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史書上面,伊尹都是作為賢臣名相的形象出現的。但是通過夏商之争中伊尹的各種表現,都說明了伊尹是一個心智如鐵、極有城府之人。那這樣的一個人會願意久居人下嗎?特别是在奴強主弱的情況下,是否還能甘為人臣?

伊尹
《史記-殷本紀》裡有這樣一段記載:“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湯逝世之後,太子太丁沒能即位就早逝了,于是就立太丁的弟弟外丙為帝,就是外丙帝。外丙即位才三年就去世了,于是又立外丙的弟弟中壬為帝,就是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又死了,伊尹就立了太丁的兒子太甲為帝。看重點,太子太丁早亡,順位立其弟外丙是正常所為,但外丙即位三年就死了,沒有任何解釋。外丙死後立其弟中壬即位,但四年後也死了,同樣沒有記載原因。中壬死後,伊尹立太甲為帝。注意,外丙和中壬即位都未曾注明伊尹立,為何太甲這裡注明為伊尹所立?湯是否還有其他的兒子,中壬是否還有其他的弟弟,為何非要立太甲?
再看“太甲,成湯鏑長孫也,是為帝太甲。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太甲,是成湯的嫡長孫,就是帝太甲。太甲在位三年後,暴虐無道,不遵守成湯的禮法,道德敗壞。于是伊尹就把他流放到埋葬湯的桐宮。此後三年裡,伊尹代理政務,主持國事,朝會諸侯。太甲在桐宮住了三年,改過自新,重新向善,于是伊尹又把他迎回去,把政權交還給他。
這一段就更有意思了,太甲是湯的嫡長孫,兩位叔父先後即位,也不過七年的時間,太甲即位之時,年齡應該不大,伊尹為何擁立太甲,是否殷王室沒有其他繼承人了?太甲在位三年都無過錯,為何三年後就暴虐無道,道德敗壞,還不遵成湯之法,這些罪名可都是當時為君大忌,前面三年沒有任何征兆,突然一下就犯下如此之多之大的錯誤,這根本說不過去。另外,伊尹流放太甲于湯的墓地桐宮,伊尹若為賢臣忠臣,怎麼會作出這種以臣放君的僭越之舉?太甲若真有如此之大錯,伊尹為何不擁立王室其他人繼承王位而要自己攝政監國,還要做出朝會諸侯這種大逆之舉?而且伊尹為何又能确定太甲能夠改過自新?按照太甲所犯之錯,也沒有幾個人會認為還有改過的可能吧?如太甲真是暴虐無德,怎會老老實實待在一個墓地三年,三年内為何沒有離開?是不想離開還是不能離開?伊尹放太甲于桐宮,必定派人看守,這說直接點就是囚禁,以臣囚君,豈是忠臣之所為?
再來看看《竹書紀年》的記載:“中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複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中壬死後,伊尹把太甲流放到桐宮,自己即位稱帝。太甲從桐宮潛逃出來,殺掉伊尹,留下伊尹的兩個兒子伊陟和伊奮,讓他們把伊尹的财産平分了。那伊尹有沒有流放太甲而自己稱帝的可能呢?若為真,太甲複位後為何殺掉伊尹而留下了他的兩個兒子?還特意注明讓兩個兒子平分了伊尹的财産。
那伊尹有沒有稱帝的可能性呢?有,而且很大,作為輔佐商湯滅夏的首席功臣,執政多年,必定網絡了大量黨羽,權勢,威望都足夠威脅王權。外丙即位三年而死,中壬即位四年而死,商湯才死,這兩個兒子應該正值壯年,怎會相繼而亡,其中緣由多半與伊尹這個權臣分不開的,應該是王權與相權之争的結果。而後伊尹為了友善掌控,擁立了年齡尚幼的太甲。但三年之後太甲逐漸長大,開始反對伊尹(這樣才能解釋太甲即位三年後突然犯下那麼多大錯),伊尹便把他流放到桐宮并囚禁起來,自己稱帝,這才做出了行政當國,以朝諸侯這等僭越之舉,忠臣是不會允許自己做出這種事的,但是如果自立為帝了,這就是合理合法了。又過了三年,太甲長大,學會了隐忍,是以從桐宮潛逃出來,回到商都殺掉了伊尹,奪回王位。至于留下了伊尹的兩個兒子,則是為了穩定朝政,讓兩人平分伊尹的财産,應該也包括了伊尹留下的龐大勢力,這樣就能以和平的手段分化瓦解他們,進而降低了對王權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