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治通鑒》記載:
1、" 中平六年己巳,公元一八九年
……卓以為然,乃即拜紹勃海太守,封邟鄉侯。又以袁術為後将軍,曹操為骁騎校尉。術畏卓,出奔南陽。操變易姓名,間行東歸,過中牟……"
2、 " 初平元年庚午,公元一九零年
春,正月,關東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紹自号車騎将軍,諸将皆闆授官号。紹與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州牧韓馥留鄴,給其軍糧,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邈弟廣陵太守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俱屯酸棗,後将軍袁術屯魯陽……
……堅前至南陽,衆已數萬人。南陽太守張咨不肯給軍糧,堅誘而斬之;郡中震栗,無求不獲。前到魯陽,與袁術合兵。術由是得據南陽……"
依據以上史料辨析:
司馬光及其《資治通鑒》認同"南陽郡治宛縣"或"南陽郡城宛城",其名曰南陽:
孫堅——"前至南陽",誘殺張咨。
孫堅——"前到魯陽",與袁術合兵。
袁術——術畏董卓——袁術屯魯陽。
袁術——會孫堅殺張咨——術出奔南陽。
袁術——袁術出奔南陽——術得據其郡。
從孫堅和袁術的行為及地理坐标記載上辨析:南陽所指南陽郡城宛城或南陽郡治宛縣,其名曰南陽。故魯陽作為縣治,與南陽(南陽郡治宛縣)并列。
因為郡縣同治、同名,上面記載下的南陽,不是所轄37縣的東漢南陽郡,而是南陽郡治宛縣或南陽郡城宛城,其名亦曰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