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对吴起身死与楚国变法结局的细思

作者:老叨叨讲历史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身为楚国令尹的吴起在入宫时遭遇大批因变法而损失利益的官员和贵族围攻,最后被乱箭射杀而死。至此,吴起的人生走到了终点,而楚国的变法也被废除,楚国改革宣布失败。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以上是现在绝大多数的资料所记录的历史,乍看之下觉得很合理:吴起变法得罪了太多守旧势力的利益,在支持他的楚悼王死后,贵族们疯狂反扑报仇,杀死吴起废除新法。但是如果我们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这件事情的背后,并没有那么简单。

对吴起身死与楚国变法结局的细思

吴起

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 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第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就是吴起之死。史书记载他是死在贵族们的围攻下。这就有了疑点。因为此时的吴起,早已不是当年孤身由魏入楚的孤家寡人了。现在的他,担任楚国的最高官职令尹多年,可以说是位高权重。而且由于新法的实施,在楚国的政堂内,必然也存在着一股以吴起为首的改革势力。所以综合来看,吴起也并非是任人揉拧的弱者。他就算不敌保守派,也不该这么轻易就被杀死。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彊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於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卻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彊。”《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而保守派也不是那种一心只要报复的傻子。随随便便弄死这么一位令尹大人可能带来的后果,他们也得掂量掂量。然而吴起还是死了,还死得如此凄惨。表面上看是气急败坏的贵族们不顾一切地报复,实际上说明吴起面对的敌人实力,比上文提到的还要强大得多。至于这股实力来自哪里,不妨看一看吴起的一位变法同行——商鞅的下场就知道了。

对吴起身死与楚国变法结局的细思

商鞅

商鞅,本名公孙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故又称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但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商鞅因被指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在秦孝公死后,继任的是秦惠文王。由于商鞅之前曾经因为执法问题砍掉了秦惠文王老师的鼻子,本就得罪了秦惠文王。而秦惠文王可不像老爸秦孝公那样信任商鞅,再加上不停地有守旧派在秦惠文王面前说商鞅的坏话,所以秦惠文王决定处死商鞅。就这样,一时风头无两的商鞅落了个五牛分尸的凄惨下场。那么回归到楚国这里,吴起的死,是因为新任楚王——楚肃王的原因吗?

对吴起身死与楚国变法结局的细思

楚肃王

这个推测非常有可能。本来在吴起的新法的推行下,已经被打压下去的守旧贵族是不该再跳出来的。即使楚悼王已死,但吴起仍然是令尹。除非他们有万无一失的把握,而杀死令尹还能确保无虞的把握,只能来自楚王。虽然历史没有记载,但他们应该是得到了楚肃王的命令,至少也是暗中的默许才敢如此胆大妄为。

而且吴起在被众人围攻时,急忙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想以此避祸。“吴起走王之尸而伏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就说明守旧派围杀吴起的地方即使不是楚悼王的灵堂,也该是离此不远的地方。发生了这么大的动乱却没有人来维持秩序。贵族们个个全副武装唯独吴起手无寸铁,这更像是此地的主人——楚肃王特别准备的刺杀舞台。也正是因为得到了楚肃王的默许,贵族们才如此有恃无恐:明知射中王尸犯法也依然要杀死吴起。

对吴起身死与楚国变法结局的细思

楚悼王

经过分析,我们已经得出了楚肃王是最有可能导致吴起身死的幕后黑手,但还差一点作案动机,即楚肃王为何要如此做?吴起变法能富国强兵,他本人也是不可多得的将才,这么一位国之栋梁为何楚肃王刚一继位就迫不及待地要除掉他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原因:

首先吴起这个人本身名声和品行就不好,难以信任。 “吴起取(娶)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於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 “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魏)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可以看出,吴起虽然雄才大略,但不奔母丧,杀妻求将,二三其主,这些事迹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足以让人厌恶。虽然不知道吴起有没有得罪过楚肃王,但一个人身上不光彩的事多了总归让人喜欢不起来

其次,吴起能力太高,功劳太大,楚肃王并没有把握驾驭这样一位能人。

(起)於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卻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之事悼王也,使私不得害公,谗不得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不为危易行,行义不辟难,然为霸主强国。《史记·蔡泽列传》

面对这么生猛的一位臣子,新继位的楚王可不一定有把能把控住。就像燕惠王猜忌乐毅一样,楚肃王对吴起也有猜疑之心。而且吴起品行不端,这种心理只会更严重。主上一旦忌惮怀疑,那臣子的命运可想而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吴起变法创立法度,富国强兵。很显然,楚国现在已经实现了这个目的。法令已立,改革已成,那吴起的个人作用就很小了。况且吴起的存在不仅让楚王难安,更是朝堂矛盾的焦点。如果杀了吴起,对楚国的负面影响不会太大,还可以凭此获得一大批守旧势力的支持,稳固新王的王位。这就是吴起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

那第二个问题,吴起死后,楚国变法失败了吗?现在很多教材上写到吴起被杀,楚国变法宣布失败,让人有一种吴起死后,新王便废除了新法,楚国又退步到了过去的状态。然而同样是变法者被杀的秦国。在商鞅死后,秦惠文王并没有放弃新法。他在借商鞅的头安定人心后,不动声色地慢慢铲除阻挠变法的顽固派。商君法令得以继续推行,秦国一步步走向强大。因此,商鞅变法在秦国没有失败。

显然,以倡导变法的人的生死来评判变法失败与否并不合适。我们回到楚国,看看楚国对新法令的态度吧。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很显然,这里只是交代了吴起的结局,对于楚国是否废除了新法并没有提及。而且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楚肃王后来又将顽固的保守势力给消灭了。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馀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楚肃王也不是傻子,新法有没有强大楚国,对楚国有没有好处他也是看得出来的:

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二年,韩魏赵三晋攻楚,打到乘丘才回去。

公元前399年,楚国受到逼迫将榆关归还给郑国。

公元前391年,楚悼王十一年,韩魏赵在大梁再次打败楚国,楚国不得不厚礼求秦国出面调停。

而在公元前387年,吴起奔楚,实行变法后,仅用了六年就伐越,破魏,攻秦,四面出击大获全胜。

对吴起身死与楚国变法结局的细思

吴起变法后楚国形势

实施新法后,楚国从原来挨打受困的局面变为了天下诸侯的忧虑。这种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情楚肃王为什么要废除?而且先前得到默许的贵族们后来被以“伤王尸”的罪名铲除。很明显这是和秦惠文王一样的打算啊。先让你们杀掉吴起安分点,事后再找机会把你们收拾了继续实行新法。如果楚国真的要恢复旧制,那这些本该再次当权的守旧派为何被杀呢?

在楚肃王和其弟楚宣王时期,楚国的局面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一路倒退,反而是在稳步前进,不断壮大。

楚肃王在位11年,诸侯仅有两次前来攻犯。而楚宣王在位30年,没有被击败过一次。这种局面发展到楚威王时期达到顶峰。楚威王伐齐,败之於徐州。《史记·楚世家》

这足以说明吴起的新法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只不过由于后来楚怀王国策和外交没有做好,被张仪所骗,断了与齐国的联盟,被齐秦两个大国合力暴打。连楚怀王自己也被骗至秦国,客死异乡。因此楚国的发展势头才陷入颓境。

谢谢您的阅读。关注我,为您提供更多更有趣的历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