動去學習程式設計知識,了解機器語言,難道會覺得這玩意兒真的那麼有意思嗎?

程式設計不算知識,和研究電路闆一樣一樣的,枯燥而乏味;能夠吸引自己自動自發,長久而自然地學習下去,必然來自于發自内心的喜愛,必然要求所學内容具備實際的價值。

斯賓塞:教育對性格的塑造來說,強迫訓練并不符合道德法則,同時也是一種徒勞;痛苦功課使人感到知識讨厭,而愉快功課使知識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懲罰中得到知識的人們,日後很可能不繼續鑽研;而那些以愉快方式獲得知識的人們,不隻是因為知識本身是有趣的,許多成功的體驗,促使他們進行自我教育。

學習過程必須是應該感到愉悅的,真正所熱愛的事情;對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作為父母就應該有所了解,拿根鞭子在身後催促,是完全沒有作用,甚至是适得其反的;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應該引導孩子産生對學習的興趣,沒事兒就喜歡翻翻書,把閱讀當成休閑,當成娛樂;把課堂裡學到的知識活學活用到生活當中來,這才有樂趣,這才好玩。

斯賓塞:以愉快方式獲得知識

斯賓塞終身未娶;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朋友,朋友問:你不為你的獨身主義後悔嗎?

斯賓塞愉快回答:人們應該滿意自己所做出的決定,我為自己的決定感到滿意;我常常這樣安慰我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某個地方有個女人,因為沒有做我的妻子而獲得幸福。

1836年,叔父為他找到一份鐵路土木工程師職位,斯賓塞在這份工作中感覺乏味無聊,糟糕透頂,認為上司使勞工過分勞累;在這個時刻,開始下定決心寫文章。

1853年,離職開始投入專業寫作。

1855年,《心理學原理》面世;認為思想理論應該是身體在生物學上的互補,而不是遙遙相對的部分。

1891年,成為比利時皇家科學院的院士。

1902年,被提名競逐諾貝爾文學獎。

覺得好看,白嫖作者其他文章:

唯物主義:萬物生于水,又複歸于水

辯證唯物主義:突出重點,抓住關鍵

唯心主義:數包含着萬物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