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都把魏國坑慘,為何張儀可以在魏國養老,而商鞅卻被趕回秦國車裂?

前言

商鞅和張儀,一個主張變法,使秦國強兵富國,自己權傾朝野,一個破縱連橫,憑借三寸不爛之舌為秦國擴土千裡,一時風光無二。由于同在一家公司打工,兩人的經曆也有頗多相似之處。

比如為了建功立業,都曾把魏國坑得很慘,商鞅欺騙魏國公子卬,趁兩軍和談之時,俘虜公孫卬,偷襲魏軍,迫使魏惠王向秦國獻出河西之地求和,讓魏國從此由盛轉衰,商鞅也是以戰功獲封商地十五城,号稱商君。

張儀則為了破壞蘇秦的六國合縱,曾經在魏國做間諜長達四年之久,期間配合秦國威逼利誘,迫使魏國臣服秦國的同時損兵折将,喪失大量土地,讓魏國賠了夫人又折兵。

都把魏國坑慘,為何張儀可以在魏國養老,而商鞅卻被趕回秦國車裂?

商鞅

另外一方面,身為秦國功勳,兩人最終都遭到了秦國權貴的排擠嫉恨,最終都選擇出逃到了魏國,隻是這兩位都曾經深深傷害過魏國的人,在逃到魏國後的境遇卻又是大相徑庭,張儀得以在魏國安居養老,而商鞅則被驅趕回秦國車裂而死。

這兩人都把魏國坑得夠苦,為何逃到魏國後兩人所遭受待遇卻完全不同,此處頗有玩味之處,其實細想之下,魏國對兩人态度的差别主要源自在以下幾個方面.

張儀之謀不為人知,商鞅之謀人神共憤

首先張儀當初對魏國玩的是陰謀,而且自始至終都沒有被發現,張儀在魏國做相國四年,暗地裡為秦國做事,如果說戲耍楚懷王多半還是由于楚懷王足夠笨的話,那麼玩弄魏國那絕對是張儀智謀高超的展現。

都把魏國坑慘,為何張儀可以在魏國養老,而商鞅卻被趕回秦國車裂?

張儀

張儀智慧超群,演技炸裂,數年間把魏襄王和魏哀王父子耍得眼裡直冒金星,父子倆隻要不聽張儀的勸谏親近秦國,不一會秦國的大兵就過來掄幾下棒槌,完事後張儀再拿着秦國暗地裡的給的政策安撫一下,張儀大棒加玉米把兩任魏王是訓得服服帖帖的,至死都沒有發現張儀的間諜行徑。

而反觀商鞅這邊,如果大家仔細研讀史記關于商鞅伐魏的那一段記載的話,就會發現商鞅的伎倆是完全上不了台面的,完全是赤裸裸的陽謀,騙魏國公子卬假和談,趁雙方和談之時,扣押對方主帥,襲擊魏國駐軍,商鞅此舉顯然是非常缺德的,完全突破了戰争行為的底線,因為哪怕是二戰中的日軍,也沒有通過“假和談”這種方式來進行軍事行動的,是以商鞅勝之不武,也不得人心,就此成為了魏國的全民公敵,為日後的悲劇埋下了種子。

商鞅伐魏是災難性的,張儀謀魏則有張有弛

至于魏國對兩人态度不一的第二個原因則是兩人對魏國造成的傷害不同,商鞅用假和談打敗魏國後,魏國除了損兵折将之外,被迫獻出了自己的戰略要地河西地區,自此秦魏形勢相異,魏國由此一蹶不振,可以說商鞅伐魏給魏國帶來的傷害是災難性的。

都把魏國坑慘,為何張儀可以在魏國養老,而商鞅卻被趕回秦國車裂?

魏惠王

而張儀相魏則主要是為了破壞東方六國的合縱,争取魏國親附秦國,換言之,隻要魏國不參與合縱,在聯合國大會上願意做秦國的小弟跟着秦國投票,秦國有時甚至還會罩着魏國,雖然中間也讓魏國挨了幾次打,折損了些兵馬城池,但由于張儀演得好,在魏國看來沒有張儀可能會被秦國打得更慘,心裡邊在某種程度上甚至還是感激張儀的。

寄人籬下也要講究智慧

除此之外,最後一個原因則是兩人逃亡魏國時,兩人的身份不同決定了在魏國境遇的差别,張儀最後逃亡魏國時,雖然式為避禍逃亡,但明面上還是秦武王派往魏國的使者,是帶着公務車的,是以魏國自然不敢怠慢了,而且張儀在去魏國之前就已經設計好怎麼套住魏國了,因為當時的齊王讨厭張儀,張儀到魏國,齊國就肯定會攻打魏國,魏國為了解齊國之危也不得不求助張儀。張儀是一舉兩得,既離開了秦國,又讓魏國離不開自己。

商鞅後來則是作為逃犯身份到達魏國的,本身失去了秦國的依靠,加上之前伐魏在魏國積累的仇恨,魏國不但不讓商鞅停留,而且還照會其他國家不得接納商鞅,逼得商鞅又逃回了秦國,最後在自己封地被秦惠王給團滅了。

都把魏國坑慘,為何張儀可以在魏國養老,而商鞅卻被趕回秦國車裂?

商鞅最終無處安身

筆者總結

曆史的細微之處就是這麼奇妙的,商鞅和張儀都是大家熟知的曆史人物,如果不去橫向比較的話,或許大家的印象也就是個厲害角色,但如果把兩人最後逃奔魏國後的境遇比較分析一下,就會發現裡面也是蘊含着很多的智慧經驗的。

張儀顯然比商鞅智慧得多,耍得陰謀詭計,也能夠提前預見危機,未雨綢缪做好謀劃。而商鞅則雖然有政治遠見和改革手腕,但為人刻薄,做事不擇手段,不留後路,得意自滿而積怨上下,最後落得無處安身,可悲可歎之餘也足以為後人警戒!

參考資料:

史記《商君列傳第八》 《張儀列傳第十》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大家好,我是四眼侃曆史,堅持優質原創,有緣就關注,品讀經典,一起學習,精彩不錯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