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彼得·辛格:當代牛虻哲學家

如果你願意救面前溺水的孩子,為什麼不關心非洲挨餓的兒童?在彼得·辛格看來,這兩者并沒有什麼不同。如何與世界另一端的陌生人相處,是聯系日益緊密的全球化時代共同面臨的倫理困境。

澳洲哲學家彼得·辛格以主張動物解放論而成名,同樣也是最受争議的哲學家之一。他提出的激進觀點時常遭緻批評和攻擊,這也讓他成為了當代牛虻哲學家。除了動物解放以外,彼得·辛格還說過哪些聽起來匪夷所思的觀點?為什麼說“吃素食”和“援助海外貧民”有着内在邏輯的一緻性呢?

下文經過授權節選自《哲學小史:西方哲學四十講》。作者奈傑爾·沃伯頓是英國開放大學哲學教授,尤其擅長用淺白的語言說清艱澀的哲學概念。在下文中,奈傑爾·沃伯頓生動地講解了彼得·辛格的主要觀點和内在的哲學精神。

原作者|奈傑爾·沃伯頓

摘編|李永博

彼得·辛格:當代牛虻哲學家

《哲學小史:西方哲學四十講》,奈傑爾·沃伯頓著, 呂品 / 朱珠譯,理想國|北京日報出版社2021年6月。

如果你願意救面前溺水的孩子,

為什麼不關心非洲挨餓的兒童?

你在一個花園裡,知道花園裡有一個池塘。這時你聽到水花四濺的聲音,還有人大喊大叫。你意識到一個小孩子掉進了水裡,可能會溺水。你會怎麼辦?繼續走你的路嗎?顯然,即使答應了去見朋友,而停下來救人會讓你遲到,你也肯定會把孩子的生命看得比準時更重要。這個池塘很淺,但很泥濘。如果去救孩子,一定會把腳上這雙你最好的鞋子弄壞,但如果你以此為借口袖手旁觀,肯定沒有人能了解這樣的理由。這是一個關于做人意味着什麼和珍視生命的問題。一個孩子的生命比任何一雙鞋子都要珍貴得多,不管那雙鞋子有多昂貴。不這麼想的人,都是可怕的人。你會跳進水裡救人,不是嗎?你當然會。同樣的,你可能也足夠富足,有财力讓一名非洲兒童免于餓死,或是讓他避免因患上本可治愈的熱帶疾病而夭折的命運,做這件事你需要花的錢可能并不會比那雙鞋子的價格高多少。

彼得·辛格:當代牛虻哲學家

那麼,為什麼你沒有出錢幫助非洲孩子呢—假設你目前還沒有的話?找對了慈善機構,捐出一點錢,你就可以挽救至少一條生命。現在有許多兒童疾病很容易預防,隻要用相對不多的錢來接種疫苗和購買藥物就可以。但是,為什麼你對有生命危險的非洲兒童和眼前即将溺死的孩子,有着不一樣的感覺?如果你對兩者的感覺是相同的,那你還真是不同尋常。我們大多數人對兩者的态度都是不同的,盡管我們會為對此感到尴尬。

澳洲哲學家彼得·辛格(生于1946年)認為,在你面前溺水的孩子和在非洲挨餓的兒童之間沒有太大的不同。我們應該對全世界範圍内需要别人施以援手的人表現出更多的關心。如果我們不做點什麼,那些本可以活下來的孩子肯定會夭折。這不是猜測,這是我們知道的事實: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兒童死于與貧窮相關的原因,如饑餓,而在發達國家,我們卻常常扔掉冰箱裡放壞的食物,僅僅因為忘記了及時吃掉。在世界上的貧困地區,有些人甚至喝不上清潔的水。是以,我們應該舍棄一兩個我們并不真正需要的奢侈品,去幫助那些生來一無所有的人。以這種哲學指導生活确實很難,但這并不意味辛格的理念是錯誤的。

你也許會說,如果我不捐錢給慈善機構,其他人可能會捐。問題在于,我們都可能成為旁觀者,每個人都認為該做的事情有别人去做。全世界有很多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每天食不果腹,如果僅有少部分人采取行動,根本無法滿足這些窮人的需求。當一個孩子在你面前溺水的時候,你很容易看到是否有其他人會伸出援手,而對于那些在遙遠國度遭受苦難的人,我們很難去了解自己的行動會如何改善他們的生活。但這并不意味着什麼都不做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與此相關的一個議題是,人們擔心,向海外提供援助會使那裡的窮人依賴富人,而不自己動手去種植糧食、修建水井、建造居屋,由此造成的後果,随着時間的推移,可能比根本不給予援助更糟糕。我們知道,确實在某些情況下,一個國家可能變得依賴外國援助。然而,這并不意味着我們應該停止向慈善機構捐款、拒絕伸出援手,我們應該做的,是仔細考慮這些慈善機構提供的援助方式。例如,為窮人提供一些基本的醫療條件,就可以讓他們更有機會自力更生,擺脫外來援助。有些慈善機構非常善于教育訓練當地人實作自助,建造水井提供清潔飲用水或開展健康衛生教育。辛格的觀點不是說我們可以捐錢了事,而是說應該把錢捐給那些最有可能讓世界上生活條件最差的人受益的慈善機構,幫助這些人獨立生活。他希望表達的意思非常明确:你極有可能對他人的生活産生有意義的影響,而且你應該這麼做。

彼得·辛格:當代牛虻哲學家

彼得·辛格(peter albert david singer,1946年7月6日-),澳洲哲學家、動物解放主義人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澳洲墨爾本大學應用哲學與公共倫理中心(en:centre for applied philosophy and public ethics )榮譽教授。他專事于應用倫理學的研究,從世俗的較偏好效用主義的觀點來思考倫理問題。現任教于澳洲莫納虛大學哲學系。

辛格是在世的最著名的哲學家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對幾種廣為接受的觀點提出了挑戰,而且他自己的一些觀點也極具争議性。許多人相信,人類的生命是絕對神聖的,殺人永遠是錯誤的。辛格卻不這麼看,他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安樂死可能成為适當的選擇。例如,某人長期處于植物人狀态,已無法逆轉,也就是說,隻是作為一個沒有意識的肉體生存着,而且沒有任何康複的機會,對未來沒有任何希望。他認為,讓這些人活在這種狀态下沒有意義,因為他們沒有能力獲得快樂,也沒有能力對自己如何生存做出選擇。他們沒有繼續活下去的強烈願望,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産生願望的能力。

正是因為持有這種觀點,一些人對他非常讨厭,甚至稱他為納粹分子,盡管知道他的父母是逃離納粹統治的維也納猶太人,原因隻是辛格為在上述特殊情況下實施安樂死進行了辯護。辱罵辛格的人說,納粹殺害成千上萬患病和身體或精神殘疾的人,用的借口就是這些人不值得繼續活下去。然而,将納粹的殺人計劃稱為安樂死是不對的,因為納粹實行的屠殺,并不是為了防止不必要的痛苦,而是為了擺脫那些被納粹蔑稱為“無用的嘴巴”的人。在納粹看來,這些人不能勞動,而且會污染雅利安人種,納粹的行徑根本毫無憐憫之意。與此相反,辛格關心的是特殊情況下的生活品質。他肯定不會支援納粹的屠殺政策,盡管他的一些反對者故意誇張,使這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聽起來非常相似。

動物解放論:

物種歧視比種族歧視更受忽視

辛格最初成名是因為他關于如何對待動物的理論,他這方面的著作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尤其是1975年出版的《動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在19世紀早期,邊沁主張有必要認真對待動物的苦難,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當辛格的寫作開始涉及這個主題時,仍然很少有哲學家以同樣态度看待這個問題。跟邊沁和穆勒一樣,辛格也是一個結果主義者(consequentialist),這意味着他相信最好的行動就是産生最好結果的行動,而為了得到最好的結果,我們需要考慮什麼是最符合所有相關方利益的行動,包括動物的利益。跟邊沁一樣,辛格認為,在涉及動物的利益時,最關鍵的是它們感覺疼痛的能力。作為人類,我們有時感受的痛苦比動物在類似情況下更大,因為我們有能力推理,并且能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這一點也需要加以考慮。

彼得·辛格:當代牛虻哲學家

《動物解放》,彼得·辛格著,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8月。

辛格稱那些不重視動物利益的人為物種主義者(speciesist)。物種歧視和種族歧視、性别歧視有相似之處。種族主義者會差別對待自己種族的成員,給予他們特殊待遇,而不給其他種族成員應得的東西。例如,一個白人種族主義者可能會把工作機會給另一個白人,即使一個更有資格的黑人也申請了這份工作。這顯然不公平,也是錯誤的。物種主義跟種族主義非常類似,其根源在于隻從自己物種的視角看問題,或者嚴重偏袒自己的物種。當決定需要做什麼的時候,許多人隻把人納入考慮範圍之内,而忽視動物。這麼做是錯誤的,因為動物也會感受到痛苦,它們的苦難也應該被納入給予同等的尊重并不意味着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對待每一種動物,包括人類,這麼做根本行不通。如果你揮手拍打一匹馬的臀部,可能不會給這匹馬造成太大的痛苦,因為馬的皮很厚。但是,如果你對一名嬰兒做同樣的事情,就會帶來劇烈的疼痛。但是,如果打馬所造成的疼痛程度跟打嬰兒一樣,那麼這種行為就跟打嬰兒一樣,在道德上是錯誤的。當然,這兩件事情你都不應該做。

辛格認為,我們都應該成為素食主義者,因為不吃動物也能過得很好。大多數以飼養和屠宰動物為手段生産食物的過程都會對動物造成痛苦,有些畜牧業的操作非常殘忍,會讓動物感到劇烈的痛苦。例如,一些工廠化養殖的雞生活在狹小的籠子裡,一些集中飼養的豬被關在小到無法轉身的豬欄裡,牛被屠宰的過程對它們來說往往極其痛苦。辛格認為,繼續這種畜牧方式在道義上是錯誤的,即使可以采用更人道的辦法,通過畜牧方式生産肉食也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我們不吃肉也很容易活下去。為了宣揚這個觀點,他甚至在一本書中加入了扁豆湯食譜,鼓勵讀者尋找肉的替代品。

農場動物并不是唯一遭受人類蹂躏的動物。科學家利用動物進行研究,老鼠和豚鼠、貓、狗、猴子,甚至是黑猩猩都可能成為實驗動物,其中許多因為被下藥或被電擊而遭受痛苦和折磨。辛格提出了一種方法來測試某項研究在道德上是否可以接受:我們會在一個大腦受損的人身上進行同樣的實驗嗎?如果回答是不,那麼在具有類似心理意識水準的動物身上進行同樣的實驗是不對的。這是一個很難通過的測試,沒有多少實驗能讓人回答“會”。是以,辛格強烈反對在研究中使用動物。

辛格對道德問題的探讨,是基于一緻性的理念,即以相似的方式處理相似的情況。如果說傷害人類不對,是因為會引起痛苦,那麼我們的行為是不是會引起其他動物的痛苦,也應該納入考慮之中。假設在某個情形中,傷害一隻動物帶來的痛苦比傷害一個人帶來的痛苦更大,而你不得不選擇其一,那麼更好的做法是傷害這個人。

就像許多年前的蘇格拉底一樣,辛格公開發表言論、探讨應該如何生活時,是冒着一定個人風險的。有人針對他的一些講座舉行抗議,他還收到過死亡威脅。但是,他所代表的是哲學中最好的傳統:不斷挑戰人們普遍持有的看法,他自己的生活方式符合他倡導的哲學理念,他随時準備挑戰身邊人的不同觀念,積極參與公共讨論。

最重要的是,辛格以經過充分研究的事實為依據,提出合理的論據來支援自己的結論。你即使不同意他的結論,也能看出來他是個真誠的哲學家。畢竟,哲學是在辯論中發展起來的,依靠人們以互相對立的立場運用邏輯和證據進行辯論。如果你不同意辛格的觀點,例如,關于動物的道德地位或者什麼情況下安樂死在道德上可以被接受,閱讀他的作品仍然很有意義,可以促使你認真思考自己的觀點,以及用什麼樣的事實、理由和原則來支援自己的觀點。

哲學始于蘇格拉底提出的尴尬問題和難以應對的挑戰,隻要有像辛格這樣的現代牛虻哲學家存在,蘇格拉底的精神很有可能會繼續塑造哲學的未來。

撰文|奈傑爾·沃伯頓

編輯|李永博

校對|李世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