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緻命缺點讓朱棣合法繼位終成泡影 朱元璋終究失算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有26個兒子。數量雖多,但成器的卻不多。是以朱元璋越到晚年就越發愁“大明的江山,朕離世之後,交給誰來坐最好呢”。

一個緻命缺點讓朱棣合法繼位終成泡影 朱元璋終究失算

長子朱标當然是最合适的人選,朱标傳說為馬皇後親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給馬皇後吃了顆“定心丸”,冊立13歲的朱标為皇太子,即未來的大明王朝上司人。也算是對得起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了。

朱元璋聘請浙江名士宋濂等人為太子的老師,希望将朱标培養成合格的接班皇帝。精心培養25年之後,朱标已經38歲,繼承父親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标的身體卻不行了。

一個緻命缺點讓朱棣合法繼位終成泡影 朱元璋終究失算

公元1392年1月,朱标從陝西視察回來後,身上長了個大肉瘤,整個人被折磨得寝食難安,異常痛苦。朱标的長子朱雄英十年前就已經死去,伺候父親全靠次子朱允炆。朱允炆年僅14歲,日夜守在父親身邊。至少也算是公元1392年,這一年度的“感動中國大孝子”了。

朱允炆是個偏腦袋,朱元璋給他起了個“半邊月”的綽号。朱允炆從小生活在深宮之中,在知識分子中間長大。不僅知識淵博,而且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腸太軟,臉皮不厚,心也不黑。朱标病了四個月,最終還是不幸早逝。對于勤奮的老皇帝朱元璋來說,朱标的死不是普通的喪子之痛。因為大明王朝的接班人沒有了,整個明王朝的命運怎麼辦呢?那麼多大将手握重兵,具體怎麼制約呢?這件事折磨着老皇帝朱元璋,導緻他近一個月都沒有上朝。

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選擇繼承人。周王、晉王、燕王等人都有很大的野心。秦王荒唐成性、是一灘扶不上牆的爛泥,還差點兒被廢了王号;晉王外表殘暴、違法亂紀,然而本質上是個膽小鬼;魯王是個天大的蠢貨,為長命百歲亂吃丹藥,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殺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幾個成器的,卻又都是些武文弄墨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的藝術家。

老皇帝朱元璋一聲長歎,現在隻剩下第四子燕王朱棣和朱标次子朱允炆可以考慮了。朱允炆将三個年幼的弟弟照顧得十分周到,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裡。朱元璋對朱允炆抱有一種複雜的感情,對他仁柔的性格喜憂參半。他柔弱的肩膀能擔負得起治理大明王朝的重任嗎?這麼仁柔,跟兔子似的,這是多麼大的缺點呀。因為做皇帝必須要有獅子和老虎的生猛性格,否則,必定會被政壇上的獅子和老虎吃掉。

一個緻命缺點讓朱棣合法繼位終成泡影 朱元璋終究失算

朱元璋就立儲問題,曾經悄悄征詢過大臣的意見。他問翰林學士劉三吾:“太子死了,皇長孫年幼不懂事,治理國家必須選對人,我想讓燕王接班怎麼樣?”劉三吾是個知識分子,你問他誰當儲君,他當然隻推薦自己的同類。他頭搖的像撥浪鼓,“立燕王絕對不行。如果立燕王,那麼秦王、晉王怎麼辦?皇長孫朱允炆四海歸心,大家都擁護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覺。”

文官們擁護朱允炆,因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後能實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軍事化的高壓獨裁。朱元璋的統治太過猛烈,官員暗地叫苦,長久下去沒人吃得消。國家客觀上需要一位陰柔和仁愛的皇帝,讓人民歇歇腳和喘口氣。

對于皇長孫朱允炆,朱元璋非常欣賞他的孝道。因為在争奪皇位的激烈鬥争中,“孝”就是奪取皇位繼承權的秘密武器。但對于第四子朱棣,朱元璋也是非常欣賞的,尤其欣賞他的“武”技。這是朱允文不具備的特殊優勢。

朱棣是聞着戰争的硝煙味長大的,公元1360年4月17日,正是陳友諒大舉進攻南京的那一年,朱棣在南京出生。他11歲被封燕王,17歲迎娶徐達的長女,20歲就藩北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彎弓射大雕不在話下。尤其喜歡打仗,智謀過人,知道怎麼打勝仗。作為罕見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謂一代“戰神”。

這一年他33歲,正當精力體力都最成熟最旺盛的年齡,論才能和胸襟,朱棣都勝過朱允炆。有一次大家在宮裡看賽馬,朱元璋出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文沒有打仗經驗,所見不過平凡瑣事。憋足勁想出了下聯,“雨打羊毛一片氈”,軟綿綿的,沒什麼味道。而朱棣見過世面,巧妙對出下聯“日照龍鱗萬點金”。氣魄宏大,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

一個緻命缺點讓朱棣合法繼位終成泡影 朱元璋終究失算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為衆藩王之首。與甯王、晉王、肅王、秦王等,沿長城一線封國,為天子守邊。抵禦北方蒙古人的侵犯,号稱塞王。朱元璋允許他們擁有3千人的護衛,最多的可以達到1.9萬人。燕王、晉王、秦王勢力最強,多次奉诏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藍玉這樣的大将,也要聽從塞王的指揮。

尤其是燕王朱棣,負有控制北部門戶的重任,能夠直接指揮的軍隊多達30萬人。軍中大小事自己裁決,隻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彙報。在公元1390年,一場戰鬥使年僅30歲的朱棣威名遠揚。那年元旦剛過,朱元璋指令燕王和晉王分兵合擊,打垮元代丞相“咬住”和“乃兒不花”。

朱棣首先派出幾股哨兵四處偵查,摸清乃兒不花的确切位置。到了三月,天降大雪,千裡荒原上銀裝素裹。車馬辎重行進十分困難,士兵們凍得直打哆嗦。将領們請求燕王安營紮寨,等大風雪過後再想辦法。朱棣說:“戰機就擺在你們眼前,你們怎麼看不見呢?這正是出奇制勝的大好時機。”他指令大軍頂風冒雪,快速前進。大軍出現在乃兒不花面前時,他竟然還在帳篷裡烤火。朱棣圍而不殲,派乃兒不花的好朋友降将關童勸降。乃而不花知道是雞蛋碰石頭,隻好請降。朱棣擺酒設宴,酒喝得十分痛快,令乃兒不花很感動,主動要求勸降“咬住”。朱棣第一次大規模出征,兵不血刃就大獲全勝,讓朱元璋非常高興,賞賜他100萬錠寶鈔。他還誇贊朱棣:“掃清沙漠裡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

一個緻命缺點讓朱棣合法繼位終成泡影 朱元璋終究失算

而另一路晉王,生性怯懦。一踏上當年成吉思汗征戰的土地,就兩腿發虛,走一步停三天。不敢深入蒙古腹地,連個兔子都打不到。

按理說,朱元璋确實應該把皇位傳給燕王朱棣。朱棣和朱元璋是同類,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傑出,更适合當皇帝。但是血統問題卻給朱棣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嫡長子繼承制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就算是明太祖朱元璋也跳不出這個古老的規矩。要求立嫡立長,也就是說必須是馬皇後所生的兒子。朱棣非但不是馬皇後所生,而且其生母還很有可能是個地位卑下之人,是以朱元璋不會選朱棣接班。根據管理宗廟祭祀、禮樂的官方機構“太常寺”的記載,一個叫“碩妃”的妃子生了朱棣。

朱棣稱帝後篡改《太祖實錄》,能得到的資料被全部篡改,拼命證明自己就是馬皇後親生的。他還拿出很多他當皇帝是合法的證據,證明朱元璋有意傳皇位給他,而北韓的一條史料足以戳穿朱棣的謊言。

公元1389年,北韓史臣權近等人在北平拜谒燕王,回國後寫了一本《奉使錄》裡面說,他到北平燕王府去見燕王,可是很不湊巧,那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母親的忌日,燕王不見客人。但馬皇後的忌日是八月初十,是以說朱棣不是馬皇後親生。

一個緻命缺點讓朱棣合法繼位終成泡影 朱元璋終究失算

隻有嫡長子繼承皇位大家才擁護,朱棣不是馬皇後的親兒子,是以經過權衡,朱元璋做了一個異常艱難的決定,立16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這讓朱棣十分窩火、十分不服氣。有一次他用手拍了拍皇太孫朱允炆的背,譏諷地說:“沒想到我侄兒還能有今天的榮耀啊!”

這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見,他當即厲聲責問朱棣:“你怎敢對皇太孫如此無禮?”朱允炆急忙打圓場,才沒讓朱棣十分難堪。

立皇太孫的第二年,朱元璋還是擔心朱允炆太文弱,壓不住陣腳,管不住軍隊。于是開始大殺功臣,藍玉和胡惟庸集團先後被清洗。

從曆史的結果來看,朱元璋當初的選擇确實錯了。如果選朱棣當皇帝,就不會出現後來曆時四年的内戰。朱元璋死後,朱允炆開始削藩,引發了内亂。随後,朱棣攻破南京,奪去了朱允炆的江山,好戰的朱棣在奪得皇位後,并沒有窮兵黩武地對北方民族動武。而是認真治理國家,為大明王朝創造了第二個明初盛世“永樂盛世”。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