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和襄陽隆中有1700年連綿不斷的各類史料記載比起來,所謂宛城“卧龍岡”這一名詞首次見于史料至今不過700多年。

✹元代蒙古人編撰的《元一統志》為了證明其首次創造出來的宛城“卧龍岡”是所謂躬耕地,故意把古籍《荊州記》原文記載的“諸葛亮作梁父吟的獨樂山”,從“鄧城西七裡”抄到了“南陽縣七裡”。這是宛城卧龍岡首次抄襲襄陽的古迹。從此之後,宛城卧龍岡開始了全面抄襲隆中曆程。
✹第二抄的就是“卧龍岡”這個名稱。
宋代《輿地紀勝》記載:“唐改封諸葛亮為武靈王廟記。唐光化五年封諸葛孔明為武靈王碑今在隆中。”同一件事在另一處又記載:“諸葛威烈武靈仁濟王廟。在襄陽縣伏龍山,唐光化五年封武靈王。乾道四年被旨以感應,賜英惠廟額加号仁濟,李廌有詩雲:卯金運徂謝,孔明隐隆中。又雲向非三顧重,白首田舍翁”。又記載:“石晉新剏卧龍山武靈王學業堂記,李光圖撰天福三年記碑在襄陽之伏龍岡”。
由以上記載可知,襄陽隆中最晚在宋代又叫作“伏龍山”、“伏龍岡”。不僅隆中“伏龍山”、“伏龍岡”之名在史料中早有記載,而且在文學作品中也早就廣為流傳。
如元雜劇中有一出戲叫“諸葛亮博望燒屯”,唱曰:“貧道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卧龍。于南陽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裡号曰隆中,有一崗名曰卧龍岡,好耕鋤壟畝。”
元末小說家羅貫中彙總唐宋以來三國故事寫成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也記載:“次日玄德同歇業二人将帶數十從者來隆中,遙望山畔數人荷鋤耕于田間而作歌......玄德聞其言勒馬喚農夫而問之曰:此歌何人所作?農夫曰:此歌乃卧龍先生之所作也。玄德曰:卧龍先生住于何處?農夫遙指曰:自此山之南一帶高崗乃卧龍岡也。....卧龍岡果然清景異常,後人單道卧龍居處,遂賦古風一篇雲:襄陽城西二十裡,一帶高崗枕流水。”
由此可知,宋、元之前,不論是史料中還是民間認知中,卧龍岡都是襄陽城西二十裡隆中的卧龍岡。
而《元一統志》創造的南陽城西五裡的宛城卧龍岡,在清代南陽府志的記載中原名叫麒麟岡,而今南陽城西八裡的所謂“卧龍岡”在明代南陽知府徐學谟的文中始終叫做八裡岡,可見今所謂宛城“卧龍岡”之名,隻不過是把隆中卧龍岡之名抄到了明代八裡岡而已。
✹第三抄的是襄陽“隆中”之名。
從明代開始,由于襄陽隆中之名已經兩次記入正史,且有1700年曆史記載,比隆中另一名稱“卧龍岡”更加有名。是以宛城卧龍岡又開始抄襄陽“隆中”之名,稱宛城卧龍岡也叫隆中。
明嘉靖七年立在宛城卧龍岡武侯祠的《勅賜忠武侯廟規祭文祭品檄文碑》明确記載:“(卧龍岡)此亦隆中地,蓋秦以襄陽隆中為南陽郡也。”
宛城卧龍岡也叫“隆中”,是因為襄陽隆中屬于南陽郡。那麼反過來是不是可以了解為:如果襄陽隆中不屬于南陽郡,那麼卧龍岡是不是也就沒必要叫“隆中”了?赤裸裸地表達出宛城卧龍岡抄襲“隆中”之名的事實 。
不僅如此,該碑還記載:“襄陽(隆中)不過亮與隐士龐士元往來遊息之地,因赢秦以為南陽郡屬之,故該襄王奏準奉有祀典題額。今隆中(卧龍岡)為亮藏修發迹之所......。”
碑文還把宛城卧龍岡稱為“今隆中”,那麼相對的“襄陽隆中”自然就是“古隆中”無疑。進一步明确地告訴世人,“今隆中”卧龍岡所謂“隆中”之名就是抄襲自“襄陽古隆中”。這種明目張膽的抄襲還堂而皇之的刻碑立傳,其流氓嘴臉,還真是天下少有!
✹第四抄的是“隆中十景”景名。
隆中十景最早是由明成化年間,荊南道觀察史吳绶在重修隆中時修建,此後隆中十景在明代多次記入史料,并有文人到訪的記載。
如明景泰年間名将、詩人王越遊曆隆中,曾作隆中十景詩,每景一首,收入《黎陽王太傅詩文集》中。
明萬曆文學家袁中道在《》中提到“隆中即今襄陽伏龍山,在縣西南二十裡........景有八所謂三顧堂、六角井、古柏亭、躬耕田、梁甫崕、抱膝石、老龍洞、小虹橋、半月溪、野雲庵也,訊所雲草廬處已為王家幽宮矣。”
公元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中憲大夫、督察員協院事左佥都禦史李祯重修隆中武侯祠,作《重修隆中諸葛武侯先生祠堂記》,并立紀事碑于隆中。碑文最後記載:“山之故迹:曰草廬、曰三顧堂、曰老龍洞、曰躬耕田、曰古柏亭、曰半月溪、曰六角井、曰小虹橋、曰梁甫岩、曰抱膝石、曰野雲庵”。今該碑還在隆中的明碑亭中。
由此可見,明萬曆年間不僅有隆中十景,還增加草廬,形成隆中十一景。
反觀所謂宛城“卧龍岡十景”,在清代以前沒有任何史料有記載。直到清康熙五十年,南陽知府羅景重修卧龍岡武侯祠時,才修建了“卧龍岡十景”,并在其編撰的《卧龍岡志》中首次記載了“卧龍岡十景”的景名包括“草廬、諸葛井、古柏亭、躬耕田、梁甫崕、抱膝石、老龍洞、小虹橋、半月溪、野雲庵,不久之後又增修了三顧堂。”其景名與“隆中十景”一模一樣,而且所謂“十景”其實都是“十一景”。這難道是巧合嗎?顯然不是。無疑是清康熙五十年修建的“卧龍岡十景”抄襲了明成化建成的“隆中十景”的景名!
✹其實不僅古代抄襲,現代也在抄襲。
1965年郭沫若親自到隆中參觀,并現在為隆中題詞,其中就有“諸葛草廬”四字。這讓宛城卧龍岡方面眼饞不已。1975年,卧龍岡方面派人跑到北京苦苦哀求郭沫若賜字。郭沫若磨不開情面,不得已按現代從左到右的書寫方式,寫下“諸葛草廬”四字應付了事。連題詞也要抄得和隆中一模一樣,卧龍岡的作風真讓人哭笑不得。細心的遊客可以發現,卧龍岡的現代牌匾“諸葛草廬”的“廬”字頭上少寫了一點,是否是郭老想故意告訴大家,卧龍岡的“諸葛草廬”離真貨還差一“點”呢?
2021年5月1日宛城卧龍岡武侯祠大規模重建後開門接客,并開始上演三顧茅廬實景大戲。而實際上,隆中武侯祠三顧茅廬實景表演已有多年。可見宛城卧龍岡的實景大戲也是在抄襲隆中無疑。
對于以上卧龍岡曆代抄襲隆中的事實,南陽方面早已供認不諱。
《清光緒南陽縣志》毫不避諱的記載:“然漢荊州八郡南陽居首,襄陽(隆中)四(是)為鄧縣,實隸南陽。故侯自表謂:躬耕南陽。《漢晉春秋》亦謂:亮家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裡。以此推之南陽祀侯固宜曆代,迄今築居以像之與隆中并稱。于以見侯德感人之深,而民彞之好之攸同。”
南陽縣志承認:卧龍岡是“築居以像之”隆中!
卧龍岡完全是在抄襲模仿隆中。
既然南陽縣志都承認“卧龍岡是築居以像之隆中!那麼就要問問那些口口聲聲說宛城卧龍岡是“真躬耕地”,襄陽隆中是“假躬耕地”的人:
為什麼“真躬耕地”要處處抄襲“假躬耕地”?
這個世界上有“真貨”抄襲“假貨”的道理嗎?
抄襲它人能把自已抄成“真貨”,宇宙中還有比“真貨”卧龍岡更荒謬的邏輯嗎?#襄陽頭條##南陽頭條##襄陽##曆史冷知識##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