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吴起一生从无败绩,号称兵家四圣之亚圣,为何会被移出武庙十哲?

作者:历史人物故事会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古代兵家代表性人物,被誉为“兵家四圣”之“亚圣”。

他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并且在内政、军事上都有着极高的成就。

他一生“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平一十二”,可以说无一败绩,是真正意义上的不败将军,其中最牛一战是历史上著名的“阴晋之战”——率领五万士兵大破秦军五十万。

他参与魏国李悝变法,整顿魏国军制,建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职业军队——魏武卒方阵,为魏国打造了当时的第一强军,让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西压强秦,东摄强齐。

吴起一生从无败绩,号称兵家四圣之亚圣,为何会被移出武庙十哲?

他后来又在楚国主持变法,短时间里便扭转了楚国的羸弱形象,使得楚国国力大增,令其他诸侯国忌惮不已。

他所著《吴子兵法》被宋代选入《武经七书》,是武举必考科目。该书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要“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政治、军事并重,且以政治为先的战争观念,与《孙子兵法》并称“孙吴兵法”。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吴起有如此之高的成就,为什么又会在宋朝被移出“武庙十哲”呢?

吴起一生从无败绩,号称兵家四圣之亚圣,为何会被移出武庙十哲?

原来,在宋朝建立之初,赵匡胤曾游览武成王庙,指出“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大致意思就是白起杀降坑卒,不配享武庙,加上左拾遗知制诰高锡因上疏说“王僧辩不克善终,不宜在配享之列”,于是赵匡胤认为配享武庙者不应该存在私德上的问题,以免误导后世,便重新裁定了武庙名单。

如此这般操作以后,私德有亏的吴起自然就被排除在外了。那吴起究竟是存在什么样的人生污点呢?

吴起一生从无败绩,号称兵家四圣之亚圣,为何会被移出武庙十哲?

为面子,残杀乡里,属于不仁

据《史记》记载:“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大意就是吴起年少时为了求得官位散尽家财,却毫无所得,然后受到乡亲嘲笑,他一怒之下便将嘲笑他的三十余人全部杀死,而后开始逃亡。

吴起仅仅因为别人嘲笑,面子上过不去便愤而杀人,这对以儒治天下,士大夫占据绝对话语权的宋朝来说,是绝不可能容忍的一件事,也违背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理念。

特别是在北宋初年,“重文抑武”的国策已经初步形成,唐代和五代十国武将拥有兵权带来的危害以及赵匡胤本人“黄袍加身”的特殊情况,对武将的防范几乎是历朝历代的最顶峰,吴起这种为泄私愤而杀人的行为,已经触及了当时宋朝统治阶级的敏感神经。

吴起一生从无败绩,号称兵家四圣之亚圣,为何会被移出武庙十哲?

为前途,母丧不归,属于不孝

吴起在杀人后,便逃离了卫国,在孔子弟子曾申(后称“曾子”)门下学习儒家学说,期间吴起母亲去世,但他为了学业并未回去奔丧,这惹来了曾子的不快,《史记》曰“曾子薄之,而与起绝。”曾子认为吴起连儒家最基本忠孝信条都不守,不配做儒家门徒,于是断绝了与吴起的师徒关系。

作为孔子门徒,曾子在儒家有着很高的地位,既然曾子不认同吴起的品德,后世的儒家学子自然更不会认可吴起。其实吴起在离开卫国前,曾向母亲发誓“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而当时的吴起明显还未到功成名就之时,从侧面也反映出吴起不奔丧,也是为了不违背当初的誓言,担得起一个“信”字。

但是,由于儒家向来信奉“百善孝为先”,有违孝道的吴起已经实实在在地越过了儒家的道德红线,以至于其所作所为一直为后世所不齿。

吴起一生从无败绩,号称兵家四圣之亚圣,为何会被移出武庙十哲?

为官位,杀妻求将,属于不义

杀妻求官这件事,绝对是吴起最令人诟病的地方。

公元前412年齐宣公派大军攻打鲁国,鲁穆公想任用吴起为将,但是又担心吴起会私通齐国,因为吴起当时的妻子是齐国人。

吴起知道后,为了向鲁穆公表明效忠的心迹,居然直接杀害了自己的妻子。虽然后来吴起率军大胜强大的齐国,但是其杀妻的行为成了鲁国政坛攻诘他的理由,他们认为吴起刻薄寡恩,不适合担任重要职务,以免遭到反噬。

不同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吴起杀妻纯粹是为了博取自己出人头地的机会,不管他后来获得了多大的功绩,都掩盖不了个人在道德上的缺失,而成语“杀妻求将”也被后世比喻为了成功不择手段,为了功名利禄不惜伤天害理。

吴起一生从无败绩,号称兵家四圣之亚圣,为何会被移出武庙十哲?

为厚禄,效忠三国,属于不忠

吴起先后在鲁国、魏国和楚国为官,在鲁国,因遭到鲁穆公的猜忌,被罢免官职。于是到魏国求官,参与变法,建立魏武卒制,后又与公叔座争夺相位失败后,逃离魏国。最后在楚国受到楚王重用而主持变法,使楚国国力大增的同时,也因为侵犯了楚国贵族们的利益而被记恨。支持变法的楚悼王死后,吴起也被联合起来抵制变法的贵族们射杀,从而结束了其辉煌而又有争议的一生。

事实上,在古代特别是封建王朝极其重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屈原尽忠楚国投江自刎被千古传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万人铭记,所以像吴起这样能力超强而私德有亏的人,是非常不受统治者们所待见的。

《三国演义》中,张飞曾骂吕布“三姓家奴”,这分明已经上升到了人格层次的侮辱。当然,吴起虽然也是一位“三姓家奴”,但他和吕布不同的是,吕布不仅不忠,还有“认干爹,杀干爹”的癖好,更令世人所不齿。

吴起一生从无败绩,号称兵家四圣之亚圣,为何会被移出武庙十哲?

从古至今,没有人会否认吴起的能力,其同僚李悝称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尉缭子更是称赞他为“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但在私德方面,他也一直为人所诟病,白居易骂他“其心不如禽”,曹操说他“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

吴起在武布天下的唐朝,被奉为“武庙十哲”,就是因为其卓然的军事才能,毕竟他在兵家的地位仅次于“兵圣”孙武,但后来又因为其身上不可抹去的私德问题,又被标榜“仁义”的宋朝移出“十哲”之列,只能说时也命也。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