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關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志咖啡工房
提到印度尼西亞的咖啡,一般人馬上聯想到麝香貓咖啡(貓屎咖啡),那迷人的風味曾被福布斯列為全世界最名貴咖啡的榜首。殊不知麝香貓咖啡是荷蘭人統治巴達維亞(現在雅加達)時代的聖品,當時土著撿拾到野生麝香貓屎咖啡沒有上繳而私藏起來的話就會被關1-2個星期的禁閉。

麝香貓咖啡源自荷蘭人統治時代 印度尼西亞人種咖啡卻喝不到
這樣珍馐美味的發現其實是一番殖民的血淚史。在荷蘭掌控印度尼西亞之後,除了不讓印度尼西亞人種植原本的當地作物維生,強迫印度尼西亞人改種高經濟價值作物:咖啡。但,荷蘭人也不準印度尼西亞人自己偷嘗咖啡,于是饑餓的印度尼西亞人隻好撿拾遺留在麝香貓糞便中的咖啡豆煮來喝。後來,荷蘭人也發現這件事情了,又嚴格禁止印度尼西亞人撿拾私藏,要全部繳上去。
荷蘭人引進印度尼西亞的咖啡源自印度
咖啡由非洲埃塞俄比亞傳到阿伯半島葉門正式成為經濟作物,1600年左右傳到印度,并于1658年種植在錫蘭,一直都沒有很好的收成。直到1696年,荷蘭州長在馬拉巴爾(Malabar印度)寄出一批葉門的阿拉比卡咖啡幼苗到荷蘭的州長巴達維亞Batavila(現在雅加達)。這一批豆苗因為洪水泛濫,無疾而終後。1699年再送來第二批豆苗,這些咖啡樹在此繁延生長,馴化成為JAVA品種,并于1711年第一批種苗出口到歐洲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語縮寫VOC Vereeningde Oost-Indische,成立于1602年)。
在印度尼西亞種植的JAVA咖啡,10年之内,出口增長到60噸/年。印度尼西亞是阿拉伯葉門和埃塞俄比亞以外,第一個廣泛種植咖啡的國家。而咖啡被VOC壟斷貿易長達60餘年(1725年到1780年)。
印度尼西亞咖啡由巴達維亞港口運往歐洲。
公元397年,當時的國王Purnawarman在Ciliwung河河口處建成的Kelapa港(即為巽他格拉巴港Sunda Kelapa)。當時Kelapa海港都是來自歐洲,中國,印度和整個印度尼西亞群島的商船,裝載運輸珍貴肉豆蔻,辣椒,茶,咖啡,陶瓷,布料和其他外來産品。
巴達維亞在1619年被建立成一個典型的殖民城堡市鎮,結合了歐洲的規劃及當地傳統,而這些當地傳統又源于原住民港口市鎮的特色。在這個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并掌管的城鎮裡,為數驚人的空間被拿來用作倉庫和碼頭。
爪哇是新世界咖啡與舊世界咖啡的交界
早期,荷蘭統治時代種植的是阿拉比卡Typica咖啡豆,咖啡種子由錫蘭島(現代的斯裡蘭卡)引進。17世紀,荷蘭殖民政府最初種植咖啡在巴達維亞,往南延伸到Sukabumi。并廣及東爪哇中部Java,西爪哇和蘇門答臘島部分地方和蘇拉威西島,開啟咖啡高貴的市場營銷。爪哇島的咖啡樹,在1711年出口到荷蘭,培育在阿姆斯特丹溫室裡,并在1715年送至法國凡爾賽宮,此後,荷蘭與法國将咖啡傳播種植至亞洲,美洲區域,這便是新世界咖啡。
巴達維亞:東方的女王
18世紀,從巴達維亞運送至阿姆斯特丹的咖啡售價為每公斤3荷蘭盾。當時的荷蘭人均年收入僅僅200至400荷蘭盾,這個售價相當于今天數百美元每公斤。18世紀末,價格跌到每公斤0.6荷蘭盾,原因是喝咖啡的人士從社會精英普及到普通群衆。
咖啡都在印度尼西亞的殖民曆史裡,在經濟成長上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印度尼西亞位于一個非常理想的咖啡種植帶。整個國家不分經緯度都适合咖啡的生長,同時種植咖啡的環境與微型氣候相當複雜,是目前世界上咖啡特有品種最多的地方。
當時的咖啡貿易是種非常暴利的商業行為,但農民的生産量遠不及印度尼西亞殖民政府的需求。理論上,生産出口農作物可以充抵現金作為爪哇村民的納稅。這在荷蘭被稱為Cultuurstelsel(生态系統),還含蓋了香料和各種其他熱帶經濟作物,而咖啡種植則在西爪哇的Preanger地區推廣起來。可惜的是政府設定的經濟作物價格太低,農民甯願耕作水稻,造成咖啡種植的推廣異常困難。
1860年,一位荷蘭殖民官員,愛德華·德克爾,Douwes寫了一本書叫《馬克斯Havelaar和咖啡拍賣的荷蘭貿易公司》,書中揭露了被腐敗貪婪的官員對咖啡農的剝削。這本書改變荷蘭關于“生态體系”公衆輿論。馬克斯Havelaar這個名字也成為第一個公平貿易組織的名稱。
十九世紀後期,荷蘭殖民者在爪哇島東部的Ijen高原建立大型咖啡種植園。在1920年代整個印度尼西亞的小農都開始種植咖啡,作為一種經濟作物。然而,災難發生在1876年,咖啡葉鏽病席卷印度尼西亞,毀滅掉大部分的Typica品種。1900年,傳入羅布斯塔樹種,廣泛地種在東爪哇作為替代,特别是在低海拔地區。
ICCRI公司國有化
1880年代後期,大部分的咖啡園毀于蟲病害,這股瘟疫蔓延到爪哇中部和東部的部分Java。在20世紀初,阿拉比卡咖啡受到葉鏽病的嚴重破壞,毀掉了大部分的荷蘭咖啡品種體系,于是1911年成立印度尼西亞咖啡和可可研究所(簡稱ICCRI),延續了荷蘭人于16世紀引進的咖啡樹與可可種植的知識庫。
ICCRI開創了咖啡和可可研究活動,擁有執行咖啡和可可研發活動的國家授權,開展研究活動以生産适用于農場到咖啡和可可加工領域的創新技術。專業度遠超越SCAA協會,是獲得世界公認的國際研究機構。
ICCRI為咖啡和可可農民提供服務,旨在解決持續存在的問題并加強技術轉讓。由300多位員工組成,涉及3個主要職責,研究和服務,商業和支援人員。有36名研究人員,包括12名博士,7名碩士和17名專科大學研究人員。研究人員被歸類為11位主要研究科學家,9位研究科學家,11位副科學家和5位助理科學家。并為小農,私營和房地産公司,國家和地區政府,協會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相關資料和資訊。
Java Coffee被國有化的種植在獨立的莊園并且大力堆動阿拉比卡新品種咖啡豆,這些新品種透過政府和各種發展項目交給小農戶耕種。
超過90%的印度尼西亞的咖啡種植在人均種植面積不到1公頃的小型農場。大部分的生産是有機種植,其中19個農民合作社和出口商獲得了國際認證市場有機咖啡。有20多個阿拉比卡咖啡品種在印度尼西亞進行商業種植。又可概略分為六大類别:
TYPICA是由荷蘭引進的原始品種。大部分的TYPICA在1880年代後期因咖啡葉鏽病席卷印度尼西亞而毀滅。然而,Bergandal和Sidikalang的TYPICA突變品種仍然可在蘇門答臘島的高海拔地區被發現找到。
H ibrido de Timor(HDT)又稱為“Tim Tim,蒂姆·蒂姆’”是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混合品種。似乎是1917——18年間的單品咖啡變種,1979年栽種在亞齊。
Linie S:這一品系最初在印度,從波旁演變出來的品種。最常見的是s-288和s-795,它常在亞齊省,弗洛雷斯,林東被發現。
Ethiopian lines埃塞俄比亞系包括Rambung和Abyssinia,是1928年被帶到Java的品種。一直種植在亞齊。另一組埃塞俄比亞變異品種在蘇門答臘被發現,稱為“USDA”是1950年代傳到印度尼西亞的。
Caturra品種:Caturra是一種波旁種突變的咖啡,源于巴西。
Catimor:是為提高風味的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的交叉配種。有許多類型的Catimor,包括被命名為“Ateng-Jaluk”目前正在進行研究該品種是否合适在亞齊栽種,并能獲得優異的杯測成績。
特色的處理法:印度尼西亞咖啡以極具特色的“濕刨法”wet-hulled著稱,當地稱Giling Basah,咖啡進行中的幹燥方式視情況不同。印度尼西亞所有要出口的咖啡豆都必須開始先由機器來先行篩選,最後再由人工挑除瑕疵豆并分列等級。
參考資料:
1)De Landbouw in de Indische Archipel/uitgegeven onder redactie van C.J.J.van Hall en C.van de Koppel,'s-Gravenhage[The Hague,N.V.]:Uitgeverij W.Van Hoeve,1946-50.
2)A Review of Coffee Literature in Indonesia,published by Inter-Americ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urrialba,Costa Rica/Cramer,P.J.S.(1957)
3)Coffee(Indonesia):1900 to present:East and Southeast Asia.In A.Stanton,E.Ramsamy,P.Seybolt,&C.Elliott(Eds.),Cultural sociology of the Middle East,Asia,&Africa:An encyclopedia.(pp.III240-III242).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Inc./Neilson,J.(2012).
4)荷蘭時代的雅加達/zh.wikipedia.org/wiki/雅加達/百科全書
5)Agronomische beschrijving van de koffiecultuur in de zuidelijke Toradjalanden Mededeelingen van de Afdeeling Landbouw No.11.,Departement van Landbouw,nijverheid en Handel,Batavia./Paerels,B.H.(1927).
6)Global private regulation and value-chain restructuring in Indonesian smallholder coffee systems"./Neilson,J(2008)."
7)ICCRI/http://iccri.net/
【推薦閱讀】:
咖啡産地 | 印尼爪哇島、蘇門答臘島、蘇拉威西島咖啡豆産地及風味簡介
【咖啡文化】印度尼西亞的咖啡發展曆史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檔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内容如圖檔、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注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别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議均可與網站聯系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将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