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經曆,尤其是童年的經曆,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這就是經典的心理創傷學說,建立者是大名鼎鼎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弗洛伊德。心理創傷學說現在仍是心理咨詢師廣泛使用的方法。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人們心靈過去所受的傷害(心理創傷)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禍首。
但是《被讨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卻說,弗洛伊德的決定論是錯誤的!
這就是以目的論為核心的、不為人知的阿德勒個人心理學。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1-為什麼弗洛伊德的決定論是錯的?</h1>
《被讨厭的勇氣》說,人并不受過去的原因所左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世界”本身是簡單的,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複雜。</h1>
比如,井水的溫度是恒定的,長年在18度左右,但是夏天和冬天飲用的感覺卻大不相同,夏天感覺涼爽,冬天感覺溫潤。井水的冷暖是不容否定的事實,冷暖卻是人賦予的主觀感受。
過去就像井水的溫度,是客觀的事實,如果你用墨鏡去看它,這樣看到的世界理所當然就會變暗、複雜。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決定論讓人無法改變。</h1>
“決定論”認為,你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這樣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最終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現在和未來根本無法改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心理創傷并不存在。</h1>
決定論認為過去的心理創傷決定了現在的你。當實際上你并非因為自身經曆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決定人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曆,而是你自己賦予了經曆的意義——“我認為它是心理創傷”。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h1>
決定論認為“人無法抵抗感情”,憤怒來自内心無可奈何的不可抗力。但是憤怒其實隻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而已。就像一個媽媽正在沖女兒發火,這時她接到了老師的電話,立即收斂了怒氣、和聲細語地和老師說話。是以憤怒既可以在接電話的瞬間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斷電話之後再次釋放出來。人并不是因為怒不可遏而大發雷霆,隻不過是為了自己的目的(比如震懾女兒)而采用(捏造)了憤怒這種感情。
“決定論”歸根結底就是“原因論”,給現在找個借口,但卻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如果我們一直依賴原因論,就會永遠止步不前。
就像你因感冒、發燒去看醫生,醫生告訴你原因是“昨天出門穿得太薄,是以錯不在你”。但你關心的不是原因啊,而是如何痊愈!
告訴你痊愈的方法就是阿德勒哲學的目的論。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2">-2-什麼是阿德勒的目的論?</h1>
《被讨厭的勇氣》說,人不受感情支配,也不受過去支配,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進,這就是目的論。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4">不幸是自己選擇的。</h1>
你在人生的某個階段裡選擇了“不幸”。這既不是因為你生在了不幸的環境中,也不是因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為你認為“不幸”對你自身而言是一種“善”。
在希臘語中,“善”這一詞語并不包含道德含義,僅僅有“有好處”這一層含義;另一方面,“惡”這一詞語也有“無好處”的意義。
你選擇了不幸,是因為它會讓你感到自己受害者,可以像祥林嫂一樣不斷獲得别人的同情。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8">不改變也是人下定決心不改變。</h1>
人無論在何時也無論處于何種環境中都可以改變。你之是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不改變盡管有些不友善、不自由,但你還是感覺現在的生活方式更好,不做改變比改變更輕松、更能安心。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0">目的論決定着你的幸福。</h1>
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擷取幸福,你就可以獲得改變的勇氣,也就是獲得幸福的勇氣,努力選擇去做出改變。“人可以随時做出改變”就是阿德勒哲學的首要前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2">-3-如何通過改變而幸福</h1>
《被讨厭的勇氣》說,為了改變自己擷取幸福,人要抛棄不改變的自我借口,活在此時此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4">“如果怎樣怎樣”的假設就是你不改變的借口。</h1>
比如某人想成為作家,他總是借口“如果我有時間,如果我有金錢,我就會寫出好的作品”。其實他就是是想通過不去比賽這一方式來保留一種“如果做的話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願出去被人評價,更不願去面對因作品拙劣而落選的現實。他隻想活在“隻要有時間我也可以、隻要環境具備我也能寫、自己有這種才能”之類的可能性中。或許再過5年或者10年,他又會開始使用“已經不再年輕”或者“也已經有了家庭”之類的借口。
抛棄這樣的借口,就是假如失敗也去寫作,即使夢破滅也去改變。因為隻有做了你才能知道自己能否改變,即使失敗了也沒什麼,繼續改變就好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7">幸福就是活在此時此刻。</h1>
阿德勒哲學認為,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你有用了改變的勇氣,就有了未來幸福的可能。
人不是一旦設定好,就自動運轉的機器,而是能夠随時改變、主動幸福的生命;
人生也不是單一因果規律、注定唯一結局的固定劇本,而是充滿各種可能、迸發多重精彩的無限遊戲。
而這一切隻需要你摘下決定論的墨鏡,找到自己生命的目的,用幸福的勇氣去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