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愛吃面是出了名的,橫貫南北,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一碗獨具特色的面條,結合當地的風俗文化,形成或溫柔婉約,或濃烈豪爽,讓久别家鄉的遊子們把它藏在心頭,挂在嘴邊,魂牽夢繞,一面入魂。
不同于重慶的小面,四川擔擔面,陝西的油潑面,河南的羊肉燴面,延吉的冷面,山西的刀削面,上海的蔥油面。要說代表北京的那隻有炸醬面。北京人唠起炸醬面,便會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講得頭頭是道。别看是簡簡單單的一碗炸醬面,講究頗多。面條的 制作手法,醬的搭配炒制,菜碼的四季選擇,吃面時青蒜的美味。那真是要多講究有多講究。

北京人吃炸醬面,是不分季節的。為了吃的心安理得,愣是從約定俗成的老話上找補。那一句在北方流傳甚廣的俗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往家轉”。把夏季裡最熱的三伏天兒裡沒胃口,想不起來吃什麼,安排的妥妥帖帖,對于四九城的北京人來說,夏天裡光着膀子吃一碗過了水的炸醬面,面條筋道爽滑,醬香濃郁撲鼻,那絕對叫一個舒坦。
在冬季,天寒地凍的時候,也有一句俗語:“叫初一餃子,初二面”來應景。過大年,在初二的時候吃一碗鍋挑炸醬面,那叫一個順溜熱乎,吃完之後是忒得勁。“鍋挑”是不過水,把面條從鍋裡撈出來直接放在碗裡。
北京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面館那麼多,外地人來京城裡玩,找當地的熟人朋友,要問哪一家面館做的最好吃,北京人大多的回答,就是自家做的最好吃,最有味兒。好像每一個北京當地人都會做炸醬面,把醬炸出來一小盆兒,放在冰箱裡,夠一家人吃好幾天。
炸醬面在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絕對是不一般,那就等同于家鄉的味道。诠釋着北京人從裡到外透着的那股精氣神兒,是從小吃到大那股熟悉家裡的滋味,是深入骨子裡的難分難舍。就連許多文人墨客,都對這種京城面食深愛有加。散文家梁實秋在他的《雅舍談吃》之中有一章節專門是寫炸醬面。
北平人是沒有不愛吃炸醬面的,有一時期我家隔壁是左二區,午間隔牆我們可以聽到“呼噜——呼噜”的聲音,那是一群警察先生在吃炸醬面,“咔嚓”一聲,那是啃大蒜!
我久已吃不到夠标準的炸醬面,醬不對,面不對,面碼不對,甚至于醋也不對。有些館子裡的夥計,或是烹饪專家,把陽平的“炸”念着去音炸彈的“炸”,聽了就倒胃口,甭說吃了。當然面有許多做法,隻要做的好怎樣都行。
《四世同堂》裡,常二爺進城給祁老爺子的祝壽,祁老爺子說:“你這是到了我家裡了!順兒的媽,趕快去做!做四大碗炸醬面,煮硬一點!”這炸醬面已然成為京城中老百姓家裡的平民美食,必須得是自己家裡做出來的才最對味兒,最道地。
<h1 class="pgc-h-arrow-right">炸醬面的出處</h1>
不要以為炸醬面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平民百姓家的粗鄙之食。要說它的出處已久不可考。目前有兩種流傳甚廣說法,作為依據。
第一種說法,是與炸醬面的靈魂——醬,有關。說的是當年老罕王努爾哈赤 帶兵打仗征戰沙場。由于戰鬥力超強,攻城略地,隊伍行軍很快,補給常常供應不上, 導緻士氣低沉,鬥志衰退。于是努爾哈赤就指令 軍隊每到一地,征集大醬,令大醬随軍,補充戰士的鹽分與體力。在行軍途中。即使來不及埋鍋造飯,也可以用滿人傳統的飲食方式——打飯包,來充饑。至此士氣大振,戰力更勝從前。
至清軍入關以後,更是把吃大醬的習俗帶進了紫禁城。在宮廷的宴席上每餐都少不了生菜蘸醬。
到了清代後期,随着 飲食習慣越來越精細化和受到漢人文化的影響,大醬已不再局限于吃生醬。當時宮廷中随着季節的變換出現了四大醬。春日裡吃炒黃瓜醬,伏天中吃炒豌豆醬,立秋後吃炒胡蘿蔔醬,冬天這則吃炒榛子醬。由生醬演變為熟醬,也為炸醬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宮廷裡達官顯貴的飲食之風也深深的影響着 四九城裡的民間百姓,慢慢的老北京的百姓也都喜歡起吃醬,在不斷的演變和嘗試中,老北京炸醬面應運而生。
還有一說是和老佛爺慈禧太後有關系。話說當年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吓的 慈禧太後趕忙帶着内宮随行人員,一路往西奔逃。舟車勞頓,馬不停蹄,進入到了西安城,正在饑腸辘辘,困頓不已的時候,突然一陣香味兒飄過,不僅心生疑惑,令李蓮英前去打探, 回來得報,是一家面館正在炸醬飄出的香味,于是一行人來到面館兒吃面, 老佛爺一直連吃兩碗,才放下筷子。及至日後回到紫禁城。對于此面竟念念不忘,于是一紙聖令,連面館帶廚師一起搬入了北京, 自此,炸醬面就落戶四九城了。
面條
北京炸醬面的講究要先從面條說起,好醬還得好面條來搭配。制作炸醬面,以當時現抻的抻面和手擀面為最佳。梁實秋先生在《面條》一文中就曾有詳細的表述。
北方人吃面講究吃抻面。抻,用手拉的意思。是以又稱為拉面。用機器軋切的面曰切面,那是比較晚進的産品,雖然産制友善,味道不大對勁兒。
我小時候在北平,家裡常吃面,一頓飯一頓面是常事。面又常常是面條。一家十幾口,面條由一位廚子供應,他的本事不小。
在夏天,他總是打赤膊,拿大塊和好的面團,揉成一長條,提起來擰成麻花形,滴溜溜的轉,然後執其兩端,上上下下地抖,越抖越長,兩臂伸展到無可再伸,就把長長的面條折成雙股,雙股再拉,拉成四股,四股變成八股,一直拉下去,拉到粗細适度為止。
在拉的過程中不時的在撒了幹面粉的案子上重重的摔,使粘上幹面,免得粘了起來。這的拉一把面,可供十碗八碗,一把面抻好投在沸滾的鍋裡,馬上抻第二把面,如是抻上兩三把,差不多就夠吃的了。可是廚子累的一頭大汗。我常站在廚房門口,參觀廚子的表演抻面,越誇獎他,他越抖神,眉飛色舞,如表演體操。面和的不軟不硬,像牛筋兒似的,兩胳膊若沒有一把的力氣,怎行?
手擀面則是把面團用擀面杖擀成大圓片兒,再折疊起來用刀切成面條。
最開始的炸醬面,講究一定要吃用抻面做的。隻是抻面極為考驗制作人的手藝,難度不小。手擀面相對于抻面來說就比較簡單了。因為省事兒便利,在後來也被廣泛的應用,但是 從小吃炸醬面長大的梁實秋也有一句評語:“用切面做炸醬面。沒聽說過”。這也更加說明講究道地的炸醬面,是用抻面制作的。
但是不管是抻面還是手擀面,煮完之後盤在碗中,都一定是白白亮亮,看着軟和實則硬實,吃到嘴裡筋道爽滑,韌勁兒十足。一碗下肚,吃的滾瓜溜圓。
炸醬面的吃法也有講究。按季節分為兩種,夏天要吃過水面,冬天要吃過鍋挑面。“過水”是将面過一下涼水,去除熱氣。“鍋挑”是不過水,直接撈碗裡。北京人對于吃就這麼講究。要麼吃涼的,要麼吃燙的。吃完還要來一碗面湯,謂之為“原湯化原食”。
但是這種吃法要到了南方,老上海老蘇州是絕不會待見的。他們吃面一定要吃湯面,面白湯清。最好要吃到“頭湯面”。也就是每天煮面湯的第一鍋第一碗。那才叫吃出面的本味兒香。
這就是由于地域和氣候的差異,導緻吃面的風俗和習慣大相徑庭。老北京人吃炸醬面就認這個理兒。
炸醬
面條是炸醬面的軀體,而炸醬就是它的靈魂。炸醬面的講究,就體驗在它的炸醬上。炸醬的味道則主要取決于醬的品質和制作人的手藝。用的生黃醬一般都是買的現成的。生黃醬分兩種,一種是成坨幹黃醬,買回來要用醬油澥開才能用,另一種是稀醬可以直接使用。北京人買醬,去的最多的還是六必居和天源,那裡黃醬的味道最為醇厚,北京人都認。
一碗正宗的炸醬,必須具備色澤金紅透着油亮,醬香濃郁,香氣撲鼻的特點。想要炸醬做的道地,必須要搭配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将上好的五花肉切成小方丁,必須要紅白相間。炸醬對時間和火候的要求極為嚴格。火候大,時間長了,醬會糊鍋底兒,火候小,時間短了香氣則不夠。
要開小火把五花肉丁煸出香味兒,等到肉丁中的油脂滲出,邊上有些焦糊的時候, 要先放入稀黃醬,還是要用小火不停翻炒,黃醬由稀薄變為濃稠,表面開始起泡,顔色也變得更為油亮,用鏟子在醬上劃一道,能夠看到有黃亮亮油脂滲出,被黃醬吸收的油脂又被吐了出來,這時候的火候是剛剛好的。要加入适量的蔥粒進行簡單的翻炒, 蔥不能切成末,要切成顆粒狀的蔥花,還要分2~3次加入,這樣才會做到蔥香撲鼻,而此時的五花肉丁也被煸幹,成為名副其實的醬肉,醬香濃郁,醇厚綿長。
北京炸醬講究的是“小碗幹炸”,說的就是一碗炸好的醬,用筷子在醬面兒上劃一道,如果不粘合,就證明火候到家,是一碗制作成功的小碗幹炸。
面碼
北京炸醬面的“底”是炸醬,但它卻不是最亮眼的,真正吸引人的是五顔六色,分量十足的面碼。一碗光面隻澆炸醬,那就等同是素面,也被稱為“光屁股面”,雖說叫法不雅,但形象貼切。講究的老北京是從來不會這麼吃的。一碗上得台面兒的北京炸醬面,種類多樣,内容豐富的面碼是必不可少的。
老北京有一首關于面碼的童謠流傳至今:
青豆嘴兒,香椿芽兒,焯韭菜切成段兒;
芹菜末兒,莴筍片兒,狗牙蒜要掰兩瓣兒;
豆芽菜,去掉根兒,頂花帶刺兒的黃瓜要切細絲兒;
心裡美,切幾片兒,焯豇豆剁碎丁兒,小水蘿蔔綠纓兒;
辣椒麻油淋一點兒,芥末潑到辣鼻眼兒。
炸醬面雖隻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面碼兒。
炸醬面的面碼帶着強烈的季節氣息,因季節時令變化而調整。在北京這叫順四時,也叫不時不食。在開春的時候放香椿芽,小蘿蔔絲或者是小蘿蔔的嫩綠纓;端午節的時候要放新蒜;伏天的時候除了黃瓜絲,還要放新鮮的豌豆;立秋以後放剛上市的水蘿蔔絲;入冬的時候就要放焯完水的白菜絲和臘八蒜……
北京炸醬面的菜碼順應自然,季節的變化。可以是一盤黃瓜絲,也可以擺上七碟八碗。但不論多少,都能讓北京人,吃得心滿意足,有滋有味兒。
吃面
在吃面上北京人同樣有自己的堅守,我講究,絕對不會随便糊弄。吃炸醬面講究的吃法是邊吃邊拌。吃面的講究是有一定順序的,先要把煮好的面條放入大海碗中,用勺在炸醬上壓出一勺油,放入面中拌開。放入焯過水的菜嗎?如綠豆芽,高麗菜絲,那一條路是亮的炸醬。最後再把黃瓜絲,香椿末,蘿蔔絲都堆放在面上,吃一點兒拌一點兒。
北京人吃面少不了蒜,還要就着新蒜吃才算道地。
<h1 class="pgc-h-arrow-right">面條的情意</h1>
面條兒在北京人的眼中不僅僅隻是家常便飯,更是辦事宴客的壓軸主食。北京人講究的“人生三面”是指人的一生的三件大事,都離不開用面來表達情意。有新生兒出生三天後,請來街坊鄰居,親朋好友一起吃的“洗三面”有人成年後過生日吃的“長壽面”,表達健康,長壽的意願。有老人過世三天後,初祭,用來招待悼客的“接三面”。人生三件大事都離不開面,可見北京人對于面條何等看重,何等偏愛。
面如人生,人生如面。北京人在吃的方面,從來都有自己的堅守和講究。雖然隻是簡簡單單的一碗炸醬面,有的人呼噜呼噜馬上就吃完,就如渾渾噩噩的過完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則精雕細琢,慢慢品嘗, 細細回味。從小小的一碗炸醬面中,可以看出北京人對生活的執着與熱愛,也包含了對人生的感悟與追求。
#吃在中國##6月吃什麼#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樣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武老太秘制炸醬下飯菜拌面拌飯醬自制炸醬220g*2瓶 ¥39.9 購買