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幕後話牛虻

文/馬家駿

春節掃除,搬煦日曬将蠹之書,有一羅砰然散亂地上,當面攤開的系有關《牛虻》的筆記,驟然興至,撮下數條,供話劇觀衆于幕間休息時,調劑調劑痠眼。

幕後話牛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記者在美國發現了一位渺小而貧困的老太太,這個不為世人所知的人,原來是大名鼎鼎的小說《牛虻》的作者伏尼契。

伏尼契是英國作家,在她的本國,《牛虻》絕版了,人也被抛進了垃圾箱。這是資本主義與真正的藝術才能對立的生動例子。

伏尼契這位英國作家何以姓氏是斯拉夫式的呢?原來她名叫艾傑爾,娘家姓蒲爾,她的丈夫是波蘭革命家伏尼契。伏尼契夫婦認識俄國民粹派革命家與作家克拉甫慶斯基。克拉甫慶斯基寫過一本小說《安德列·柯茹霍夫》。這部小說就寫了嚴肅勇敢的革命青年,其中也有利用忏悔而告密的特務神父。顯然,《牛虻》是受了俄羅斯文學的影響。這部寫于1897年的小說,,在英國文學頹廢沒落的時候,放出了異樣的光彩。

《牛虻》的“虻”字,讀若“檬”,注音是méng,不讀“忙”。羅原《爾雅·翼·釋蟲》說:大虻“咂牛馬或至頓仆”,小虻“齧牛馬亦猛”。亞瑟此綽号是同他的戰鬥性一緻的。

《牛虻》寫的是1832-1833年和1846年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寫燒炭黨人的起義。1796年拿破侖侵入意大利,之後,拿破侖垮台,意大利又重新受奧地利的統治。早在1807年時,意大利南部的卡拉布利城就産生了以愛國小資産階級為骨幹的燒炭黨人秘密社團,反對拿破侖。封建統治複辟後,1820年爆發了燒炭黨人的起義,結果被奧地利的刺刀鎮壓下去了。1830-1831年在羅曼尼再度爆發起義,又被鎮壓下去了。《牛虻》的第一部就是以塔斯加尼事件為背景的。起義失敗後,燒炭黨人領袖馬志尼被逐出意大利。馬志尼在巴黎又組織了青年意大利黨。(關于馬志尼的藝術形象,赫爾岑在《往事與随想》中的《家庭的戲劇》一部書裡有生動的描寫)。馬志尼黨人于13年後,又從事着秘密組織武裝起義的鬥争。這就是《牛虻》第二和第三部所寫的1846年的革命。這時期的革命家們是較前成熟了。是以我們看到主角亞瑟·勃爾頓在少年時代還向神父忏悔,而十三年後卻是經驗豐富、意志堅強的革命家。

牛虻是個革命家,他恨敵人是深入骨髓,對私情能大力克服,在鬥争中勇于自我犧牲,這些都是好的。然而他畢竟是資産階級革命家,他還有着苦行主義思想,肯定個人恐怖、對情人萊尼也表現了資産階級戀愛觀。這些是不足為法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尼·奧斯特洛夫斯基寫道:“但就‘牛虻’的本質,就他的剛毅,他那種忍受考驗的無限力量,以及那種受苦而毫不訴苦的人的典型而言,我是贊成的。我贊成那種認為個人的事業絲毫不能與全體的事業相比的革命者的典型。”也許正是如此,在《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裡記載:卓娅15歲時讀《牛虻》感動得腮、手和書頁全被淚濕了。

《牛虻》在蘇聯幾度制成電影,也一直沒有離開舞台。幾種改編本中以我們今天看到的翻譯和上演的版本為好。在中國,小說是風行過一時的,對讀者産生過良好影響。現在,舞台上上演話劇《牛虻》,在我們西安倒是第一次哩!

(刊于1963年1月31日《西安晚報》)

(注:本文作者已經授權本頭條)

(馬家駿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現為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陝西省外國文學學會名譽會長(原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原理事、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原理事、陝西省高等學校戲曲研究會原會長、陝西詩詞學會原顧問、陝西省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原常務理事、陝西省建設社會主義公德心先進個人、陝西省教書育人先進教師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獨著有《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美學史的新階段》、《詩歌探藝》、《世界文學探究》等12種;與女兒馬曉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學真髓》、《西洋戲劇史》等4種;主編有《世界文學史》(3卷)、《高爾基創作研究》等9種;編輯有《歐美現代派文學30講》等4種;參編合著有《馬列文論百題》、《文化學研究方法》、《東方文學50講》、《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等40多種。

名列《中國作家大辭典》、《中華詩人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學者大辭典》、劍橋《國際傳記辭典》(英文第27版)、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國外俄羅斯學專家名錄》(俄文版)、《陝西百年文藝經典》等40餘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