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邊說軍隊中下層是劉邦的人,但他們怎麼成為劉邦的人是個值得玩味的問題,肯定不全是劉邦提拔的,甚至隻有小部分是劉邦提的,但是劉邦平日的言談舉止就能讓大部分人信服,就能讓人覺得這個人才是boss。
這就叫領袖。玩散打得掉進河裡被漁民治得服服貼貼,也很難說誰更厲害,說到底他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

這就叫個人魅力,很複雜的一個東西,既有天生的能力,更有後天的鍛煉。韓信和項羽的業務能力超強,是以底下的人能力得不到發揮,刷不出存在感,也很難得到提拔,自然也就不會對這樣的團隊有歸屬感。
劉邦本身業務能力是渣,是以不得不仰賴手下那些有能力的人,這些人能力得到發揮,有存在感,有歸屬感,自然也願意跟着劉邦幹。
如果一個事業格局比較小,那麼韓信和項羽這樣的上司顯然是有優勢的。但事業格局大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程度,那麼上司個人業務能力太強就變成劣勢了。
韓信從關中帶出來的老底子,早就被充分稀釋了。在韓信不斷征服魏、趙、燕、齊等地時,不算一路大戰傷亡減員的,光留守部隊得擴充多少?韓信本部主力部隊的補充,改編呢?也就說劉邦給的起家老底子早就稀釋掉了。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劉邦奪軍的所為絕不是史書所寫那般輕巧。韓信是軍中的将領,軍官。應該還是有劉邦的支援者。
同時,張耳也是摻進韓信軍中的沙子,張耳及其部下也起到了一定的牽制作用。兩次奪軍的關鍵,在于第一次。而之後劉邦顯然就不需要再摻沙子,抓機會了。因為他顯然不會再被動地給韓信改組軍隊的機會。
劉邦在韓信軍中明裡暗裡安插了更多自己的人,然後才交給韓信指揮。是以韓信在打敗項羽前後,如果沒有狠下心進行“延安整風”似的内部清洗的話。他根本無法輕舉妄動。是以這才有了第二次,第三次被拿下的結果。
小編我覺得劉邦敢于隻身入韓營奪兵權,另外一種解釋是劉邦對韓信為人重恩情,講原則,以及政治方面決斷力弱的秉性有深刻認識。
他的謀士曾經進言,再不反你性命要不保。但是韓信說,如果沒有沛公,我還是一個平頭老百姓,是以不能做不義之事。李宗吾對韓信的評價是,臉皮厚(可受胯下之辱)而心不夠黑。而劉邦是既臉皮厚又心黑的曠世大魔頭。
劉邦準确地判斷到了韓的這個個性和想法,是以敢于獨身去取兵權。為什麼說韓的政治決斷力弱呢?因為當時沛公就給韓除了一個限時選擇題:給我兵權,則一切都好;不給兵權,那你就是實錘的造反。
在當時短短的時間内,韓可能做了求穩的選擇:還是别立即就反他。史書中沒有提及韓的謀士對韓的進言,說明韓都沒有和謀士讨論過是否可以不交兵權。韓在政治上的決斷力如果有在沙場上決斷力的十分之一,那可能天下就是劉邦的了。
劉邦賞識了韓信,在他最落魄的時候給了他國士的待遇,韓信就會如同豫讓報答智伯,聶政報答韓仲子,荊轲報答燕國太子一樣報答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