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通州:留住鄉愁 傳承文明——永樂店鎮已建7座村史館

通州區永樂店鎮即将再增加一座村史館。馬上就要建成的孔莊村史館中,收藏了大量珍貴的紅色藏品,以及衆多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業作業工具,勾起村民無限回憶。近年來,永樂店鎮先後建起7座各具特色的村史館,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一個個老故事,串聯起當地濃濃的“鄉情會客廳”。

通州:留住鄉愁 傳承文明——永樂店鎮已建7座村史館

孔莊村史館已基本完工

推開古香古色的老木門,孔莊村史館驚豔亮相。一進門的孔莊姓氏牆上,标刻着全部村民的姓氏。往裡走,濃濃的中國風設計中,展示着孔莊村過去幾十年間的發展和未來的規劃。

在紅色藏品區,集中了不少珍貴的老物件。記者看到展櫃裡陳列着60年代的政治工作學習檔案彙編、80年代的選民證,還有老版本的黨章等,品相儲存得相當完整。村黨支部書記韓寶新介紹說:“這是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同志儲存的。他入黨早,當年的學習檔案彙編、黨章、選民證都仔細留着。聽說村裡要建村史館,老人的家人就把這些珍貴的老物件一股腦兒地捐了過來。老人雖然去世了,但他留下來的這些老物件能夠給村裡的年輕人好好上一堂生動的紅色教育課。”

永樂店鎮孔莊村史館緊挨着建立的文化活動中心,“村民們來健身娛樂的同時,順道就能走進村史館。給孩子們講講曆史,看看村子過去的樣子,了解自己家鄉的曆史文化。”韓寶新說。目前,村史館已基本完工,進入最後布展階段,預計月底正式建成,屆時向村民免費開放。

像這樣的村史館,永樂店鎮内還有6個,收藏着各村的老物件,展示當地悠久的曆史文化故事,留住鄉愁,成為各村獨具特色的“鄉情會客廳”。

在德仁務前街村史館,60年前陪嫁的針線首飾盒,30年前為孩子“斥600元巨資”購買的風琴,陪伴鄉村醫生50多年的“老夥計”——自行車和醫藥箱……200餘件村民捐贈的老物件講述着村子的曆史變遷。館内的一個雙層首飾盒,是村民張萬英結婚時的陪嫁。大紅色的包漿漆依舊鮮豔,箱體兩側的“愛”字仍然清晰。“1960年我18歲,結婚時家裡窮,沒什麼像樣的陪嫁物,我叔叔給我買了這個首飾盒。”一晃60年過去了,張萬英家裡的條件越來越好,老房子重新翻蓋了,房間寬敞明亮,兒孫們事業有成。

在馬合店村,從事建築設計工作的村民盧松楠發揮專業特長為家鄉助力,全程參與村史館内部空間設計,将200平方米的村史館,打造出七大功能展示。

在有着百年評劇曆史的大務村,如今村裡評劇團的行頭和排練場地早就鳥槍換炮,但村史館裡特意建起評劇團特色展室,收集當年珍貴戲服和評劇老物件,守護傳統文化。村黨支部書記王振江說:“咱大務村百年評劇這條文化根脈不能斷。”臨溝屯村有着家家戶戶會做曹氏風筝的獨特文化,訂單都接到了海外。為了留下“文化根”,村裡建起風筝展示館,在傳承曹氏風筝的基礎上,又結合本村風筝制作技藝進行品種創新。

在大羊村村史館裡,擺放了不少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的物品。“以前買東西,都是憑票的,現在用手機全能解決。”52歲的楊德民看着展櫃裡的糧票,對幾個年輕人講起了糧票、布票、油票那些“憑票購物”的記憶。

據介紹,村史館的建設是永樂店鎮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舉措,既融入村莊的鄉情記憶,也成為留住鄉愁、凝聚人心、傳承文明的重要視窗。該鎮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會進一步将這些“鄉情會客廳”打造為各具特色的村情村史文化教育基地。

(責任編輯:吳思)

【來源:通州區文明辦】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