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朝皇帝大婚,16岁的她入主中宫,成为明朝患难帝后的典范

导读:宫门深深复几许,多少红颜相思尽。多少女子为了家族利益、荣华富贵被送入宫廷。后宫三千佳丽各有特色,极尽风华。花无百日红,有多少人能一枝独秀?帝王富有四海,坐拥后宫,他的目光又能在一个女子身上停留多久?爱情在宫廷中似乎只是微薄的奢望。但有这么一个女子,用自己的所作所为赢得了身为君王的丈夫的爱情和尊敬,她的丈夫甚至为她废除了宫妃殉葬的陋俗,开明朝先河。她就是明英宗皇后钱氏。

明朝皇帝大婚,16岁的她入主中宫,成为明朝患难帝后的典范

我们从钱氏入宫开始说起,明朝为防外戚干政,皇后的人选都是从小门小户的清白女子中甄选,而钱氏是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精心为孙儿挑选的。人选确定后,就到了婚礼环节,我们想象中皇帝的婚礼应该十里红妆,普天同庆,比现在的各种世纪婚礼还要风光百倍。但事实上不一定是这样的。在英宗之前的明朝皇帝们早在即帝位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终身大事,册后只不过是登基以后打个过场而已,钱氏的册后仪式,也是明王朝有史以来皇帝的第一次初婚仪式,可称的上名副其实的世纪婚礼,所以极为隆重。

明朝皇帝大婚,16岁的她入主中宫,成为明朝患难帝后的典范

在诸位德高望重的大臣至钱府行纳采问名之礼、纳吉纳徽告期礼、率领仪仗大乐和放置着皇后册宝的龙亭以及文武百官,再至钱府行发册奉迎礼后在文武百官和内外命妇的叩头如仪中,十六岁的钱氏走进了深宫,来到了他的丈夫身侧。事实证明张氏的眼光果然没错。

明朝皇帝大婚,16岁的她入主中宫,成为明朝患难帝后的典范

钱氏果真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她深明大义,坚决拒绝了英宗给自己的父亲加官进爵的提议;有容人之量,虽自己多年没有子嗣,依然不阻挠英宗亲近其它宫人,善待其它宫人所出子嗣;最为难得的是坚贞不屈,与丈夫共患难,不离不弃。举世震惊的“土木之变”中,英宗也成了瓦剌军的俘虏,朝廷为了不受威胁,立了英宗的弟弟为帝。

明朝皇帝大婚,16岁的她入主中宫,成为明朝患难帝后的典范

面对这样的局面她无能为力,遥想身陷敌国,不知会遭受到什么的丈夫,她肝肠寸断。从此,每晚她都哀泣求告磕头求天,祈望上天能够垂怜自己的诚意,放丈夫一条生路。她就这样昼夜不停地祈求,甚至几乎不上床休息。过度的劳累、粗陋的饮食、冰冷的地面、冬天的严寒致使她的一条腿受了重伤,一只眼睛也哭瞎了。或许她的诚意真的打动了上天,瓦剌归还了她的丈夫,但此时她的丈夫被迫成为了太上皇,新帝的猜疑忌惮,宫人的刁难,丈夫的焦躁都没有打倒这个女人,她成为了丈夫的精神支柱。

明朝皇帝大婚,16岁的她入主中宫,成为明朝患难帝后的典范

她一面百般宽慰迁就丈夫,一面支撑着病体带领南宫中的嫔妃宫娥赶制绣品,以此换些食用,这样度过了漫长的七年,终于等到了英宗复位。她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英宗感念妻子所为执意复立已经残疾且没有生育能力的钱氏为后,在临终时依然记挂着她,保住她的名分,甚至为她罢宫妃殉葬,叮嘱大臣钱氏死后一定要与他同葬,他要与他深爱的妻子生同衾死同穴。这时的钱氏无疑是满足的,可宪宗并没有遵循父亲的遗愿,固执自私的把自己的生母同英宗葬在了一起,钱氏最终也没有能与深爱的丈夫同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