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新知 第 155 期
本期導讀:
生不出繼承人,拿破侖休妻
要不起沙皇妹,求娶奧皇女
多項錯誤決定,走上下坡路

— 配合本期節目閱讀文章 —
01 生不出繼承人 約瑟芬被休
繼續講書,《拿破侖大帝》。
書接上回,在1809年的瓦格拉姆戰役當中,拿破侖率領法軍慘勝奧地利。雖然這場仗打得非常慘烈,但是擊敗奧地利之後,當時法國在整個歐洲大陸是雄霸天下的——俄國是它的盟友;奧地利原來陽奉陰違,但是這回徹底被打服了;剩下的國家要麼是法國的同盟國,要麼就是小弟。法國唯一的對手就是隔着海峽的英國,這時候雙方由于海軍的不對等也打不起來,是以拿破侖的帝國已經是到了最強盛的時候。
對于拿破侖來講,希望開萬世之基業。我們之前說過他非常希望自己的波拿巴家族能夠在歐洲的曆史上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王室,變成一個真正的貴族,變成一個真正的大帝國的統治者,是以他肯定是希望自己得有繼承人。這時候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擺到台面上來了,就是拿破侖沒有子嗣。
到這個時候拿破侖跟約瑟芬的婚姻已經存續了13年的時間了,但這13年倆人始終沒有生兒育女。生不出孩子來,自然要找原因。因為拿破侖情人特别多,之前咱們也講過,到了1809年的時候,他已經跟情人生了不止一個私生子或者私生女,而且這個時候他最愛的情人瓦萊夫斯卡夫人(波蘭夫人)也已經懷孕了,是以顯然問題不在拿破侖身上而在約瑟芬那邊。到1809年的時候,約瑟芬已經46歲了,是以再指望她給拿破侖生出子嗣來,這可能性微乎其微。是以拿破侖這兒就面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他得再找一個老婆給他生一個繼承人。
這兒得說一點,就是歐洲宮廷和中國曆史上的皇家不一樣,中國曆史上這個皇家,你皇後生不出來不還有妃子嘛,然後母憑子貴,這是完全正統的,對吧?但是在歐洲由于基督教的這種限制,還是要講究一夫一妻制,雖然歐洲宮廷的這種亂七八糟的事一點都不少,但是面上必須得是一夫一妻,也就是隻有正統的皇後生的子嗣才有繼承權,你外邊私生子是沒有繼承權的。是以這時候拿破侖就必須要休掉約瑟芬再娶一個老婆。就像作者寫的,“現在這段婚姻阻礙了拿破侖的政治和王朝野心,以及他眼中的法國最大利益,是以它得結束了。”
當然,談離婚的過程還稍微有點波折,畢竟約瑟芬已經46歲了,你讓她去哪啊?是以兩個人也是在家裡邊讨論這個事兒,一哭二鬧三上吊是免不了戲碼。最終是約瑟芬的兒子,也是拿破侖的得力助手歐仁出面,安撫自己的母親才把這事兒搞定。約瑟芬在宣布和拿破侖離婚之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杜伊勒裡宮,再也沒有回來過。
當然有一說一,拿破侖對約瑟芬還是不錯的——保留了她的皇後頭銜,同時還清了她還欠了200萬法郎的債,每年還給她300萬法郎的年俸,保留了她的幾座城堡,待遇是非常優厚的。
02 要不起沙皇妹 求娶奧皇女
離完了婚,拿破侖就物色下一個妻子。這時候他必須要娶一個歐洲的皇室,因為我們之前說了,他希望讓自己的波拿巴家族名正言順的在歐洲皇家的曆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是以他必須要娶一個血脈非常正統的皇室的女兒來做自己的老婆,給他來生下繼承人。
這時候他有兩個對象,一個就是俄國沙皇亞曆山大的親妹妹安娜,這時候小姑娘非常小,還沒到15周歲,拿破侖這時候40歲,兩人差着25歲;另一個選擇就是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的女兒路易絲。
這時候拿破侖内心的第一選擇當然是娶沙皇的妹妹安娜,因為這時候法俄是同盟關系,而且之前我們講過在提爾希特他和沙皇亞曆山大聊得非常投緣,兩個人是無話不談,這時候通過姻親關系來加強這種同盟,秦晉之好,當然是一個合理的選擇。但問題就出現在了沙皇那邊,其實他們根本不願意把自己的公主嫁給你這樣的一個爆發戶,他們根本就瞧不起拿破侖。
安娜·巴甫洛芙娜
就像書裡說的,“對于羅曼諾夫王朝屈尊同科西嘉暴發戶聯姻的事,沙皇的反對态度不亞于他的母親。當時法國如此占上風,俄國又沒有盟友,是以他得罪不起拿破侖。”這就寫得很清楚了,完全是迫于現實。你狠!那我暫時跟你結盟,我打不過你,就是這樣的一種局面。
這兒多說一句,在提爾希特兩個人相談甚歡,拿破侖覺得找到了一生摯友甚至是摯愛,但是我覺得拿破侖對沙皇是一往情深,反過來沙皇在自己的内心從來沒有真正的對拿破侖親密過,甚至可以說他對拿破侖始終是瞧不起,始終是陽奉陰違的,後邊會有很多事情不斷地證明這一點。
對于拿破侖提親的請求,當時俄國方面就回應了一個條件,說如果能夠承諾永遠不讓波蘭複國,就可以把安娜公主嫁給拿破侖。就像書裡寫的,“如果能夠確定瓜分波蘭,俄國沙皇會非常樂意犧牲自己的妙齡妹妹,讓她嫁給羅曼諾夫家族眼中的40歲科西嘉暴發戶。”
是以你看俄國人眼裡當時隻有利益,他最大的訴求就是要瓜分掉波蘭,其他的都可以犧牲,都可以談。
但是拿破侖覺得為了這樣的一個公主把自己綁縛在波蘭這件事情上不值得,是以他沒有給出一個明确的承諾。這樣就和俄國方面談崩了,于是轉而追求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的女兒路易絲。
03 正是春風得意 難免盛極必衰
路易絲公主當時剛滿18歲,但是在她的成長環境當中,拿破侖向來是一個妖魔化的存在。從小在宮廷裡頭長大,路易絲和她的小夥伴們會有一個玩偶當中長得最醜的命名為“拿破侖”。因為當時的歐洲宮廷普遍不承認這樣的一個暴發戶,認為你根本就不是一個貴族,你怎麼能夠登堂入室變成這樣的一個大帝國的皇帝。是以拿破侖完全是被歐洲的主流宮廷所敵視的,路易絲就接受了這樣的一種教育。而且在她14歲和18歲的時候,也就是1805年和1809年,法軍兩度攻破了維也納,這樣迫使路易絲跟着她的家人,跟着奧地利皇室是逃出首都,是以她内心應該是挺恐懼拿破侖的,至少沒有好感。
但是這個時候奧地利方面有自己很強的和法國結盟的訴求,因為奧地利此前四次跟法國掰手腕叫闆,全部都慘敗了,是以這時候徹底被打服了,覺得我還是跟法國結盟,當然這結盟實際上也是一種陽奉陰違。但是最終拿破侖就娶了路易絲公主,這樣法國和奧地利結成了姻親的關系。這倆人結婚之後,路易絲對拿破侖還算是恪盡職守,盡到了一個皇後的本分,而且一年以後還給拿破侖生了個兒子,這是正統的繼承人,後面會再講。
這個時候拿破侖40歲,其實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他整個的拿破侖帝國是歐洲最強大的帝國,又娶了老婆等待自己的繼承人的出生。但是就像書裡寫的,“拿破侖帝國是古羅馬之後歐洲最大的帝國,甚至比查理曼帝國還大,任何敵人都無法威脅到他的存在,隻有拿破侖自己可以。”簡而言之就是“no zuo no die”。
但是曆史的程序無數次證明了盛極必衰,常常就是由于主人公在極盛的時候自己作造成的,拿破侖也一樣。在盛極時刻他開始延續和放大自己犯的一系列的錯誤,在第13期講過這個話題,今天延續。
04 法國封鎖英國 俄國損失慘重
首先最要命的就是“大陸封鎖體系”,因為在海上打不過英國,是以拿破侖隻能夠跟你打貿易戰,就封鎖整個歐洲大陸和英國的貿易。這個時候任何歐洲大陸和英國貿易的破口或者是走私的破口,都被拿破侖看作是眼中釘、肉中刺。
于是首先他向教皇開刀,因為教皇國是歐洲當時一個重要的走私集散地。拿破侖也挺狠的,直接就把教皇給抓了。教皇是當時整個歐洲天主教徒心中至高的存在,拿破侖直接不管,上教皇國把教皇抓走了,先是到意大利的薩沃納,然後又抓到了法國巴黎的楓丹白露宮給軟禁起來了。教皇也一點不慫,直接把拿破侖開除教籍。這事造成一個非常惡劣的後果,就是你想歐洲那麼多天主教徒,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波蘭等等,這就導緻在這些天主教徒心中,拿破侖民心盡失,這是其一。
楓丹白露宮
然後是對自己的親弟弟,當時的荷蘭國王路易,因為當時荷蘭走私也很厲害,拿破侖直接剝奪了路易的王位,這事跟路易也撕破臉了,路易就跑去了奧地利。
然後和俄國的關系,由于大陸封鎖使得俄國的經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書裡邊提供了這樣的一組數字,“1808年俄國虧損了1.26億盧布,1809年虧損了1.57億盧布,1810年虧損是7700萬盧布。”如此糟糕的貿易資料導緻盧布是大幅度的貶值,是以大陸封鎖這個事兒俄國完全是被法國綁架進來的,他們自己完全是不情願的,誰願意賠着錢跟你一塊玩這個事?這也是直接導緻雙方最終産生關系上裂痕的重要的根本原因。
05 吞并奧爾登堡 沙皇一怒毀約
然後法國在處理對俄關系的時候,還有幾件事沒處理好。
一個就是波蘭的事兒。我們剛才說了俄國在波蘭這個事上始終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們無論如何要確定波蘭不會複國。但這個事拿破侖沒有答應,是以俄國一看你華沙大公國,這就是一個波蘭的雛形,始終杵在我的家門口。這是當時俄國特别介懷的一件事兒。
還有一件事拿破侖也得罪了俄國,就是奧爾登堡大公國。這個地方在今天德國的西北部靠近北海的入海口,當時奧爾登堡大公國的大公這個統治者,是和俄國的羅曼諾夫家族親戚關系。但是為了維持住自己的大陸封鎖體系的完整,控制住這些港口城市,拿破侖在1810年的12月份悍然吞并了奧爾登堡大公國和漢薩城鎮一些港口。
這個舉動徹底激怒了沙皇亞曆山大,于是俄國方面馬上做出反制,向中立國家開放貿易,這實際上就打破了拿破侖的大陸封鎖。但是俄國也稍微留了一手,給法國留了點面子,就是沒有開放同英國的直接貿易。但這事其實隻是個面子工程,因為英國船隻要換一面國旗,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在俄國的港口靠岸貿易,實際上就已經讓拿破侖的大陸封鎖廢棄了。
是以這件事情讓拿破侖勃然大怒,他覺得自己曾經最鐵的盟友、最好的小兄弟亞曆山大沙皇怎麼會背叛了自己,所有的真心終于都錯付了。是以這個事情讓俄法雙方,也是讓兩個皇帝徹底撕破了臉。是以到1811年的時候,兩邊都覺得俄法之間已經是從盟友變成仇人關系了,軍事沖突不可避免,也就都開始了戰争動員和準備。
兩個歐陸的超級強國要是打起來肯定是大仗,是以準備周期非常長,準備周期前後延續一年多。但其實在這一年多當中,法國有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因為别忘了拿破侖最大的敵人終歸是英國。而由于拿破侖的大陸封鎖體系,加上當時歐洲出現了經濟危機,實際上英國在1811年到1812年是非常困難的,當時出現了叫做“英國大危機年代”,利物浦的失業率高達将近20%。而且别忘了1812年由于貿易上的問題,英國和美國還打了一仗,這個被稱作“第二次獨立戰争”,或者叫做“1812戰争”,當時英軍不是把白宮都給燒了嗎,是吧?稍微岔出去說一點,又說到美國的事上了,咱們把兩邊關聯起來。是以如果不是1812年拿破侖一意孤行要對俄國動武的話,或許英國那邊真的就崩潰了。
但曆史沒有假設,在1812年的拿破侖毅然決然開啟了對俄國的戰争,這也是一條讓他自己走上毀滅的道路。下期咱們接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