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儀兩為秦相,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為何落得出逃秦國的下場?

張儀兩為秦相,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為何落得出逃秦國的下場?

春秋時期,列國之間的戰争是争霸戰争,各諸侯國之間不以滅國為目的,戰争的目的是為了得到認同,這叫做“義戰”。而到了戰國時期,列國都以吞并他國疆土,消滅有生力量為己任,自然也更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實力大增,但仍然為列國看不起,但秦國對人才的需要更為迫切。

戰國是一個群雄并起的時代,社會階層流動性強,諸多有才之士依靠才學奔赴他國謀取功名,張儀就是其中的一個。張儀所學既不是兵家、法家,也非儒家、墨家,而是不為人所知的縱橫之術,縱橫之術是什麼?說白了就是外交術,縱就是聯合一幫弱者打強者,橫就是強者聯合弱者打弱者。縱橫之術小可以影響如今企業之間的競争,大可以影響國家之間的命運,但是究其本質來說,縱橫家無非就是借力打力,關鍵在于要有借力點。

張儀兩為秦相,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為何落得出逃秦國的下場?

隻會縱橫之術的縱橫家不是好縱橫家。張儀生于貴族之家卻家道中落,無奈之下潛心求學希望能夠出人頭地,他學成縱橫之術後下山來到楚國國相門下求取功名。楚國國相為人慷慨,有一次舉行宴會和門客一起飲酒,酒正興起時拿出絕世好玉讓大家一同欣賞,誰料有人膽大無比不經意間盜走了寶玉。國相十分生氣,這換誰都生氣,好心好意招待大家竟然還有手腳如此不幹淨的人,于是衆人一番胡亂推理,把目光落到了伶牙俐齒的張儀身上。

張儀其實沒有偷玉,他雖然囊中羞澀,但是好歹也是個有骨氣的人,不會幹這種下作的事。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張儀滿腹才學又喜歡自誇,引得衆人心生妒忌,大家自然都會懷疑喜歡當出頭鳥的張儀。他有嘴也說不清,被國相抓入大牢,打了好幾百下還是不承認自己偷玉,眼見快撐不住了國相便把他放了。這個看似意外的巧合教會了張儀一個道理,做人不應該出頭,更重要的是,他意識到了做人光有才華遠遠不夠,在社會上生存還要會厚黑,這也是現在每個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必須要學會的。

張儀兩為秦相,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為何落得出逃秦國的下場?

彼時的楚國,看似強大,實際上是一盤散沙,吳起變法并沒有将楚國從舊貴族的統治中解放出來,新興地主階層在這片土地上還沒有生根發芽。張儀在時,楚國的門第之見已然很深,并不具備一統六國的實力與膽魄。

重新定義秦國"崛起之路"。張儀在楚國被人誤解後挨打,養好傷收拾收拾行囊和妻子踏上了入秦之路,他明白秦王志在天下,絕不會對官位和财富吝啬,在秦國自己才會有施展的餘地。張儀在秦國面見了秦惠文王,惠文王問先生為何而來,張儀答為利而來,惠文王再問先生能給秦王何利?張儀再答能給大王秦國崛起之利。彼時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大增,與魏國争奪河西之地雖然占了上風,但與魏國的戰争陷入膠着,引起了東方列國的注意,秦國威脅論大行其道。如果秦國不能解決這種被動的外交局面,那麼秦國崛起之路隻能被六國鎖死在函谷關。

張儀兩為秦相,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為何落得出逃秦國的下場?

在當時的态勢下,秦國的選擇将會決定接下來的六國關系。魏國與秦國怨恨甚深,雙方戰争持續百年之久,對于土地的争奪也是趨于白熱化。南韓雖然弱小,但是鐵器發達,并且有着天下咽喉。楚國雖然羸弱,但是雄心不小,如果外交措施不當,很有可能招緻魏、韓、楚的聯合反撲,其餘五國再煽風點火,秦國會陷入圍攻之中,不僅難以攻城略地,甚至說存活下去都是問題。

張儀給秦國的現狀開出了良藥,核心便在"連橫"二字,用利益打動諸侯國讓他們和秦國結盟,借助他們的力量吞并小國,遠交近攻,最後秦國一統。秦惠文王接受了張儀的謀劃,任命他為客卿,由此開始了張儀憑借三寸之舌的建功之路。

張儀兩為秦相,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為何落得出逃秦國的下場?

張儀東行之旅,首先來到了魏國,作為秦國的宿敵,收複魏國對于秦國的未來至關重要。張儀首先對魏惠王說明得罪秦國的利害關系,魏惠王很是認同,接着提出拿秦國攻打下的魏國重鎮蒲陽和魏國交換秦國河西少梁,魏惠王雖然不忍心但因為蒲陽十分重要同意了。張儀不費一兵一卒得到魏國河西百裡之地,受到了秦王的極大禮遇,随後被封為秦國國相。

做人最重要的是"厚臉皮"。張儀成為秦國的國相後,魏國跟在了秦國的後面當小弟,但是強大的楚國和齊國結盟,導緻秦國不敢攻打齊國。為了勸說楚國退出齊楚合縱聯盟,張儀親自來到了楚國面見楚王,三言兩語之間便用秦國六百裡土地打動了楚王,楚王答應和秦國結盟。張儀其實壓根沒想給楚國六百裡土地,回到國内後便稱病不去上朝。

張儀兩為秦相,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為何落得出逃秦國的下場?

楚王以為和齊國斷交不夠徹底沒讓張儀滿意,便派人到齊國邊境大罵齊王,齊王憤慨不已,和楚國徹底斷交。等到齊楚斷交後楚國向張儀讨要六百裡土地時,張儀露出本色,說楚國可能是聽錯了,我要給你們的是六裡地,真乃厚黑第一人。在戰國戰火紛飛的大背景下,張儀對于秦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對列國的合縱戰略,張儀利用各國的利益訴求,以連橫破合縱,使得列國聯手對付秦國的幻想破滅。五國伐秦,至函谷關而不能入,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張儀兩為秦相,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為何落得出逃秦國的下場?

秦相張儀遊走于列國之間,憑借三寸之舌攪動天下,在秦國則秦重,離秦則秦外交疲弱,憑借個人能力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是我認為,張儀其實并無領兵打仗之能,也不能富國強兵,真正成就他功業的不僅僅是他的縱橫術,而是他背後強大的秦國。張儀的成功其實說明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個人的才能并不能成就自己,關鍵在于一個好的平台,好風憑借力,才能送你上青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