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雲“愛兵如子,勝乃可全”,如果想要打造一支無堅不摧的鋼鐵軍隊,除了需要過硬的軍事素質,很好的軍紀軍風,還需要再加上“愛兵如子”的态度。
放眼古今中外,但凡能夠打造出精銳之師的将軍,他們基本上都能做到紀律嚴明以及愛兵如子,比如今天故事的主角,戰國時期的吳起,他對士兵的愛護亦如子侄一般,甚至還為士兵口吸毒瘡。
不過士兵的母親卻大為感慨,告訴小兵,吳大将軍這不是對他好,而是要他的命。
此話何意?難道吳起是在作秀?
不急,讓我們撥開曆史迷霧,一起探究一下事件的前因後果。

悲慘經曆
吳起的童年其實非常幸福,出身于富貴之家,史書記載其家庭是“家累萬金”。
然而吳起成年後并不想經營家中的産業,反而醉心于政治發展,為此他不惜散盡家産,最終也是一無所獲。
家财散盡,還無官職傍身,吳起心中的惱怒可想而知。結果幾個不長眼的鄉人嘲笑他是敗家子,吳起一怒之下将嘲笑他的人全部殺死,随後帶上最後一點錢财逃亡。
他逃亡之後拜入儒家學習儒家經典。
衆所周知,儒學是以孝為本,可吳起收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後卻無動于衷,這明顯是違背了儒學的精神。
師傅在氣憤之下就和他斷絕了師徒關系。
此後他又學習兵學,學成之後恰巧聽聞魯國在招賢納士,來對付總是欺負魯國的齊國。
雖然吳起信心滿滿,結果又一次遭到了拒絕,理由竟然是因為他的妻子是齊國人,保不準吳起是齊國派來的奸細。
吳起再也經受不起失敗了,這次他決定痛下殺手,直接将妻子殺死,随後将妻子的人頭提到了魯國國君的面前,表示他的忠心。
我們看,吳起本身就是一個目的性很強的人,這一點從他散盡家财去求官的舉動就可以看出。
此後因為久而不得,加上被人嘲笑,内心遭受了巨大的打擊,這更加強化了他對達成目的的渴望心情,而他也是以變得極端,成為了一個不孝不仁的無情之人。
不過别看吳起做事無情狠辣,但對待士兵卻是非常親和。
無情亦有情
按照《史記·卷五十六》的記載,吳起在後來投靠魏國,随後就被魏王任命為大将軍,安排在河西地區對抗秦國。
為了打造一支強大的軍隊,在軍事操練上,吳起像是一位嚴父,而在平時的生活中,他又像是一位慈父,不僅和藹可親,還吃住在一起,絲毫沒有大将軍的樣子。
有一次一個小兵手臂生出毒瘡,吳起看到之後沒有猶豫,直接口吸之。
小兵哪裡受到過這樣的恩待,他内心感激無比,想等自己的病好了以後,誓死追随吳将軍。
不過因為他病痛在身,吳将軍準許他回家休養完全後再回來報到。
懷着感恩的心情,小兵回到家後馬上和母親說了這件事。
沒想到母親聽完之後哭着對兒子說:“兒子,這是要你的命啊”。
原來小兵的父親之前也生過毒瘡,而且也是吳将軍口吸之,結果小兵父親心存感激,此後每戰必沖,沒多久就戰死了。
以上這段内容出自《史記》,原話如下:
“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于敵。”
背後深思
其實細細想來确實如此,吳起是一個對母親不孝,對妻子不仁,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如何能對普通走卒付出真心?為的不就是招攬人心為他賣命,幫助他戰勝敵人嗎?
《史記》中提到的這位小兵的母親起初或許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同樣的情況又在兒子的身上上演後,老母親方才恍然大悟,說出了這樣的一段話。
回過頭來看看吳起,他一生經曆将近八十場戰役,其中勝利的有六十餘場,可見他的軍事能力确實非同凡響。
可“一将功成萬骨枯”,在他功成名就的背後,是多少生命的付出,又有多少妻子和母親在黑夜中哭泣,這一點或許沒人去想。
而《史記》中這位老母親的一句話,不僅道出了古代将領的領兵政策,也将戰争的殘酷展現得淋漓盡緻。
在無情的戰争面前,即便吳起是真心對待士兵又如何?最後還不是“白發送兒北風喚, 黃土埋骨夕陽哭”。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