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語》1.7—賢賢易色

《論語》1.7—賢賢易色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論語》1.7—賢賢易色

子夏,蔔商,衛人,小孔子44歲。孔子去世後,子夏前往魏國教學育人,有李悝、吳起(可能)等弟子,被魏文侯尊為師傅。李悝,法家的先驅人物,是務實的治理國家人才。吳起,兵家人物。在格局上高于孫武,其對内政,也就是國家治理有見地。我們可以推測,子夏是一個比較現實主義,實用主義的人物,絕不空談理想。

賢賢易色:賢其“賢德”,而易其“容色”,這說的是夫妻相處之道,也引申為和人的相處之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達乎天地。”(《中庸》)夫妻相處之道,這是陰陽相合之道,有着大學問。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縱向關系。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橫向關系。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另一層深入。

在十字交叉處是夫妻關系,十字打開,則是師生之間的學問關系。

這一章節,依然是承接上一章“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是孔子晚年時候的弟子,以文見長,列位文學科。子夏說出這樣的話,帶着回味老師的教誨以及自謙之意。子夏在典章文獻和學術上見長,是以談及“行”的重要性即是自省也是自謙。孔子也告誡子夏:“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在德行和學養上,如何互相增進,并不是那樣的容易。知識的廣博精深,會給人帶來名利和信心,容易使人忽略内修己德,涵養德性。容易走偏,做不到知行合一。從子夏這一學派的傳承與發展來看,有法家實用性的轉向,這也是過于重視知識,忽于個人的德性修養,有滑入小人儒的傾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