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關外的蔚州古堡,實際上是連接配接邊塞和中原的交通要地。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裡戰事頻繁,村民常遭劫掠,久之也孕育出了粗犷的民風。扼守燕雲古道的蔔北堡,始于西漢,曾得漢文帝生母薄姬駐跸,行車交錯,軍馬穿梭,駝鈴陣陣,繁盛千年。
曆史定格在大明帝國,明成祖朱棣遠征漠北,車辇華蓋,戎馬倥偬,數次途徑蔔北堡。村子裡一個叫王振的年輕人,大概親眼目睹了浩蕩的行軍隊伍,此景與蒼涼落寞的苦寒之地形成巨大反差,讓這位落第秀才深受觸動,他的欲望因之急速膨脹。幾年後,他選擇了一條“終南捷徑”,帶着這方土地的睿智與勇決,采取了一個讓人瞠目的動作——“自閹入宮”!

蔔北堡堡門
史載,王振“巧黠多智”,生性圓滑,善于伺察人意。這大概正是中原與遊牧民族緩沖區域的成長經曆給他性格上的烙印。當此時,太祖“内臣不得幹預政事”的祖訓已被宣宗抛之腦後,為了制衡權臣,朱瞻基設立“内書堂”,專門培養教育宦官,又直接給了司禮監秉筆太監“批紅”的特權。因為略通經書,王振入宮後頗得宣宗喜愛,被任命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朱祁鎮。
大明之不幸,正在賢能君主英年早逝。太子朱祁鎮繼位時年方9歲,主少國疑,尚倚賴身邊的“王伴伴”。及至7年後親政,王振成了英宗口中的“先生”,公卿大臣争相攀附的“翁父”。從此得道升天,公然推倒太祖聖訓鐵牌,成為大明王朝第一代權監。
蔔南堡現狀
登頂權利頂峰後的王振,要彌補身體缺陷帶來的痛苦,變得愈發肆無忌憚起來。黃土彌漫的蔔北堡也迎來了屬于它的又一次高光時刻,在燕雲古道旁有一座玉泉寺,被王振占用,改建為家廟,漢白玉石橋、前抱廈庑殿頂……任何一位行經的官宦商賈無不駐足觀看,沐浴自權利頂峰散發出來的光芒。
假若就這樣平平淡淡發展下去,仗着英宗皇帝的信任,曆史或許還能給他一個善終。但王振已經專權了八年,久在萬人之上,讓他無所畏懼無比張狂。盡管洪武、永樂兩朝接連用兵,已将蒙古人趕出中原,仍然需要采取互市的方式維持邊境穩定。但王振這一次打破了平衡!正統十四年(1449),因王振克扣對瓦剌的賞賜,激怒了也先,瓦剌兵分四路大舉入侵國境。
蔔北堡北門玉皇閣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青年朱祁鎮也向往着像先祖一樣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當然也包括“身殘志堅”的王振。這對主仆決定禦駕親征,率20萬大軍挺進大同。盡管有100多名文武官員随從,但他們或許隻是陪襯,此後的故事便一直由這對主仆主導。深谙英宗心思的王振,将青年天子打扮成曾祖父一樣的大英雄,殺伐決斷,全憑幻想。俨然将一次軍事行動導演成了一場鬧劇。
瓦剌誘敵深入,英宗大軍行至大同未遇抵抗,隻得班師回朝。王振計劃從紫荊關退軍,為的是讓英宗駕幸他位于蔔北堡的府第,演繹一出“富貴還鄉”的大喜劇。然而行至半程,自私的他又憂心起家鄉的田園莊稼,深怕為人馬踐踏損壞。于是,王振火速傳令改道東行,繞道宣府,由居庸關回京。行經土木堡,遭遇瓦剌軍包圍,20萬大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錘死。
蔔北堡航拍
小人得志是可怕的,小人并非都窮兇極惡。但目光短淺、自私自利者,一旦得勢勢必釀成災難。古老的蔔北堡,轉眼又沉寂了五百多年。一個邊塞古堡,出了這樣一個人物,險些斷送一個王朝,又死在了另一個古堡。終大明王朝,邊塞問題始終未得解決,雲蔚地區安定了,最後卻亡在了另一段邊境之禍。這大概就是曆史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