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中原,就是指黃河與淮河之間的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徽北部和山東西部等地區。
天下大亂時,這個地區絕不是什麼戰略要地。如果有機會選擇,肯定沒有哪個實力派會選擇這個地方做為自己的根據地。
因為這是一個四戰之地,幾乎無險可守。

西晉末年,實力最強的幾家(劉聰、劉曜、石勒、曹嶷和東晉)都有機會占據中原地區,但他們都主動放棄了。
劉曜攻入洛陽城,卻一把火燒了洛陽城,然後撤軍。
劉聰一直定都在黃河以北的平陽城,絲毫沒有南遷的意思。
石勒大軍曾一度打到長江邊,但最終決定回師北上時,仍然是從河北尋找一個重要城池做根據地,對沿途經過的中原想也沒多想。
劉氏無意占據中原,曹嶷找個機會直接去争山東,也沒打算朝中原發展。
東晉的“王與馬”一直都在江南内鬥,也無意占據中原。
祖逖北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當時的中原可以分為三個相對獨立的地區:
以荥陽為中心的李矩、郭默和趙固,這三人控制中原的西部地區。
以谯郡為中心的張平和樊雅,以陳留為中心的陳川,這三人控制中原的中部地區。
以泰山郡為中心的徐龛,以徐州為中心的蔡豹,以下邳為中心的周撫和劉遐;這四人控制中原的東部地區。
祖逖北伐,實際上就是兼并了張平、樊雅和陳川,控制了中原的中部地區。但即使實在祖逖最強盛的時候,他也無法把手伸進中原的西部地區,更無力阻擋石勒侵蝕中原的東部地區。
從這個角度來看,祖逖北伐固然取得了非同凡響的成就,但僅憑這點成就,顯然不足以北渡黃河還于舊都。
控制中原的基本戰術是什麼呢?遊擊戰術。如果不用遊擊戰術,根本無法長期控制中原,祖逖也不例外。
關于這一結論,其實在祖逖收複中原的最重要戰役中已經得到了展現。
祖逖攻陳川于蓬關,石勒遣石虎将兵五萬救之,戰于浚儀,逖兵敗,退屯梁國。勒又遣桃豹将兵至蓬關,逖退屯淮南。虎徙川部衆五千戶于襄國,留豹守川故城。——《資治通鑒》·晉紀十三
這一戰之後,祖逖奠定了作為中原盟主的地位。趙固、李矩和郭默表示願意接受祖逖的節制,石勒表示希望與祖逖和談。
但這段話同樣說明了一個事實:當石虎率軍來救援的時候,祖逖隻能采取“敵進我退”的戰術。而石勒的軍隊在中原地區耀武揚威,祖逖也沒啥辦法。
等石虎帶着陳川的舊部回到河北之後,祖逖才有機會重奪蓬關。
很多人都說祖逖打敗了石虎,石虎回陳川是敗退,這種說法顯然是禁不起推敲的。如果石虎真被祖逖打得大敗而回,他又怎麼能如此從容地在中原大地搶劫一番呢?如果石虎真的敗了,他幹嘛留下桃豹一支偏師守陳川呢?這不是給祖逖送菜嗎?
在這場戰役中,祖逖與石勒的一支偏師反複争奪蓬關,雖然祖逖獲勝了,但這并不能證明祖逖一定能打敗石勒。
在河北和山東未平定之前,石勒絕不可能讓軍事主力滞留中原。也正因為如此,石勒在祖逖的中原争奪戰中,一直無法發揮全部實力。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局面,石勒主動向祖逖示好。不但把祖逖父母的墳墓重修了一遍,更寫信對祖逖表達了希望和平共處的意願。當祖逖的部下叛投石勒時,石勒直接殺了這個叛徒,并把人頭送給了祖逖。
很多人是以而推崇祖逖,認為此時的祖逖已經在中原地區所向無敵,令石勒恐懼不已。
在我看來:石勒的所作所為,隻是為了保證南方不生亂。
石勒曾與王彌稱兄道弟,但也沒人說石勒害怕王彌。因為就在王彌對石勒放松警惕的時候,石勒動手殺了王彌。
石勒曾對王浚表示敬仰,但也沒人說石勒害怕王浚。因為就在王浚對石勒放松警惕的時候,石勒動手殺了王浚。
石勒曾對劉琨表示友好,但也沒人說石勒害怕劉琨。因為就在劉琨對石勒放松警惕的時候,石勒動手搶了并州,劉琨倉皇敗逃。
看完上述三位老兄的遭遇,再來看看石勒對祖逖的推崇,真有人相信石勒害怕祖逖嗎?
當石勒拿下河北和山東之後,立即進軍中原。之後并不是因為祖逖已死,而是因為石勒已經解決了後方的敵人,可以抽出手來攻略中原了。
祖逖的北伐隻是兼并了中原部分小軍閥,但這種兼并又是一種局部兼并,因為很多聽令于祖逖的小軍閥依然在事實上獨立。
祖逖北伐剛剛開始,張平和樊雅就背叛了東晉帝國,因為張平殺了祖逖的使者殷乂。而根據史書記載,張平之是以要殺殷乂,是因為殷乂肆意侮辱張平。
頃之,豫州刺史祖逖出屯蘆洲,遣參軍殷乂詣平、雅。乂意輕平,視其屋,雲當持作馬廄,見大镬,欲鑄作鐵器。平曰“此是帝王大镬,天下定後方當用之,奈何打破”乂曰“卿能保頭不。而惜大镬邪”平大怒,于坐斬乂,阻兵固守。——《晉書》·卷八十一·列傳第五十一
事實絕沒有這麼簡單。
祖逖為了打敗張平和樊雅,暗殺、求援、外交等各種手段都用上了,就這樣還打了一年多,可見張平等人的實力很強。殷乂隻是祖逖的使者,他怎麼敢在張平的地盤上這麼放肆呢?
通過史料來看:殷乂的所作所為比起弱智強不了多少。如果殷乂真的隻有這種水準,祖逖又怎麼會派他出使呢?
占據中原地區的各實力派,雖然名義上服從東晉,但也一定會拼死維護自己的獨立性。在他們看來:祖逖就是東晉派來接收自己軍隊和地盤的人,既然如此,他們幹嘛要給祖逖好臉色看呢?
張平殺殷乂,就是赤裸裸地打了祖逖的臉。祖逖一看張平這副德性,立刻就決定給張平一點顔色看看。
但局勢對于祖逖而言相當不妙,面對張平的指責,祖逖根本無法辯解,否則就是把自己和中原各實力派的沖突公開化。
祖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好不容易才擺平張平和樊雅,還沒等歇口氣,陳川又反了。
在祖逖和張平、樊雅打仗的時候,陳川派自己的部下李頭率軍給祖逖幫忙。但是祖逖一直在用各種手段收買李頭,以至于李頭都想背叛陳川,好好跟着祖逖幹。
陳川派自己的部下幫祖逖打仗,祖逖卻趁此機會收買陳川的部下,陳川是什麼心情?于是陳川随便找個理由就把李頭殺了。
頭感逖恩遇,每歎曰“若得此人為主,吾死無恨”川聞而怒,遂殺頭。——《晉書》·卷六十二·列傳第三十二
實事求是地說,祖逖的做法有點小家子氣。但這也反映了一個客觀事實:祖逖缺兵少将,不得不使用這種陰招。
陳川的反應和當初張平的反應是大同小異的,在他看來:我好心派人幫你,你居然算計我。祖逖,你不厚道!
念及于此,陳川也懶得再給祖逖什麼面子,于是他直接投降了石勒。石勒很重視陳川,是以立刻派石虎率軍支援他。
石虎突然到來,祖逖隻能一退再退,最終退到了淮南。石虎勝利以後決定撤退,他也沒有丢下陳川,而是帶着陳川一起回了北方。在石虎撤退之後,祖逖才重新占據了陳川以前的地盤。
至此,從前屬于張平、樊雅和陳川的地盤現在屬于祖逖,但祖逖也無力再度擴張了。
此時祖逖周邊的軍閥都表示服從東晉,如果祖逖再強行接收他們的地盤和軍隊,他們一定會像張平、樊雅和陳川那樣起來造反。此時的祖逖顯然沒有足夠的力量再度征伐,正是由于這種原因,中原又獲得了短暫的和平時光。
對于祖逖北伐的評價,史書幾乎是異口同聲的表揚:祖逖的一生是忠于帝國和忠于民族的一生。但在我看來,這種說法隻是一種政治宣傳。
祖逖之是以北伐,是因為他南渡的時間比較晚,等祖逖到了江南之後,江北僑族和江南土著已經把勢力範圍劃分得差不多了,而祖逖也沒有什麼強大的家族背景。
正因為在江南的既得利益不多,是以祖逖才能毫無牽挂地北伐。江北僑族和江南土著之是以不熱衷于北伐,是因為他們要忙着維護自己在江南的既得利益。
當祖逖成功占據中原的中部地區之後,也不代表他對東晉做了多麼了不起的貢獻。因為在東晉看來,祖逖和其他實力派沒有什麼差別,都是軍閥而已。
而《晉書》對祖逖的評價也不算太高,直接說祖逖就是一個滿腦子功名利祿的人。
祖逖散谷周貧,聞雞暗舞,思中原之燎火,幸天步之多艱,原其素懷,抑為貪亂者矣。——《晉書》·卷六十二·列傳第三十二
同是北伐失敗,祖逖的名聲卻遠不如嶽飛,不是沒有道理的。
所謂的軍閥,就是擁有軍隊的獨立性,在南北朝那種亂糟糟的大環境裡當軍閥,不是什麼丢人的事。我并沒有指責祖逖,隻是不願意給他唱贊歌。
祖逖的軍隊就是标準的“祖家軍”,絕不是什麼聽命于東晉的政府軍。祖逖去世之後,他的弟弟祖約成為這支軍隊的領袖。
祖約之是以能成為這支軍隊的領袖,并不是祖約本人有什麼值得稱贊的才能,隻是因為這支軍隊是祖家軍。
從這個角度來說,東晉一直提防和牽制祖逖,似乎也不是什麼難以了解的事。畢竟不是自己人,怎麼防範都不算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