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楚国时,景春,与孟子论道: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话里面提张仪不提苏秦,百科说,可能当时苏秦已死,小编认为,哪怕人没了,但名声这个东西半会也不会埋没的,我推断是,公孙衍虽然也被叫纵横家,但并非出自鬼谷一脉,两人代表着来那个流派。

孟子说:是焉得大丈夫乎?为人师者,尽量把话得明白,表达意思,而又不会令人反感的话。你有学过礼吧,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要在旁加以训示。大致就是,孩子我不指望你飞黄腾达,只希望你明白仁义礼智信。女孩子嫁人时,母亲要在旁叮嘱,婆家不像娘家,到了人家家里,为人小心,做事谨慎,要懂得并遵守,三纲五常。
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主旨,理解为命令,就等同于腐儒了。
孟子接着说:大丈夫,当以仁为本,以礼为器,以义为命。仁义礼之道,得志时,与更多人同行,不得志时,哪怕只有自己,也要顽强地走下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样,才算上大丈夫!
儒家思想以仁爱为纲,其余为辅,树立个人,塑造家国。而纵横家讲究运筹,动员有什么用,动手不直接见效么?
张仪小辈,做的或许正是他想做的事。将自身所学,用于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张仪一边向赢稷献策,一面随军征战戎狄巴蜀,军功战功都有了,同时,张仪没有变新法的计划,那就立他为相。
《史记》中记录,张仪给托使者带话带信,给楚国相邦,信上说,“当年,我不知哪里做错,遭你忌恨,以至于你们一家子上上下下羞辱于我,那一刻起,你已经是楚国的罪人了。留给你的时间不多了,这笔账,我要慢慢跟你算。”
第二年,张仪为将军与公子赢华一起围攻蒲阳,攻占!但秦国此时策略只是邦交征伐,而不图取灭国。
张仪适时地提要求,魏国元气大伤,我愿留下助魏国发展建设,如今这般,怕是秦国不取,楚国也在盘算着怎么动手了。
张仪在,五国就不敢动。于是,张仪取代了惠子的位置,惠子也就只好找庄子吹牛去了。张仪身佩两国相印,四年后之后,秦惠王嬴驷罢掉了张仪的相位。
嬴驷与张仪,伯乐与马渐渐疏远,大家以为嬴驷的意思是,哎,这个张仪很忙啊,几年了,就抽不出时间回来一趟么?两份工资可都是顶薪呀,难道我跟他之间就只有纯粹的利益关系么?
但是暗地里,秦王给了张仪更多。张仪收到秦王来信,张君,你在那边还习惯么?少了你在我身边说话,有时候有想法也不知道该找谁说,我想知道这些想法有理,没理,我跟其他人说,经常聊不到点子上。不过还好,过完年,开春,我准备去看看你,找个地方,咱们偷偷地喝几杯。
张仪看信,潸然泪下,秦王如此待我,我纵然粉身碎骨,也要报之。
诸国联盟正在一步步被化解,合纵的核心是抱团拧成一股绳,连横的方略是,瓦解联盟。待时机成熟,就要找楚国碰碰了。
张仪一统的方略是,不是灭掉六国,让他们称臣,一套思想治理海内,诸侯不变,尊秦为帝,六相组成各行政团监国,相当于六个省一把手,不也一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