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和襄阳隆中有1700年连绵不断的各类史料记载比起来,所谓宛城“卧龙冈”这一名词首次见于史料至今不过700多年。

✹元代蒙古人编撰的《元一统志》为了证明其首次创造出来的宛城“卧龙冈”是所谓躬耕地,故意把古籍《荆州记》原文记载的“诸葛亮作梁父吟的独乐山”,从“邓城西七里”抄到了“南阳县七里”。这是宛城卧龙冈首次抄袭襄阳的古迹。从此之后,宛城卧龙冈开始了全面抄袭隆中历程。
✹第二抄的就是“卧龙冈”这个名称。
宋代《舆地纪胜》记载:“唐改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庙记。唐光化五年封诸葛孔明为武灵王碑今在隆中。”同一件事在另一处又记载:“诸葛威烈武灵仁济王庙。在襄阳县伏龙山,唐光化五年封武灵王。乾道四年被旨以感应,赐英惠庙额加号仁济,李廌有诗云:卯金运徂谢,孔明隐隆中。又云向非三顾重,白首田舍翁”。又记载:“石晋新剏卧龙山武灵王学业堂记,李光图撰天福三年记碑在襄阳之伏龙冈”。
由以上记载可知,襄阳隆中最晚在宋代又叫作“伏龙山”、“伏龙冈”。不仅隆中“伏龙山”、“伏龙冈”之名在史料中早有记载,而且在文学作品中也早就广为流传。
如元杂剧中有一出戏叫“诸葛亮博望烧屯”,唱曰:“贫道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卧龙。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有一岗名曰卧龙冈,好耕锄垄亩。”
元末小说家罗贯中汇总唐宋以来三国故事写成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也记载:“次日玄德同关张二人将带数十从者来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玄德闻其言勒马唤农夫而问之曰:此歌何人所作?农夫曰:此歌乃卧龙先生之所作也。玄德曰:卧龙先生住于何处?农夫遥指曰:自此山之南一带高岗乃卧龙冈也。....卧龙冈果然清景异常,后人单道卧龙居处,遂赋古风一篇云: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岗枕流水。”
由此可知,宋、元之前,不论是史料中还是民间认知中,卧龙冈都是襄阳城西二十里隆中的卧龙冈。
而《元一统志》创造的南阳城西五里的宛城卧龙冈,在清代南阳府志的记载中原名叫麒麟冈,而今南阳城西八里的所谓“卧龙冈”在明代南阳知府徐学谟的文中始终叫做八里冈,可见今所谓宛城“卧龙冈”之名,只不过是把隆中卧龙冈之名抄到了明代八里冈而已。
✹第三抄的是襄阳“隆中”之名。
从明代开始,由于襄阳隆中之名已经两次记入正史,且有1700年历史记载,比隆中另一名称“卧龙冈”更加有名。因此宛城卧龙冈又开始抄襄阳“隆中”之名,称宛城卧龙冈也叫隆中。
明嘉靖七年立在宛城卧龙冈武侯祠的《勅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明确记载:“(卧龙冈)此亦隆中地,盖秦以襄阳隆中为南阳郡也。”
宛城卧龙冈也叫“隆中”,是因为襄阳隆中属于南阳郡。那么反过来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襄阳隆中不属于南阳郡,那么卧龙冈是不是也就没必要叫“隆中”了?赤裸裸地表达出宛城卧龙冈抄袭“隆中”之名的事实 。
不仅如此,该碑还记载:“襄阳(隆中)不过亮与隐士庞士元往来游息之地,因赢秦以为南阳郡属之,故该襄王奏准奉有祀典题额。今隆中(卧龙冈)为亮藏修发迹之所......。”
碑文还把宛城卧龙冈称为“今隆中”,那么相对的“襄阳隆中”自然就是“古隆中”无疑。进一步明确地告诉世人,“今隆中”卧龙冈所谓“隆中”之名就是抄袭自“襄阳古隆中”。这种明目张胆的抄袭还堂而皇之的刻碑立传,其流氓嘴脸,还真是天下少有!
✹第四抄的是“隆中十景”景名。
隆中十景最早是由明成化年间,荆南道观察史吴绶在重修隆中时修建,此后隆中十景在明代多次记入史料,并有文人到访的记载。
如明景泰年间名将、诗人王越游历隆中,曾作隆中十景诗,每景一首,收入《黎阳王太傅诗文集》中。
明万历文学家袁中道在《》中提到“隆中即今襄阳伏龙山,在县西南二十里........景有八所谓三顾堂、六角井、古柏亭、躬耕田、梁甫崕、抱膝石、老龙洞、小虹桥、半月溪、野云庵也,讯所云草庐处已为王家幽宫矣。”
公元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中宪大夫、督察员协院事左佥都御史李祯重修隆中武侯祠,作《重修隆中诸葛武侯先生祠堂记》,并立纪事碑于隆中。碑文最后记载:“山之故迹:曰草庐、曰三顾堂、曰老龙洞、曰躬耕田、曰古柏亭、曰半月溪、曰六角井、曰小虹桥、曰梁甫岩、曰抱膝石、曰野云庵”。今该碑还在隆中的明碑亭中。
由此可见,明万历年间不仅有隆中十景,还增加草庐,形成隆中十一景。
反观所谓宛城“卧龙冈十景”,在清代以前没有任何史料有记载。直到清康熙五十年,南阳知府罗景重修卧龙冈武侯祠时,才修建了“卧龙冈十景”,并在其编撰的《卧龙冈志》中首次记载了“卧龙冈十景”的景名包括“草庐、诸葛井、古柏亭、躬耕田、梁甫崕、抱膝石、老龙洞、小虹桥、半月溪、野云庵,不久之后又增修了三顾堂。”其景名与“隆中十景”一模一样,而且所谓“十景”其实都是“十一景”。这难道是巧合吗?显然不是。无疑是清康熙五十年修建的“卧龙冈十景”抄袭了明成化建成的“隆中十景”的景名!
✹其实不仅古代抄袭,现代也在抄袭。
1965年郭沫若亲自到隆中参观,并现在为隆中题词,其中就有“诸葛草庐”四字。这让宛城卧龙冈方面眼馋不已。1975年,卧龙冈方面派人跑到北京苦苦哀求郭沫若赐字。郭沫若磨不开情面,不得已按现代从左到右的书写方式,写下“诸葛草庐”四字应付了事。连题词也要抄得和隆中一模一样,卧龙冈的作风真让人哭笑不得。细心的游客可以发现,卧龙冈的现代牌匾“诸葛草庐”的“庐”字头上少写了一点,是否是郭老想故意告诉大家,卧龙冈的“诸葛草庐”离真货还差一“点”呢?
2021年5月1日宛城卧龙冈武侯祠大规模重建后开门接客,并开始上演三顾茅庐实景大戏。而实际上,隆中武侯祠三顾茅庐实景表演已有多年。可见宛城卧龙冈的实景大戏也是在抄袭隆中无疑。
对于以上卧龙冈历代抄袭隆中的事实,南阳方面早已供认不讳。
《清光绪南阳县志》毫不避讳的记载:“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隆中)四(是)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于以见侯德感人之深,而民彞之好之攸同。”
南阳县志承认:卧龙冈是“筑居以像之”隆中!
卧龙冈完全是在抄袭模仿隆中。
既然南阳县志都承认“卧龙冈是筑居以像之隆中!那么就要问问那些口口声声说宛城卧龙冈是“真躬耕地”,襄阳隆中是“假躬耕地”的人:
为什么“真躬耕地”要处处抄袭“假躬耕地”?
这个世界上有“真货”抄袭“假货”的道理吗?
抄袭它人能把自已抄成“真货”,宇宙中还有比“真货”卧龙冈更荒谬的逻辑吗?#襄阳头条##南阳头条##襄阳##历史冷知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