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土木堡之变,是王振误了明英宗?一切都已在他出生地注定了

地处关外的蔚州古堡,实际上是连接边塞和中原的交通要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战事频繁,村民常遭劫掠,久之也孕育出了粗犷的民风。扼守燕云古道的卜北堡,始于西汉,曾得汉文帝生母薄姬驻跸,行车交错,军马穿梭,驼铃阵阵,繁盛千年。

历史定格在大明帝国,明成祖朱棣远征漠北,车辇华盖,戎马倥偬,数次途径卜北堡。村子里一个叫王振的年轻人,大概亲眼目睹了浩荡的行军队伍,此景与苍凉落寞的苦寒之地形成巨大反差,让这位落第秀才深受触动,他的欲望因之急速膨胀。几年后,他选择了一条“终南捷径”,带着这方土地的睿智与勇决,采取了一个让人瞠目的动作——“自阉入宫”!

土木堡之变,是王振误了明英宗?一切都已在他出生地注定了

卜北堡堡门

史载,王振“巧黠多智”,生性圆滑,善于伺察人意。这大概正是中原与游牧民族缓冲区域的成长经历给他性格上的烙印。当此时,太祖“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祖训已被宣宗抛之脑后,为了制衡权臣,朱瞻基设立“内书堂”,专门培养教育宦官,又直接给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的特权。因为略通经书,王振入宫后颇得宣宗喜爱,被任命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朱祁镇。

大明之不幸,正在贤能君主英年早逝。太子朱祁镇继位时年方9岁,主少国疑,尚倚赖身边的“王伴伴”。及至7年后亲政,王振成了英宗口中的“先生”,公卿大臣争相攀附的“翁父”。从此得道升天,公然推倒太祖圣训铁牌,成为大明王朝第一代权监。

土木堡之变,是王振误了明英宗?一切都已在他出生地注定了

卜南堡现状

登顶权利顶峰后的王振,要弥补身体缺陷带来的痛苦,变得愈发肆无忌惮起来。黄土弥漫的卜北堡也迎来了属于它的又一次高光时刻,在燕云古道旁有一座玉泉寺,被王振占用,改建为家庙,汉白玉石桥、前抱厦庑殿顶……任何一位行经的官宦商贾无不驻足观看,沐浴自权利顶峰散发出来的光芒。

假若就这样平平淡淡发展下去,仗着英宗皇帝的信任,历史或许还能给他一个善终。但王振已经专权了八年,久在万人之上,让他无所畏惧无比张狂。尽管洪武、永乐两朝接连用兵,已将蒙古人赶出中原,仍然需要采取互市的方式维持边境稳定。但王振这一次打破了平衡!正统十四年(1449),因王振克扣对瓦剌的赏赐,激怒了也先,瓦剌兵分四路大举入侵国境。

土木堡之变,是王振误了明英宗?一切都已在他出生地注定了

卜北堡北门玉皇阁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青年朱祁镇也向往着像先祖一样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当然也包括“身残志坚”的王振。这对主仆决定御驾亲征,率20万大军挺进大同。尽管有100多名文武官员随从,但他们或许只是陪衬,此后的故事便一直由这对主仆主导。深谙英宗心思的王振,将青年天子打扮成曾祖父一样的大英雄,杀伐决断,全凭幻想。俨然将一次军事行动导演成了一场闹剧。

瓦剌诱敌深入,英宗大军行至大同未遇抵抗,只得班师回朝。王振计划从紫荆关退军,为的是让英宗驾幸他位于卜北堡的府第,演绎一出“富贵还乡”的大喜剧。然而行至半程,自私的他又忧心起家乡的田园庄稼,深怕为人马践踏损坏。于是,王振火速传令改道东行,绕道宣府,由居庸关回京。行经土木堡,遭遇瓦剌军包围,20万大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锤死。

土木堡之变,是王振误了明英宗?一切都已在他出生地注定了

卜北堡航拍

小人得志是可怕的,小人并非都穷凶极恶。但目光短浅、自私自利者,一旦得势势必酿成灾难。古老的卜北堡,转眼又沉寂了五百多年。一个边塞古堡,出了这样一个人物,险些断送一个王朝,又死在了另一个古堡。终大明王朝,边塞问题始终未得解决,云蔚地区安定了,最后却亡在了另一段边境之祸。这大概就是历史的宿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