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花錢養20多個兒子,卻不讓1個姓“朱”,270年後發現真高明

據《廿二史劄記》記載:“蓋群雄角立時,部下多易于去就,惟撫之為家人父子,則有名分以相維,恩誼以相浃,久之亦遂成骨肉之親,以之守邊禦敵,較諸将帥尤可信也。”

從清代學者趙翼的觀點來看:用家人親屬的感情來聯絡人,用父子的名分來限制人,能夠起到增加政治勢力的作用。

朱元璋花錢養20多個兒子,卻不讓1個姓“朱”,270年後發現真高明

朱元璋:養子越多越好

大陸古代時,武将們曆來有收養義子或稱養子為己所用的習慣,這種風氣在元末明初時更是形成了一個風潮。

在元朝時,無論是元軍的将領,還是義軍的統帥,大多都喜歡收養義子。正是這些義子在戰争中,為養父或是其一方做出了許多的貢獻。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喜好收養義子,他有養子20多人,如沐英、何文輝、朱文正、李文忠、徐司馬、平安、朱文剛、朱文遜、朱文進等人。

朱元璋的衆多義子亦是為其在創立大明帝國的事業中,發揮了極為巨大的作用。

朱元璋的第一個養子,也是“長子”,沐英便是他在濠州時收留的。當時的沐英不過是一個八歲的孩子,他父親早亡,而紅巾軍起義爆發,戰火連綿之下,他的母親在逃難的途中病逝。

他失去了唯一的親人。他獨自一人流浪在濠州城中,不免是孤獨凄慘,當時朱元璋動了恻隐之心,便将其養在了身邊。

也就是從收留沐英開始,朱元璋便一口氣地收了二十多名養子。一方面,他給這些年幼無依的養子們豐厚的衣食,一方面又教他們讀書寫字以及舞刀弄槍。還讓他們跟着自己姓,等到可以作戰的年紀就交給了他們兵權,可以說是将他們看作自己的親兒子。

朱元璋花錢養20多個兒子,卻不讓1個姓“朱”,270年後發現真高明

是以,這些養子為了報恩,在沙場上皆是奮勇殺敵,建立諸多戰功。朱元璋通過了這種父與子的親情,成功地培養二十多名心腹,來替他節制諸将,互相之間又彼此監督。

“功成身退”的衆養子

衆位養子中又以長子朱英尤為突出,他從小就被朱元璋培養,武藝超群,謀略過人。

在朱元璋南下定遠時,朱英便已經請求跟随,在朱元璋攻打集慶,朱英迎來了第一次上戰場的機會。到了18歲時,朱英就已經立下了不少戰功,被提拔為軍中的指揮使,可以獨當一面了。

在朱元璋攻打上饒時,上饒叛軍還以為朱英就是朱元璋的親兒子,打算用他來做人質。卻不想讓神出鬼沒的朱英,連戰連捷。這一點很是讓朱元璋欣慰。

然而在公元1367年,也就是朱元璋準備稱帝的前夕,朱元璋卻讓他的養子們都恢複自己原來的姓氏,其中也包括了朱英。

據《皇明世說新語》記載:朱元璋召來了朱英,問道“朱英,你到底是誰的孩子?”朱英答道:“吳王和王妃養育我長大,我就是你們的孩子。”

吳王和王妃指的就是朱元璋和馬皇後。于是,朱元璋就扶着朱英的頭說道:“現在你已經功成名就了,你該恢複自己原來的姓氏了,從今日起,你改回沐姓吧!”

朱元璋花錢養20多個兒子,卻不讓1個姓“朱”,270年後發現真高明

沐英:養育之恩當竭力相報

“沐英”一名,實則也蘊含了“永沐養育之恩”的含義,既是告誡,又是提醒。

年幼舉目無親的朱英能夠勾起朱元璋的恻隐之心,而他的天資聰穎、文武雙全,更是為大明王朝的建立貢獻了不少的戰功。

朱元璋此舉既是為了讓他讓出長子的頭銜、絕掉其不曾起的心思,也是為了讓其“始命複姓。移鎮建甯,節制邵武、延平、汀州三衛。”從此,成為朱元璋護衛邊境的選擇。

在洪武年間,沐英征戰四方多年,先是同鄧愈收複吐蕃,後又幾次北伐。

洪武十四年時,沐英随傅友德和藍玉攻打雲南,一舉攻破了昆明城,并将雲南的僅剩元朝勢力徹底清空了。

洪武十五年,當時還在雲南滇池的沐英,在聽聞養母馬皇後去世後,他大病了一場。

第二年,朱元璋又命沐英鎮守雲南。在沐英死之後,沐家的子孫依舊對朱氏忠貞不移。

朱元璋花錢養20多個兒子,卻不讓1個姓“朱”,270年後發現真高明

從此,雲南沐府成為了此後明朝200多年來西南地區最堅實的屏障。

小結

朱元璋收養了20多個養子,讓其為自己沖鋒陷陣,建功立業,最終用讓養子們複姓,此手段不可謂是不高明。

從沐英一族為大明王朝守衛270年的結果來看,朱元璋讓其改回沐姓,确确實實是明智之舉。

參考資料:《廿二史劄記》、《皇明世說新語》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