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儀與嬴驷的羁絆,遠超君臣,勝過朋友

孟子在楚國時,景春,與孟子論道: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景春話裡面提張儀不提蘇秦,百科說,可能當時蘇秦已死,小編認為,哪怕人沒了,但名聲這個東西半會也不會埋沒的,我推斷是,公孫衍雖然也被叫縱橫家,但并非出自鬼谷一脈,兩人代表着來那個流派。

張儀與嬴驷的羁絆,遠超君臣,勝過朋友

孟子說:是焉得大丈夫乎?為人師者,盡量把話得明白,表達意思,而又不會令人反感的話。你有學過禮吧,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要在旁加以訓示。大緻就是,孩子我不指望你飛黃騰達,隻希望你明白仁義禮智信。女孩子嫁人時,母親要在旁叮囑,婆家不像娘家,到了人家家裡,為人小心,做事謹慎,要懂得并遵守,三綱五常。

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是主旨,了解為指令,就等同于腐儒了。

孟子接着說:大丈夫,當以仁為本,以禮為器,以義為命。仁義禮之道,得志時,與更多人同行,不得志時,哪怕隻有自己,也要頑強地走下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這樣,才算上大丈夫!

儒家思想以仁愛為綱,其餘為輔,樹立個人,塑造家國。而縱橫家講究運籌,動員有什麼用,動手不直接見效麼?

張儀與嬴驷的羁絆,遠超君臣,勝過朋友

張儀小輩,做的或許正是他想做的事。将自身所學,用于實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張儀一邊向赢稷獻策,一面随軍征戰戎狄巴蜀,軍功戰功都有了,同時,張儀沒有變新法的計劃,那就立他為相。

《史記》中記錄,張儀給托使者帶話帶信,給楚國相邦,信上說,“當年,我不知哪裡做錯,遭你忌恨,以至于你們一家子上上下下羞辱于我,那一刻起,你已經是楚國的罪人了。留給你的時間不多了,這筆賬,我要慢慢跟你算。”

張儀與嬴驷的羁絆,遠超君臣,勝過朋友

第二年,張儀為将軍與公子赢華一起圍攻蒲陽,攻占!但秦國此時政策隻是邦交征伐,而不圖取滅國。

張儀适時地提要求,魏國元氣大傷,我願留下助魏國發展建設,如今這般,怕是秦國不取,楚國也在盤算着怎麼動手了。

張儀在,五國就不敢動。于是,張儀取代了惠子的位置,惠子也就隻好找莊子吹牛去了。張儀身佩兩國相印,四年後之後,秦惠王嬴驷罷掉了張儀的相位。

張儀與嬴驷的羁絆,遠超君臣,勝過朋友

嬴驷與張儀,伯樂與馬漸漸疏遠,大家以為嬴驷的意思是,哎,這個張儀很忙啊,幾年了,就抽不出時間回來一趟麼?兩份工資可都是頂薪呀,難道我跟他之間就隻有純粹的利益關系麼?

但是暗地裡,秦王給了張儀更多。張儀收到秦王來信,張君,你在那邊還習慣麼?少了你在我身邊說話,有時候有想法也不知道該找誰說,我想知道這些想法有理,沒理,我跟其他人說,經常聊不到點子上。不過還好,過完年,開春,我準備去看看你,找個地方,咱們偷偷地喝幾杯。

張儀看信,潸然淚下,秦王如此待我,我縱然粉身碎骨,也要報之。

張儀與嬴驷的羁絆,遠超君臣,勝過朋友

諸國聯盟正在一步步被化解,合縱的核心是抱團擰成一股繩,連橫的方略是,瓦解聯盟。待時機成熟,就要找楚國碰碰了。

張儀一統的方略是,不是滅掉六國,讓他們稱臣,一套思想治理海内,諸侯不變,尊秦為帝,六相組成各行政團監國,相當于六個省一把手,不也一樣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