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快繁和種植豆腐柴提取高含量果膠的生物資源植物
豆腐柴(Premna MicROphylla Turcz)又名豆腐木、腐婢,屬馬鞭草科多年生落葉直立灌木或喬木。
1.形态特征
豆腐柴大多高1-3米,個别品種可生長至10米以上。枝圓柱狀,棕褐色,幼枝、枝柄及花序枝密被褐色稍卷曲絨毛,後枝變無毛,具條紋,皮孔較密連成線。葉紙質,揉之有異味,互動對生,卵形、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4-11厘米,寬1.5-9.5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下延,邊緣上半部具不規則鋸齒,下部全緣,或有時全緣呈微波狀。側脈3-8對,于兩面稍隆起。聚傘花序組成頂生塔形圓錐花序。花萼杯狀,花冠漏鬥狀,白色或淡黃色。核果倒卵形至近球形,徑約4-5毫米,熟時紫黑色,光亮,核骨質。生長期3-11月。花期5-6月,果期7-10月。

2.适應環境
豆腐柴主要分布于我國華東、中南、西南各省區,其中雲南省分布較多。主要生長于海拔500-1500米向陽幹燥的山坡疏林下、林緣、溝谷邊、路旁、荒山、丘陵、灌木叢中,平坦地區偶見。豆腐柴主要分布區雲南南部為熱帶季風氣候,幹濕季分明,年平均濕19-22℃,極端最高溫37-39℃,極谪 低溫-6-5.8℃,年降雨量1200-1800毫米,多集中在5-10月,相對濕度80-82%。土壤以紅壤土為主,其次是黃壤土和淋性碳酸鹽土,PH值可從4.5-7.5,适應性強。在有适當蔭蔽和土壤濕潤的條件下,種子可以萌發成苗,但在林中生長緩慢,長勢較差;在800-1000米的向陽山地疏林中生長最好。
3.豆腐柴的特點
豆腐柴葉有特殊芳香氣味,根、莖可入藥,具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消腫止血的功效,主治風寒濕痹症及關節疼痛、肢體麻木、毒蛇咬傷、無名腫毒、跌打損傷、瘀血傷痛。豆腐柴還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其葉和嫩枝含有大量的果膠、蛋白質和纖維素,也含有較多可供利用的葉綠素和維生素C,還含有豐富的礦質元素,如鈣、鉀等。同時豆腐柴所含熱量很低,是以還是減肥食品的一個極佳選擇。以豆腐柴葉和嫩枝為原料,經選料、清洗、搗爛、過濾、稀釋、滅菌、加堿水和凝固工藝過程,可生産得到類豆腐食品即為柴葉豆腐,民間稱之為"觀音豆腐"。制成的綠色豆腐美味可口,細膩嫩爽,有山野味,并且極大程度地保留了豆腐柴葉中的藥效成分,具有清熱解毒功效,可鮮食或曬幹儲存,深受市民歡迎。豆腐柴葉中富含維生素和氨基酸,以其葉為原料制成的果凍,口感細膩爽滑、肉質透明飽滿,也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睐。
4.豆腐柴的價值
随着現代工業發展,從植物組織中分離提取的一種多糖類物質---果膠由于它的顯著的膠凝作用被廣泛應用。豆腐柴幹葉中果膠含量可達30—40%,是目前所有提取果膠生物資源中含量較高,資源最豐富的一種。所提取的果膠酯化度達73—78%,膠凝度在160-200級,産品品質達到并超FCC标準,屬于優質果膠。在食品工業中,它是制造果醬、果凍、酸奶、糖果、冰淇淋、果飲料等不可缺少的穩定劑;在醫藥工業中,可以用來配制輕瀉劑、止血劑、毒性金屬解毒劑及血漿代用品等,還可用來延長抗菌素的藥理作用;在紡織工業中,可以用來代替澱粉而無需其它輔助劑;在木材加工業中,是很好的粘合劑;輕工業生産中還可用來制造化妝品以及替代瓊脂作某些微生物的培養基,并可用作油和水之間的乳化劑。此外,在其它方面的衆多用途仍在不斷開發之中。故具有大很的開發利用價值。
5.豆腐柴的繁殖
豆腐柴自然分布雖廣,但不集中,林下幼樹不見,天然繁殖較差,由于當地具有多種用途,砍伐嚴重,又因刀耕火種,燒山毀林,成年植株大量減少。是以發展豆腐柴相關産業應在産區積極引種試種并推廣種植。目前正常采用種子繁殖的方法,但這對于短時間、大規模快速繁育豆腐柴仍顯不足。相比之下在豆腐柴大規模種植上,采用由李長潇研究員發明的科隆快繁技術,即植物非試管高效快繁技術(TERNPC)無疑将更好的滿足豆腐柴産業化程序需求。使用植物非試管高效快繁技術(TERNPC)對豆腐柴的微型材料進行培養,短時間即可快速低成本大規模生産種苗。該技術屬于無性繁殖方法,通過直接從優良品種上取材料繁殖,可以很好的保證優株的高産遺傳性狀穩定,迅速建立起優良品系。在目前豆腐柴的市場上早一分搶占先機就代表着更高的利潤。李長潇發明的植物科隆快繁技術能滿足人們進行大規模豆腐柴産業化生産對優質種苗的需求,可節省大量的建設時間和生産成本。對豆腐柴來說,科隆快繁技術,既可按幾何級數高效繁殖、速度快、成苗率高、種苗可保持優株收獲早、産量高等優良性狀;又具有投入成本低、可産業化的優勢,是迅速大規模建立豆腐柴生産基地的極佳選擇。産業化推廣豆腐柴的快繁,能夠帶動很多企業和個人共同發展,能夠為投資者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