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信仰的力量:《牛虻》帶給我的青春印記

作者:新閱讀之全民閱讀

《牛虻》這本小說是我在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知道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說“讀《牛虻》時,感覺不到傷口疼痛”這句話引起了我的興趣,我就四處打聽這本書,想借來看看,但我的國文老師卻說那本書裡面有談情說愛和宗教的東西,是資産階級那一套,被禁了,這反倒激發了我的好奇心,更迫切地想找到這本書。

我第一次讀到《牛虻》是1974年初,那時我剛高中畢業,有一天去一個特别要好的同學家,他正偷偷地看這本書,看得很入迷,連我走到身邊他都沒注意。我搶過來一看,是一本用白紙包得很精細的書,翻開裡面的扉頁正是《牛虻》,便吓唬他:“你好大的膽子,敢看毒草。”他敢緊“噓”了一聲,讓我小聲點,然後說:“真好看,我都舍不得放了!”我死纏爛打硬要他把書借給我,甚至威吓他,不借我就“告發他”,他隻好答應看完就借給我,隻給我一天期限,因為他也要履行三天還書的承諾。

信仰的力量:《牛虻》帶給我的青春印記

那時廣播裡講的、大街上寫的都是:“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在那裡可以大有作為”“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裡吃閑飯”等。街道已開過幾次畢業生動員會,要我們上山下鄉并聯系把我們安插到哪裡。可是下放到農村的“老三屆”傳回來的消息是,鄉下并不是“大有作為”,很多地方缺衣少食,農活很重,搞得不好,連吃飽肚子都成問題。當時提出的是“紮根農村幹一輩子革命”,意味着下到農村就回不來了。不想去,又不能不去,那一段時間我憂心忡忡:前途漫漫,路在何方?

信仰的力量:《牛虻》帶給我的青春印記

能讀到《牛虻》這本書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它就像一柱陽光透過霧霾照在我身上,照進了我的心靈,使我精神為之一振,感到通體透明。當時我高中畢業,被劃入“知識青年”之列,但在我上學期間文化大革命已經開展了八個年頭,其間有幾次“複課鬧革命”,上課不能保持正常,除了識幾個字,哪有多少知識?是以當我拿到《牛虻》這本書并花一天多時間囫囵吞棗、走馬觀花地浏覽了一遍時,我對其中很多知識卻不了解,特别是對宗教之類的名詞,什麼基督徒、贊美詩之類聞所未聞,書中很多人物、情節、故事都沒什麼印象。但是書中主角亞瑟的形象深入我心,讓我激動、讓我感動。

十九歲的亞瑟比我略大一點,在這個年齡段的青年人,特别好奇、敏感,充滿正義、眼裡容不得沙子,耽于幻想,憧憬未來;作為一個善良、純潔的陽光少年,他尊敬神父,熱愛女友,相信朋友,受革命黨人影響,準備“獻身意大利,驅逐奧地利人”,他選擇了把“我們對人民的責任,還有對自己的責任”作為信仰,一切都是那麼坦然、自信、美好。但是,新來的神父是個僞善的間諜,亞瑟在忏悔時被這個神父出賣而被捕,出獄後先是被自己摯愛的女友打了一耳光,回家後又被告知自己是私生子,而欺騙他的正是被自己尊敬、信任的教父蒙泰尼裡,這一系列的打擊,使他精神幾近崩潰,由此他制造了一個自殺的假象,離家出走了。在外十三年的飄泊、流浪生涯,遭受了難以想象的非人待遇和磨難,使一個有着女人般美麗的相貌、一個文弱書生的他成長、蛻變為一個勇士,一條硬漢,一個敢于與惡勢力和教會鬥争的戰士,一隻戰鬥的“牛虻”。

閱讀時我對亞瑟的所思所想有深切的同感,對他的所作所為特别了解并贊賞,對他後來報複蒙泰尼裡的言行感到特别解恨,這可能是因為我也處于青春期、叛逆期,對從來不談愛情的“八個樣闆戲”和一些“高、大、全”式的文學作品看得多了,突然看到一本描寫愛恨情仇的“禁書”,感到很刺激,牛虻的言行讓我熱血沸騰、讓我崇拜,成為我心目中的英雄,他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勇于承擔,敢于反抗的精神深入我的骨髓,使我認識到:一個人要想成長成熟,就必須經過煉獄般的磨難,不如此就不可能成長為一個真正的“英雄”。亞瑟對神父的表态“我一定要走自己的路,追随我所見到的光明”這句話植入我心,成為革命英雄主義的誓詞,伴我成長。

當年(1974年)四月,我們在載歌載舞中被送到農村,這是當時絕大多數青年人的必由之路。農村的生活和勞作對每一個在城裡成長起來的青年來說都是個巨大的考驗。但牛虻那勇敢的精神和堅定的意志力給了我無窮的動力,我抱着“追随光明,走自己的路”這種心态,主動磨煉自己、錘打心性,由被動吃苦到主動挑戰痛苦、迎戰困難。心理上的變化,使得那些勞累變得輕松多了。至今都讓我難忘的是,每當我遇到困難和問題時,牛虻似乎就站在我身邊,擰着眉看着我,這時我的心底就升騰起一股力量:與他比,這一點小困難算得了什麼?沒有苦難的折磨,誰能成長為一個革命英雄?要想成長成熟,就要敢于面對困難、戰勝困難,敢與惡魔鬥三分。于是信心陡然升起,那些艱難險阻都悄然退卻了一般,我甚至從中找到了勝利的樂趣。

我記得在山上采石,是又苦又累又危險的勞動,我把自己想象成亞瑟置身的鐵礦正在遭受磨難,當我揮動那十磅的大鐵錘一錘錘砸向鐵釺時,别人口中喊的是号子,我在心裡喊的是“戰鬥”,一遍遍的“戰鬥”,每喊一聲,力量就增加一分,我想我最終要成為“亞瑟——一隻戰鬥的牛虻”,“一隻快樂的飛虻”。當心态變了,用樂觀心态對待艱苦時,可以苦中作樂;身體受到磨煉,心靈快樂,困難也不足懼了。正因為如此,在農忙之餘,我堅持學習、讀書、看報,磨煉自己的同時也充實、提高自己,後來趕上聯考,很幸運我們乘上了時代的列車。

信仰的力量:《牛虻》帶給我的青春印記

今天回頭看,農村雖苦,但并不像亞瑟身處的環境那樣惡劣,我們也沒有受到那麼多的磨難,是以沒有成長為英雄、蛻變為“牛虻”。但作為青年人,有一個形象作為自己的楷模,有一種精神在支撐着自己,這可以使自己有一個參照系,在最糟糕的年代、最黑暗的歲月也不感到絕望,因為你可以想象:我還沒受到那麼大的苦,沒經過那麼艱辛的考驗,沒有那麼困難,即使真有那麼苦、那麼難,别人能忍受,我又何嘗不能?人未必都能成為英雄,但一定要能接受考驗,戰勝困難,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亞瑟選擇了“我們對人民的責任,還有對自己的責任”作為一種信仰,是以他的死,注定是永垂不朽,讓人敬重的。

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生隻有在青少年時代就把信仰之光注入心靈,才能為追求信仰而艱苦奮鬥、百折不撓,而讓青春更加璀璨。

《牛虻》這本書給了我别樣的青春。回顧往事,我深深地認識到:在人生的關鍵時刻,讀一本有價值的書對人的影響真的很大。

文/黃書元 (作者系人民出版社原社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