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吳起身死與楚國變法結局的細思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身為楚國令尹的吳起在入宮時遭遇大批因變法而損失利益的官員和貴族圍攻,最後被亂箭射殺而死。至此,吳起的人生走到了終點,而楚國的變法也被廢除,楚國改革宣布失敗。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以上是現在絕大多數的資料所記錄的曆史,乍看之下覺得很合理:吳起變法得罪了太多守舊勢力的利益,在支援他的楚悼王死後,貴族們瘋狂反撲報仇,殺死吳起廢除新法。但是如果我們仔細一推敲,就會發現這件事情的背後,并沒有那麼簡單。

對吳起身死與楚國變法結局的細思

吳起

吳起,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人。 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一生曆仕魯、魏、楚三國,在内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輔佐楚悼王主持變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變法得罪守舊貴族,慘遭殺害。

第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就是吳起之死。史書記載他是死在貴族們的圍攻下。這就有了疑點。因為此時的吳起,早已不是當年孤身由魏入楚的孤家寡人了。現在的他,擔任楚國的最高官職令尹多年,可以說是位高權重。而且由于新法的實施,在楚國的政堂内,必然也存在着一股以吳起為首的改革勢力。是以綜合來看,吳起也并非是任人揉擰的弱者。他就算不敵保守派,也不該這麼輕易就被殺死。

“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彊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於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彊。”《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而保守派也不是那種一心隻要報複的傻子。随随便便弄死這麼一位令尹大人可能帶來的後果,他們也得掂量掂量。然而吳起還是死了,還死得如此凄慘。表面上看是氣急敗壞的貴族們不顧一切地報複,實際上說明吳起面對的敵人實力,比上文提到的還要強大得多。至于這股實力來自哪裡,不妨看一看吳起的一位變法同行——商鞅的下場就知道了。

對吳起身死與楚國變法結局的細思

商鞅

商鞅,本名公孫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于十五邑,故又稱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但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商鞅因被指謀反,戰敗死于彤地,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處以車裂後示衆。

在秦孝公死後,繼任的是秦惠文王。由于商鞅之前曾經因為執法問題砍掉了秦惠文王老師的鼻子,本就得罪了秦惠文王。而秦惠文王可不像老爸秦孝公那樣信任商鞅,再加上不停地有守舊派在秦惠文王面前說商鞅的壞話,是以秦惠文王決定處死商鞅。就這樣,一時風頭無兩的商鞅落了個五牛分屍的凄慘下場。那麼回歸到楚國這裡,吳起的死,是因為新任楚王——楚肅王的原因嗎?

對吳起身死與楚國變法結局的細思

楚肅王

這個推測非常有可能。本來在吳起的新法的推行下,已經被打壓下去的守舊貴族是不該再跳出來的。即使楚悼王已死,但吳起仍然是令尹。除非他們有萬無一失的把握,而殺死令尹還能確定無虞的把握,隻能來自楚王。雖然曆史沒有記載,但他們應該是得到了楚肅王的指令,至少也是暗中的默許才敢如此膽大妄為。

而且吳起在被衆人圍攻時,急忙跑到楚悼王的屍體旁想以此避禍。“吳起走王之屍而伏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這就說明守舊派圍殺吳起的地方即使不是楚悼王的靈堂,也該是離此不遠的地方。發生了這麼大的動亂卻沒有人來維持秩序。貴族們個個全副武裝唯獨吳起手無寸鐵,這更像是此地的主人——楚肅王特别準備的刺殺舞台。也正是因為得到了楚肅王的默許,貴族們才如此有恃無恐:明知射中王屍犯法也依然要殺死吳起。

對吳起身死與楚國變法結局的細思

楚悼王

經過分析,我們已經得出了楚肅王是最有可能導緻吳起身死的幕後黑手,但還差一點作案動機,即楚肅王為何要如此做?吳起變法能富國強兵,他本人也是不可多得的将才,這麼一位國之棟梁為何楚肅王剛一繼位就迫不及待地要除掉他呢?本人認為有以下原因:

首先吳起這個人本身名聲和品行就不好,難以信任。 “吳起取(娶)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於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将。” “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 “(魏)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可以看出,吳起雖然雄才大略,但不奔母喪,殺妻求将,二三其主,這些事迹集中在一個人身上足以讓人厭惡。雖然不知道吳起有沒有得罪過楚肅王,但一個人身上不光彩的事多了總歸讓人喜歡不起來

其次,吳起能力太高,功勞太大,楚肅王并沒有把握駕馭這樣一位能人。

(起)於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彊。《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吳起之事悼王也,使私不得害公,讒不得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不為危易行,行義不辟難,然為霸主強國。《史記·蔡澤列傳》

面對這麼生猛的一位臣子,新繼位的楚王可不一定有把能把控住。就像燕惠王猜忌樂毅一樣,楚肅王對吳起也有猜疑之心。而且吳起品行不端,這種心理隻會更嚴重。主上一旦忌憚懷疑,那臣子的命運可想而知。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吳起變法創立法度,富國強兵。很顯然,楚國現在已經實作了這個目的。法令已立,改革已成,那吳起的個人作用就很小了。況且吳起的存在不僅讓楚王難安,更是朝堂沖突的焦點。如果殺了吳起,對楚國的負面影響不會太大,還可以憑此獲得一大批守舊勢力的支援,穩固新王的王位。這就是吳起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

那第二個問題,吳起死後,楚國變法失敗了嗎?現在很多教材上寫到吳起被殺,楚國變法宣布失敗,讓人有一種吳起死後,新王便廢除了新法,楚國又退步到了過去的狀态。然而同樣是變法者被殺的秦國。在商鞅死後,秦惠文王并沒有放棄新法。他在借商鞅的頭安定人心後,不動聲色地慢慢鏟除阻撓變法的頑固派。商君法令得以繼續推行,秦國一步步走向強大。是以,商鞅變法在秦國沒有失敗。

顯然,以倡導變法的人的生死來評判變法失敗與否并不合适。我們回到楚國,看看楚國對新法令的态度吧。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很顯然,這裡隻是交代了吳起的結局,對于楚國是否廢除了新法并沒有提及。而且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楚肅王後來又将頑固的保守勢力給消滅了。

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馀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楚肅王也不是傻子,新法有沒有強大楚國,對楚國有沒有好處他也是看得出來的:

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二年,韓魏趙三晉攻楚,打到乘丘才回去。

公元前399年,楚國受到逼迫将榆關歸還給鄭國。

公元前391年,楚悼王十一年,韓魏趙在大梁再次打敗楚國,楚國不得不厚禮求秦國出面調停。

而在公元前387年,吳起奔楚,實行變法後,僅用了六年就伐越,破魏,攻秦,四面出擊大獲全勝。

對吳起身死與楚國變法結局的細思

吳起變法後楚國形勢

實施新法後,楚國從原來挨打受困的局面變為了天下諸侯的憂慮。這種對國家有好處的事情楚肅王為什麼要廢除?而且先前得到默許的貴族們後來被以“傷王屍”的罪名鏟除。很明顯這是和秦惠文王一樣的打算啊。先讓你們殺掉吳起安分點,事後再找機會把你們收拾了繼續實行新法。如果楚國真的要恢複舊制,那這些本該再次當權的守舊派為何被殺呢?

在楚肅王和其弟楚宣王時期,楚國的局面并非像我們想的那樣一路倒退,反而是在穩步前進,不斷壯大。

楚肅王在位11年,諸侯僅有兩次前來攻犯。而楚宣王在位30年,沒有被擊敗過一次。這種局面發展到楚威王時期達到頂峰。楚威王伐齊,敗之於徐州。《史記·楚世家》

這足以說明吳起的新法還在繼續發揮着作用。隻不過由于後來楚懷王國策和外交沒有做好,被張儀所騙,斷了與齊國的聯盟,被齊秦兩個大國合力暴打。連楚懷王自己也被騙至秦國,客死異鄉。是以楚國的發展勢頭才陷入頹境。

謝謝您的閱讀。關注我,為您提供更多更有趣的曆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